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团4连战士周锦荣 军旅生涯回忆录: (2) 作者:周锦荣

SKFLYbearingCO.,LTD

<p class="ql-block">(江南学子周锦荣的钢铁印记午马周锦荣,1954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常熟,1972年12月入伍,历任183团4连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军校学员、团政治处干事、1连指导员、3营教导员、炮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边境作战时任炮营教导员。1992年10月转业至江苏太仓。妻子马佩娟,女儿周西。周锦荣,江苏常熟人,1972年12月入伍。从胜似天堂的鱼米之乡到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再到炮火连天的云南边陲,在钢铁团这座大熔炉里,他历经艰苦的磨炼、生死的考验,一次次闯关,一步步前行,由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校军官、团政治工作部门的主官,证实了阳光总在风雨后。首度生活关1972年末,依旧绿意盎然、暖意浓浓的江苏常熟开始了征兵工作。那年恰巧征集在读的高中生,行将高中毕业的周锦荣欣喜若狂,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毅然报名参军。体检、政审,一路顺利过关。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已是共青团员并担任排长(那时学校仿军事编制,将班编为排)的他被特招文化兵的总参三部看中,但终究被有背景的同学挤到了野战部队。尽管失去了入伍后就进大学学习外语、毕业后就提干的机会,但穿上了让大多数同学羡慕的绿色军装,周锦荣还是满心欢喜,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去的列车。列车要把他们拉到魄运送新兵的专列在陇海线上时而飞速前进,时而久停不走,他们猜想部队一里?部队在何方?看着给他们发的棉衣、皮帽、翻毛皮鞋和皮手套,定是在遥远、严寒的地方。想到这里,周锦荣和其他战友一样,刚上火车时那种兴奋的心情被焦虑,不安所代替。开始到兵站吃饭,还能吃到大米饭和肉片炒白菜等较为可口的饭菜,后来大米饭没了,吃的是没有馅的馒头(他们家乡的馒头是有馅的)菜也不合口味了,发的麻饼等干粮不想吃,随手丢给火车站站台上的小孩,接兵的干部见状,便把他们要扔滤的手粮都收起来带着。周锦荣纳闷,他们不想吃的东西怎么接兵的干部都要?后来到了部队才知道,原来部队的生活太艰苦,伙食很差。经过三天三夜的运行,他们终于在洛门火车站下了车。下车后,北风刺骨,寒冷袭身;举且望去,尽是光秀秀的山,没有绿色,一片荒凉。洛门是个镇,可是火车站下面的道路高低不平,脚踩下去浮尘溅起。接兵干部告诉他们,已经到了部队所在地结束了长时间艰苦的旅途生活,心情本该是愉悦的,可是面对眼前的环境,周锦荣和战友们却高兴不起来,心里凉透了。在火车站旁部队的木工队休息时,接兵干部告说大家,部队的汽车拉粮去了,等一会儿来了再乘车到新兵连的驻地。可是左等右等是不见汽车来,接兵干部又告诉大家,汽车来不了了,便带着身着棉衣、脚穿翻毛皮鞋头戴皮帽、背着背包的新兵,步行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新兵集训地。后来他们才知道部队根本没有汽车,只有一部团首长坐的小车,拉粮靠马车。接兵干部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安抚这些从富裕地区来的新兵。到达新兵驻训地,更让他们惊呆了。住的是顶面掉渣的窑洞,地上铺着麦草,一人一个脏兮兮的棉垫。那时家里虽然没有现在用的席梦思床垫,但睡在棕绷或竹榻上,也比睡在地铺上舒服。夜间照明点的是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第二天早上起来,两鼻孔里是黑的。吃、用的水是山沟水,有时会有驴马粪蛋飘在水面上,看着恶心;一旦下雨,浑浊不堪;一旦结冰,无水可取,只能到下面很远的南河里取水。周锦荣提着两小桶水,从河滩往上爬,气喘吁吁,虽然海拔不是很高,但来自平原的他,还是有点高原反应。吃的主食以面粉为主,也不白,还常吃玉米、小米和从加拿大进口的洋麦面。洋麦面黑乎乎的,发不起来,蒸出来的馒头软绵绵的,没有嚼劲,很难吃;黄黄的小米现在成了宝贝,可那时作为粗粮实在难吃。有一天中午吃小米饭,清一色的苏南兵谁都不吃,为了不致发生逃兵,炊事班只好重做大米饭;而大米也是籼米,没有黏性,很不好吃。下到连队,就没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早上吃的咸菜不是腌制的尖头辣椒就是糖蒜,不吃辣的周锦荣,辣得直流泪水,只好咬一口辣椒,使劲往嘴里塞馒头。早饭配玉米面糊糊,在他们家乡是用来喂猪的;吃发糕、窝窝头,梗</span></p> <p class="ql-block">他用小米汤泡软了下咽,但往往头天晚饭剩下的窝窝头,第二天早饭还得吃,实际上品晚两顿饭他都没有吃饱。生活中还有一点让他很不适应,那就是在家乡大便后用草纸擦屁股,到了部队,连草纸都买不到,常见厕所里有土块,才知道是北方兵用来擦屁股的。无奈,他只好央求家里将草纸寄来。在部队,洗漫更是件困难的事。在家乡,尤其是夏天,天天泡在河里游泳、洗澡,冬天到浴室或到他舅舅工作的米厂澡堂去洗澡。可是到了部队,每个月到团澡堂洗一次,来回步行近两个小时,如果连队排到后面去洗,大池里面的水快成糊状了。因为洗不上澡,他有了平生第一次身上长自虱的经历。为了盖营房,团自力更生烧窑制砖,各连队轮流出窑。第一天出窑后,带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到营房,因为没有条件洗澡,也因为第二天还要出窑,他穿着汗迹斑斑的白衬衣睡下了。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感觉身上痒痒的,同班的一位西北通战友让他把衬衣脱下来,在他的衣服缝隙里找到了肥硕的虱子,还不止一个。在家乡,周锦荣只听说过白虱,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下白虱长在自己的身上,感觉腻烦恶心,早饭都不想吃。入伍不久,连队要与驻地群众一起召开批林批孔大会,指导员叫他为其准备在会上的发言稿。接到指导员交代的任务后,他坐在马扎上,趴在通铺的床头,开始起草。他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指导员看后挺满意,在群众大会上发言,效果不错。随后,连队安排他在军人大会上作批林批孔引路发言。由于为指导员准备过发言稿,所以引路发言时,他基本上没看稿子,思路清晰,出口成意,不知不觉讲了一个多小时,天色黑了下来,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他却全然不知,按照事先准备的讲完。为指导员写的稿子和在军人大会上的引路发言,让连队干部觉得他能写能说,入伍的第二年年初就让他担任了连队的文书,并在全连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实现了成为中共党员的愿望。从绿色葱葱的江南水乡到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环境反差之大,生活之艰苦,对他和苏南兵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凭着对部队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常常用连队干部说的“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话激励自己,越过了生活中的道道难关。在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周锦荣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待就是21个年头。攻克训练关过硬的军事技术,是军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周锦荣深知这个道理,他在提高军事技能上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刚入伍不久,在团考核时,单个徒手队列5个动作,他全部得满分5分,还在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训练动员大会上给全团做过示范。入伍第一年的冬季,他被选送到团骨干集训队参加集训。两个月的集训。极度紧张。艰苦。从校门到部队,他身体单薄,体质差,要完成大训练量,达到训练指标,困难重重但是他克服身体的不适应,冒着严塞,披星戴月加班加点训练,终于取得了优秀成绩都要到营房外的在集训队期间,除了刻装训练,内务工作他积极主动。每晚睡觉前,水沟里提水,把室内火炉爱的水池灌满,好让战友们第二天起床就能用上热水;每天早上提前起床,借着月来打扫卫生,待战友们起来时院子已被他打扫干净。由于训练成绩和其他方面表现突出,他受到了队嘉奖。也不稳定。在师教自动步枪射击,他的成绩始终在优良之间徘徊,成绩不突出,导队集训期间,他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瞄准点和最佳击发时机,历经上百次雕琢,线于掌握了最佳射击要领,在实弹射击考核中,他不仅弹无虚发,且精度高,斩获全队自动步枪射击魁首。他刚从射击靶位上站起来,就被在现场观看的副师长叫去询问乐击的经验。手榴弹徒手投掷,他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刚下到连队,他放弃中午午休,让班里的老兵带他训练,给他“开小灶”;月光下,他拉背包带练臂力,练蹬腿添助力。他深知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他的手榴弹徒手投掷终于突破了50米大关,最远达到53米。虽然这个成绩在步兵连队不算上乘,但对他而言,已经是来之不易了。刚提升为排长不久,他被选送到军区步校深造。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课堂上认真听讲,快速笔记,生怕落下教员讲的每一个字;课后利用休息时间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不仅加深了记忆,巩固了学习成果,而且整理成册的笔记,毕业回到部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除了记录、整理课堂笔记外,他把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都用在复习、背诵所学知识和练习所训的科目上,或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炎日夏夜的楼房顶上、周日校外的小树林里,都留下了他拿着书本学习的身影。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毕业考试,政治工作和军事技战术12项科目,他的成绩全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荣立三等功,还代表全体学员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军校的学习,为他在部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回团,他即被选调到政治处任组织干事。在政治处,他虚心求学,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了机关业务。他经常深入连队调查研究,把在军校学到的书本知识与部队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成绩突出,当年年终,他再次荣立三等功。两年后,他被任命为一连指导员。在这个红军连队的工作期间,他认真学习和究新时期政治工作和党支部工作,熟练地运用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做好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先后写下了3万多字</span></p> <p class="ql-block">料和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工作研究文章,并多次在上级会议上介绍经验。任职期间,连队担负过教育训练、营建施工、军农生产等任务。他注重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连士气高涨,两年被团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也分别被师团速为好干部,受到团嘉奖一次,再次突击性强,完成任务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连队党支部连续受立三等功,出席了军区“双先”代表会议。两年后,他由指导员直接提升为营教导员,是当时团里最年轻的正营职干部。熬过苦累关苦和累,是军人的“家常便饭”;吃苦耐劳,是军人的必备品质。周锦荣在苦和累面前,大要惧,不退缩,不断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我。他第二次参加团举办的骨干集训也是在冬季,集训按计划进行,风雨无阻。下雪天,在源上闲置的农田里练闹匐前进,在雪地里爬行,雪和泥直往棉衣的袖子和下摆里钻,衣服里外又湿又脏;练得久了,汗水浸湿了内衣,一旦歇下来,身体里外都冷。他相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优秀的军事技术骨干,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他任凭风雪吹打,苦练三九。一个多月的集训结束后,在参加集训总结大会时,他的腰痛得坐不住,让坐在后面的战友不停地帮他捶,咬着牙坚持参加完会议。参加师进攻演习,强渡黄河后的第一夜宿营,他们班住在山崖上圈羊的山洞里,洞内虽没有羊,但羊膻味特别浓,他不吃羊肉,闻到羊膻味就反胃,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可遭罪了,被那难闻的气味熏得直打呕,一夜基本无眠。那次演习大多是昼伏夜出。发起进攻的前夜,他们必须奔袭50公里进入进攻阵地。已是班长的他,带着全班为连队开路。月光下,他们甩开大步走在茫茫戈壁滩的砂石路上。开始时,大战前的兴奋使得大家干劲倍增,犹如足下生风,越走越快,常常把连队远远地甩在后面。到了下半夜,大战前的那种激情没了,人困乏力,越走越慢。饿了,啃一点干粮;渴了,喝一口凉水。一旦小憩,坐下靠着背包就睡着。为了防止挨冻感冒,周锦荣硬是打起精神,提醒战友不要打瞌睡。又上路出发,班里一位个子矮小的四川籍战士,常常落在全班的最后,为了不让他掉队,班里的战友抢着替他扛枪、背背包,可他坚持自己扛、自己背。见他这么顽强,周锦荣把他拉在自己的身边,与他并肩而行。就这样,这位意志坚强的战士,与全班战友一起完成了夜间奔袭任务,顺利到达进攻出发阵地。这次演习结束不久,连队在甘肃与宁夏交界处担负开石膏矿的任务。周锦荣担任放炮队队长。他带领一帮战友头戴柳条帽,身穿打了补丁的蓝色帆布工作服,手持钢钎和铁锤,在山头上凿眼、放炮。在坚硬的石头上凿炮眼,先是用铁锤敲打钢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点一点往下凿,打到一定深度,铁锤使不上劲了,改为手握钢钎,将钢钎提起,用力向下砸,并不断地往温里注水,温在一点一点向下延伸,打到一定深度后,洞内放入他们曾经打得最深的炸药,一点一点将洞的底部扩大,再装入大量炸药,将山炸开。炮眼超过了十米,洞内放入了近吨炸药,将小半个山头劈下,保证了石膏的采集。每天准备的多根钢钎到收工时,有的头磨钝了,有的头卷起了,晚上回到营地生炉淬火将钢钎头重新打磨。每天中午和傍晚,等全连收工回去后,他们要将大块的石膏炸碎、备料,以便下午和第二天连队上工就能装车运料。每天中午和晚上,他们饿着肚子。分别要放近百炮。等回到营地,吃的饭菜都是凉的。在光秃秀的山头上凿眼放炮,周锦荣率先垂范。夏天头顶烈日,晒黑了皮肤;冬天寒风凛冽,砂石扑面,犹如刀割,钻心的痛。握钢钎的手,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掌皮磨掉了一块又一块,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他从来不叫苦、不喊累,以自己的行动带给战友正能量,每次放炮,他让战友躲进防炮洞,自己上阵点火,为的是把安全留给战友。那年,一个连队的同乡战友都复员走了,他坐在山头上,远远地看着东去的绿色列车,想着同乡战友即将回到如画的苏南,即将与家人团聚,享受天堂般的美景和富裕舒适的生活,他沉默了,眼泪差点掉下来。那年,他所带的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个人也被团树为“好班长”标兵,并荣立三等功。不久,他代理司务长,连队单独在戈壁滩,远离大部队,供给困难,他千方百计给开矿的战友提供优质的后勒保障。再后来,他被提升为排长。在军营这座熔炉里,他像粗、钝的钢钎,经过反复淬火敲打,锻造成为能凿顽石的好钢钎。勇闯生死关军人是要打仗的,这个道理老百姓都知道。周锦荣的妻子在认识他之前,曾经有人先后给她介绍过两名军官,她父亲认为当兵是要打仗的,劝其不要嫁给军人,她选择了放弃,但后来她还是选择了军人,嫁给了周锦荣,却不幸被她的父亲言中,当他们的女儿出生四个月时,已经向团领导提出转业要求的周锦荣所在的团队要参战了。他是一名军人,从入伍那天起就有打仗的思想准备,但已经度过了13年和平军旅生涯的他,当打仗真的来临时,还是想了很多。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他与妻子一起抚养,年迈的父母生活上需要他照顾,刚实行分田到户不久,责任田需要他帮耕。最终,他没有忘记入伍时的初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毅然放弃了转业的想法,义无反顾地带领全营官兵走上了血与火的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部队接到参战命令的同时更换了装备,人员调动频繁。为了保证全营顺利开赴边境,他注重发挥营党委和连队党支部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让全营官兵明确边境防御作战的正义性,稳定思想,激发求战热情。在做好调入的100多名官兵思想工作的同时,协助营长完成了装备调换和战前一切物资准备。在向战区开进途中,他和营长一起精心组织,严格管理部队,使部队齐装满员、安全准时到达战区。在战区的临战训练阶段,为了保证全营官兵尽快熟悉新装备,掌握作战所必须的专业技术,他积极主动地开展训练中思想政治工作和战时政治工作研究,全营政治工作十分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官兵战前练兵的热情。在作战初期,他协助军事干部领导了全营的阵地建设。他以身作则,和战士一起冒着敌军炮击的威胁,顶着烈日构筑工事,晒脱了几层皮。由于全营突击大干,提前完成了构筑阵地任务,保证了准时开炮。营阵地被成都军区云南前指评为“模范阵地”。作战阶段,他协助军事指挥员指挥了重点炮击、支援拔点分队和保障步兵作战射击等305次,顺利地完成了破坏、压制和监视射击、毙敌145名,伤敌185名,摧毁敌火炮10门、高机1挺、观察所8个、弹药所11个、人员工事23个、屯兵洞1个,以小的消耗换取了大的战果。他和军事指挥员一起加强阵地管理,减少了伤亡,营被成都军区云南前指评为“阵地管理先进单位”。作战中,他注重抓战中基层建设,抓了党支部和干部队伍整顿,组织领导火线整党、普法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抓军民共建,成绩突出。战争是残酷的,战场是危险的。战场上的军人,必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作战中,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上炮观、下阵地进行调查研究,督促指导连队工作,曾有六次差点被敌军炮弹夺去生命。那是一场出击拔点作战。他们营榴炮二连、榴炮三连和一OO迫击炮连以火力支援出击分队作战。为了积累资料,当他们营两个榴炮连开始炮击后,他提着收录机走出猫耳洞,准备把炮击声录下来。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按下录音键,突然身后传来沉闷的爆炸声,他本能地下蹲,然后迅速起身,跃入猫儿洞内,尘土也随即向洞口飘来。过后他发现这发炮弹落在村民的鱼池旁,距他的猫耳洞仅有几十米。刚进猫耳洞,他便接到榴炮一连指导员的报告,敌军的一发炮弹打在距该连露天弹药所左上方10米处,弹片穿透盖布,打穿药筒,引燃药包,引起弹药所着火,弹药箱烧着,引信被引爆,整个弹药所400余发炮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情势十分危急。接到报告后,周锦荣脑海里迅速闪现出的是:如果不及时把火扑灭,几百发炮弹一旦引爆,附近的小卖部、高机连存放在阵地上的6挺高射机枪将毁于一旦,并直接威胁该连官兵和6门火炮的安全,还有可能引起阵地上其他6个弹药所的连锁爆炸。如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样,整个榴炮1连陈地和营陈地指挥所将遭覆灭;如果让官兵冒着雨点般倾泻而的敌军炮弹去救火,等于把官兵的生命送到敌军的炮口下。面对这两难的选择,他迅即将情况通报给在炮观指探的营长,要他向团指挥部请示。很快,团命令派少部分人去救火,并注意防炮。遵照团指挥部的命令,连队指挥员指派一名排长和一名班长去救火,但连队其他20多名战士看到后,不顾连队指挥员的劝阻,主动前去参加抢救。战士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扑救,终于将火扑灭,保住了弹药所,人员无一伤亡。战斗仍在进行,死神再次向他们逼近。敌军一发炮弹在距他的工事上方约5米处的石头上爆炸。刹那闻,他耳朵嗡嗡地响,脑子里一片空白。同时,一股浓烈的烟雾和强大的气浪从猫耳洞顶端的窗口涌进来,弹片、石头噼里啪啦砸在工事周围。太玄了,炮弹只要再稍往下一点点,就落在工事上,那样,他的宫阵地指挥所的其他工事将被掀翻。营阵地指挥所对面的榴炮1连看到弹着点的官兵急得直跺脚,他们望着在营阵地指挥所上方升起的藤菇状烟雾惊呼道:“营部全报销了!”爆炸过后,周锦荣走出猫耳洞,首先看到的是在他工事周围满地的弹片和碎石,工事绿色化纤袋护墙上插着几块弹片,其中最大的一块有一尺多长,10多公分宽,形似砍柴刀。他再抬头看见工事上方原本黝黑的石头被炮弹削去了厚厚一层,露出了一片白色。他庆幸那块石头帮了大忙,才使得营阵地指挥所免遭灭顶之灾。周锦荣善于总结作战经验。他利用作战间歇写了50多万字的作战日记、作战总结经验材料和事迹汇报材料及政工研究文章。数年后,他借助这些资料,撰写了反映该营参加边境防御作战全过程的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一书。战后,在营教导员岗位上任职五年多的他被任命为团政治处主任,在新的岗位、新的台阶、新的征途上继续砥砺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