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入烟雨江南旅行的第三站,是自己魂牵梦绕的苏州城。</p><p class="ql-block">2500多年前,被楚国四处追杀的伍子胥,历尽层层艰险,克服重重困难,跑到苏州投靠吴王阖闾,不仅报了杀父之仇,而且以自己智慧与雄心,辅佐阖闾成全了吴国的霸业,更是组织发动当地百姓,建造了国内最早、最坚实且水路兼备的古老城池。</p><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的游客走进姑苏老城,一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宽的街道,低矮的房屋,陈旧斑驳的白墙黛瓦,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网,勾勒出苏州的大致形象,和你所想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形成强烈的反差。</p><p class="ql-block">听随行的导游介绍,当地政府为保持老城的原貌,规定在姑苏老城不许建设20米以上的高层,且尽量保持原有房屋格调,修旧如旧,尽可能的维持江南水乡古城风貌。所以,高楼大厦,现代化大都市气息都在苏州老城之外。</p><p class="ql-block">从3月17至21日,我们来到苏州姑苏区老城最热闹繁华地段下榻,近距离的观察、了解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盘门古城坐落在老城的西南角,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凿河筑城,以“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在一片沼泽之地勾勒出吴国霸业的蓝图。从盘门码头上船,沿着大运河的涟漪走进苏州,这座被时光浸染的古城,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宣纸,穿过气势宏伟的吴门桥,眺望岸边不远的瑞光塔,墨色深处藏着春秋的烽烟,又晕染着现代的光斑。站在盘门城楼上眺望,夕阳之下,运河水道波光粼粼,古塔檐角铜铃声声,水陆城门庄严肃穆,2500年的岁月瞬间化作交织成奇妙的一片彩云。</p><p class="ql-block">园林是苏州的灵魂,到假山片石之间春游打卡,是游客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拙政园,这座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园林,将四季的诗意都锁在亭台楼阁间。远香堂前,桃花正与游鱼窃语;见山楼外,一池春水倒映着北寺塔的轮廓。文徵明设计的曲径通幽处,在拙政园的南面,假山石如云堆叠,每一块皱褶里都藏着造园匠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思。坐在与谁同坐轩,看光影在粉墙竹影间游移,突然懂得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从容。</p><p class="ql-block">在拙政园的南面,隔着一条街就是另一座著名的园林。狮子林面积不大,小巧玲珑,其最大特点是众多的假山石阵,入口如迷宫在眼前展开。太湖石嶙峋如狮群,或蹲或卧,或怒目而视。穿行其间,衣角拂过斑驳的岩壁,恍惚听见元代僧人天如禅师诵经的余音。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阶,每一步都踩在历史褶皱里。三百年前,乾隆皇帝在此迷了路,如今我们仍乐此不疲地寻找着出口,在石缝间窥见时光的狡黠。</p><p class="ql-block">走进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如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卷,把苏州的地域文化符号立体的展现开来,片石假山在玻璃屋顶下与天光对话,唐伯虎的《落花诗册》在恒温展柜里散发墨香。最动人的是那件宋代青瓷莲花盏,釉色流转如平江河水,盏沿九瓣莲花舒展,恰似姑苏女子鬓边的玉簪。在这里,青铜器的肃穆与苏绣的柔美相遇,吴王夫差的青铜剑与唐寅的桃花扇隔空对望,历史在光影中变得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平江路上的文化一条街,浓缩着吴越文化的色彩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青石板路上,油纸伞下飘着桂花糕的甜香,评弹声从雕花木窗中流淌出来。临河人家推开木格窗,将茉莉花环挂在门楣,河面上摇橹船载着吴侬软语的欢笑。转角处的手工刺绣坊里,绣娘正用银针勾勒双龙戏珠,针脚细密如姑苏城的经纬。那些悬在屋檐下的腊肉酱鸭,挂在门前的竹编灯笼,都是苏州人写在市井里的诗意。</p><p class="ql-block">临近黄昏,暮色渐浓,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再次响起。这穿越千年的清音,在拙政园的回廊间萦绕,在狮子林的石峰间回荡,在博物馆的飞檐上跳跃,最终落在平江河荡漾的涟漪里。苏州,你总能用一座寺院的钟声,串起整座城市的记忆;用一方园林的窗景,收尽江南的烟雨;用一条水巷的灯火,点亮半部华夏的诗卷。在这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城里,每一块青砖都浸染着书香,每一缕流水都流淌着故事,每一片瓦当都镌刻着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