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南通老区参观学习侧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4月17日至18日,省委宣传部离退休干部处组织部分老同志开展“助力改革发展,汇聚银发动能”主题党日活动,赴南通老区参观耙齿凌战役纪念馆、老虎团军史馆、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栟茶地下交通站旧址等,学习老区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弘扬老区精神,赓续革命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b>参观耙齿凌战役纪念馆</b> 耙齿凌战役烈士纪念馆位于如东县河口镇烈士陵村。<br> 1944年6月22日拂晓前,栟茶加腾中队200余人,伪军300余人,带迫击炮两门,轻机6挺,全部轻装向我如中地区奔袭,妄图把我地方武装部队消灭,便利他们的“扩展清乡”。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老虎团)执行奔袭南坎任务的途中与敌伪遭遇。在太平庄展开两个多小时的白刃恶战,500多个敌伪被全部解决,活捉鬼子14名,伪军120余名,我方牺牲93人。当时,延安《解放日报》刊文称:耙齿凌战役打响了反“扩展清乡”胜利的第一炮,是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 <b> 参观老虎团军史馆</b> 老虎团为抗战时期由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打造的新四军主力团队,创下了新四军首战日军、首俘日寇等多项纪录,被新四军军部授予“战斗模范团”荣誉称号。1938年1月,这个团改编成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当年6月18日,二团在江苏省镇江韦岗公路两旁成功伏击日军运输车队,仅半个小时就全歼日军23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陈毅当即写下“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的诗句,赞颂新四军首战日军获大捷。 <div> 此后几年,二团出生入死,在上百次战斗中歼灭日军2000多人,被新四军军部授予“战斗模范团”称号,被江南人民誉为“老虎团”。<br> 部队历史上先后经历560余次战斗,涌现出“渡江第一船”“一级战斗英雄胡忠林”等6个英模单位和56名战斗英雄。近年来,团队先后出色完成国庆首都阅兵、北京奥运会安保和战备值班、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等急难险重任务,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div> <b>参观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b>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念馆,位于南通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br> 1941年,深陷战争泥潭、面临失败命运的日本侵略者,制定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进行“清乡”的方案,在南京伪政府成立了“清乡”委员会,由汪精卫担任委员长。1943年春,日伪继对苏南“清乡”之后,调集了1.5万兵力,开始在苏中地区推行“清乡”。南通、如皋、海门和启东所属的苏中四分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展开了生死搏斗,进行了反围剿、反封锁、反伪化、反保甲、反掠夺、反据点等错综复杂的反“清乡”斗争,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笔。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资料陈列馆内,通过史料与声光电的结合,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走进陈列馆,“人民斗争的胜利”这几个大字分外显眼,这是在南通纪念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粟裕亲自题写的。七个字,道尽了烽火岁月中,军民同心顽强奋斗的磅礴力量。 <b>参观新四军栟茶地下交通站大东旅社旧址</b> 栟茶镇大东旅社由留法博士徐一朋设计,于1928年建成,原名“正中客栈”。大门墙两层全以青砖嵌线,图案凸现,欧式风格十足。作为新四军地下交通站,为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1961年10月,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51号兵站》上映,影片中作为新四军秘密联络点的51号兵站的大东旅社即是以栟茶镇大东旅社为原型。 交通站的地下交通员先后护送了陈丕显、曾山、李一氓、贺绿汀、薛暮桥、范长江等一大批八路军、新四军首長及文化、教育、艺术界著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