68岁的西藏情书:在云端寻找生命的答案

古典音乐

<p class="ql-block">  历时28天,总里程9000多公里的西藏之行,已结束一个多月了,当回到了姜堰的家,才仿佛带着“高原病”回到了人间。可海拔5000多米的垭口,玛旁雍错的星空,布达拉宫金顶的晨雾,羊卓雍措湖面泛起的涟漪,冈仁波齐的雪峰,雅鲁藏布江的奔涌,哪怕是高反严重时吸氧的面罩……,仍在我脑海里日夜翻涌。信步在小区附近公园的步道上,我摩挲着沾满高原气味的手串儿,身边的香樟树,晚风拂过沙沙作响,恍惚间又听见了怒江 72拐的风啸!</p> <p class="ql-block">罗塘公园</p> <p class="ql-block">色季拉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12号,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我们一行六人,早晨六点准时从姜堰出发,踏上了去西藏的征程,当六双手叠在一起喊出“咱们出发”时,我豁然明白:这不是对抗衰老的悲壮远征,而是生命力的集体绽放。</p> <p class="ql-block">  自驾青藏高原,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1、还说得过去的身子板、胳膊腿儿;2、充分的自信心;3、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4、绝对被信任;5、丰富的行车经验。自我评估,勉强满足上述条件,于是乎,一个68岁的疯老头子,领着五个平均年龄61岁的女疯婆儿们,冒险去穿越横断山脉,翻越5000多米垭口,碰瓷生命禁区,这近乎于疯狂的举动了!</p> <p class="ql-block">林拉高速</p> <p class="ql-block">  筹划这次旅行时,身边人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西藏已经去过了,都快70的人啦,还折腾什么?”,“高原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几千公里的路程,一个人连轴转,吃得消吗?”,出发前连女儿都反复叮嘱:“爸,开车注意休息,注意身体,注意安全”,潜台词就是:“您在家种种花草,打打太极,玩玩短途不好吗,要去冒这个险”!可每当我翻开地图,指尖划过川藏 318 国道那蜿蜒的红线时,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呐喊:“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  作为这支银发队伍的头儿,我时常自问:为什么年近古稀,还要一次次踏上这条冒险、充满荆棘、未知的进藏之路?或许答案就藏在方向盘转动的轨迹里,在稀薄的空气与沸腾的血液交织处。</p> <p class="ql-block">  朋友们说我 “中了西藏的毒”,或许吧,但这种 “毒”,却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有人问我:“这么折腾,值得吗?” ,这让我想起以前进藏时一位藏族老人说过的话:“人生就像转山,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路上的修行。” 西藏之行,于我而言,是对生命的一次修行。它让我在挑战自我中,用车轮打破年龄的桎梏,在与自然对话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在信仰之地寻找到内心的平静,是一场用车轮丈量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社会普遍认为 “该服老” 的年纪,我却偏要用方向盘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追求自由的枷锁。策划行程时,我像个年轻人般熬夜做攻略、做计划,细致到每个休息点的海拔高度、每段路况的最新信息。有人说我 “不服老”,但我知道,真正的衰老不是皱纹爬上脸颊,而是失去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怒江72拐</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将路书变成了战书,带着五名 “战友” 踏上征程,我既是司机、导游,也是保姆和心理辅导员。我心里清楚:我的担子与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我们休整了三天,去四S给爱车做保养,这是进藏的标配,品美食,游美景,备足进藏物资;行驶在川藏线上,除了专注驾驶,还得时刻关注着队友的身体状况,以防高反带来的不测。</p> <p class="ql-block">  从康定出发,在我们翻越第一座垭口折多山时,便遇到了冰雪路面。当海拔 4298 米的石碑映入眼帘时,大家兴奋得像孩子,不顾忌激动,忌剧烈运动的训诫,纷纷下车打卡,纷纷跟朋友、家人视频直播,神情亢奋到都找不着北了,竟飙起了只有家里人才能听得懂的普通话来:“何头我发照片给你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追逐的不仅是西藏的风景,而是在这一路风景陪伴下的释然与欢快,更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挑战,亦是与自然对话的生命课堂。</p> <p class="ql-block">折多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康定下雪了</p> <p class="ql-block">  318 国道被誉为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但这条路上的风景,远不止明信片上的壮美。从康定的云雾缭绕到巴塘的河谷暖阳,从左贡的险峻山路到八宿的冰川遗迹,每一处弯道都藏着惊喜,每一次驻足都让人震撼。然而,真正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在这些自然奇观面前,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安久拉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  记得穿越怒江 72 拐时,陡峭的悬崖、狭窄的车道,让车上的战友们屏住了呼吸。我紧握方向盘,专注地应对每一个发卡弯。可当我们终于抵达业拉山垭口,俯瞰那如巨龙盘旋的怒江72拐时,所有的紧张化作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我的超越;</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桥(英雄桥)</p> <p class="ql-block">业拉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  在海拔 5130 米的东达山垭口上,稀薄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但眼前连绵的雪山、澄澈的蓝天,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种维度。</p> <p class="ql-block">东达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  西藏的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映照着天空的纯净与深邃。纳木错的湖面辽阔无垠,与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相依相伴,羊卓雍错的湖水如一条蓝色丝带,在群山间蜿蜒,站在湖边,听着浪花轻拍岸边,仿佛能听见时光的低语。这些湖泊教会我们:生命的美好,往往存在于宁静与等待之中,是心灵的洗礼,是在信仰之地寻找生命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鲁朗</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p> <p class="ql-block">  而西藏的寺庙,则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所在。从拉萨的大昭寺到索县的赞丹寺、丁青的孜珠寺,抑或珠峰脚下的绒布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千年的信仰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索县</p> <p class="ql-block">赞丹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门前的青石板被朝圣者磨得发亮,晨光中起伏的身影如同流动的浮雕,看着朝圣者们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着对佛的虔诚,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纯粹的坚定,仿佛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已烟消云散。</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  与西藏的老者攀谈时,他会告诉你:“转经不是为了求佛,而是为了让心平静。”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的困惑。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总是追逐着名利与物质,却常常忘记了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在西藏,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它让人学会放下,懂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  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祝福。每一次路过经幡阵,我都会放慢车速,感受那随风传递的祈愿。这些五彩的经幡,不仅是藏地独特的风景,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它们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传递。</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走317到类乌齐再北上214去西宁的,可预报巴颜喀拉山囊谦、玉树段有大雪,不敢冒进,只能继续沿317国道返回成都了,但是路上同样遇到了大雪。回程心中满是不舍,那曲的草原、索县的赞丹寺和雪山、昌都的峡谷,汶川、映秀的灾后重建,每一处风景都在向我们告别。大家都不愿结束这场梦幻般的旅程。而我,早已开始盘算下一次进藏的路线:是沿着川藏中线深入藏北的求索,还是挑战丙察察线的艰险?</p> <p class="ql-block">丁青县</p> <p class="ql-block">甘孜县</p> <p class="ql-block">雀儿山隧道</p> <p class="ql-block">江达县</p> <p class="ql-block">  反复自驾进藏,我追寻的究竟是什么?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神秘的宗教文化?或许都不是,又或许都是。西藏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放下世俗的包袱,回归生命的本真,默许“晒白”以对生命的本能做出妥协;在于它能包容万象,在这里哪怕将“炮弹坑”说成“炮坑弹”,都是对坑洼、颠簸路面的最好诠释。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纯粹。</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进藏,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都市中积累的焦虑与疲惫,在高原的阳光与清风中消散无踪。西藏教会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经历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敢于追寻内心的声音,哪怕这声音在旁人听来有些疯狂。</p> <p class="ql-block">  站在人生的暮年,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与深度却可以无限拓展。西藏,这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早已成为我灵魂的栖息地。我知道,只要车轮还能转动,我就会一次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去寻找那个更真实、更自由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西藏的魔力: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永恒的召唤。而我,愿意做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朝圣者,用车轮丈量生命的厚度,用心灵感受世界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六十八岁的我终于懂得:反复进藏不是执念,而是对生命本身的朝圣。当城市里的同龄人谈论养生食谱时,我在讨论下个垭口的云图;当别人计算退休金涨幅时,我在计算离冈仁波齐转山还有多少里程。</p> <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从不怜悯岁月,但它慷慨馈赠给每位朝圣者重新生长的勇气。那些在经幡下飞舞的白发,在玛尼堆前合十的皱纹,在垭口迎风展开的老年斑,都是时光颁发的勋章。下一次车轮碾过冻土时,我或许会遇见二十岁的自己——他正站在雀儿山口,等着与六十八岁的灵魂重逢。</p> <p class="ql-block">  出发吧,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再等了,进藏线上的高山垭口,正被一座座隧道所取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高山垭口的消失,会让川藏318失去灵魂,令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成为当代自驾人的意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span>消失了的垭口:</p><p class="ql-block">高尔寺山垭口(2015年)4659米</p><p class="ql-block">米拉山垭口(2019年)5013米</p><p class="ql-block">觉巴山垭口(2024年)3900米</p><p class="ql-block">雀儿山垭口(2017年)5050米(317)</p><p class="ql-block">即将消失的垭口:</p><p class="ql-block">折多山垭口4298米</p><p class="ql-block">业拉山垭口4658米,今后再无怒江72拐!</p><p class="ql-block"> 本次自驾车辆:七座广汽传祺GS8,2.0T,适时四驱,多处冰雪路面,特别是317国道,大部分高山垭口都遇低温大雪,全程不装防滑链!进藏油耗6.5,高速油耗8.2(基本130~140顶着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5.04.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