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精神成长的象征。它承载了一个人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寄托了每一个人对理想化人际关系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在我八十年人生岁月中,最让我眷恋的风景,始终是校园里那片充满书香与活力的天地。青少年时期,我经历了17年学生时光(中小学12年,大学5年)。踏入社会,在37年的职业生涯中,除去6年的政府部门工作外,我有31年都在在校园教书育人中度过的。我的人生经历中最熟悉的是校园生活,最怀念的也是校园生活。校园成为我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知识萌芽,山村初小的琅琅书声</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学校的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小学划分为“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两个学段。我的初小生活是在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小学度过的,这个山村小学其实就是一座三间房子,一个老师,十几名学生的“复式班”小学。她实在太过简陋但却是我与知识相遇的起点。四年间,山村的小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坐在木扳搭起的课桌前,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字,跟着老师用浓重的乡音从认字开始,走进知识的殿堂。山村上空响起的琅琅读书声,如同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之门。那时课本其实就是语文、算朮两本书,但从此开始书成了我是珍贵的伙伴,每一个汉字,每一道算式都像跳动的音符,在我心中谱写出对知识的渴望。晨雾未散时,我们在教室背诵课文,学习加减乘除,夕阳西下时,没有书包而是用手抱着石板、书本,唱着老师教会的儿歌放学回家。晚上做梦还在回放朗朗读书的课堂情景。正是这方小小的校园,让我第一次明白:文字里藏着山川湖海,数字中蕴含着奇妙规律。</p> <p class="ql-block">二,视野开阔,县城高小的多采启蒙</p><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11岁考上西关小学,走进县城高小的校园,从此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开始了童年在县城的读书生活。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政治、语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音、体、美。音乐教室里,老师用脚踏风琴伴奏,我们跟着唱《我们的田野》;体育老师是短跑冠军,他天天领着学生们做广播体操,美术课上,我第一次拿起水彩笔,笨拙却认真地描绘蓝天白云;自然标本室里,陈列着许多动植物标本、让我瞪大双眼一一原来课堂之外,还有如此广袤的科学天地。记得第一次在自然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当看到老师手举着试管显示出不同颜色时,我心中涌起的震撼,至今清晰如昨。这里的校园生活如同一幅绚丽的画,为我勾勒出知识的多元轮廓。</p> <p class="ql-block">三、精神奠基:左权中学的红色传承</p><p class="ql-block">1959年我考入左权中学,在以左权将军命名的这所中学里,我学习生活了六年。中学时代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石。校园附近就是左权将军烈士陵园,陵园中有关左权将军的展品,抗战英雄的事迹、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让我每天都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学习。左权中学的许多老师都毕业于名校,却甘愿扎根老区。数学老师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识题、解题的细节中让我懂得了数学的奥妙;语文老师以博学多才,领我进入形象思维的境界;化学老师把“门捷列夫周期表”为纲,让我在有机、无机物质的海洋中漫游;历史老师讲起太行山的抗日斗争时眼中泛起泪光,他们用渊博学识与人格魅力,让"爱国""奋斗"不再是空洞的词汇,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政治老师把我引入哲学的王国,让我在唯物辨证的思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清晨跑操时,我们喊着"坚持锻炼、增强体质"的口号;傍晚自习后,结伴在月光下讨论习题。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校园,让我懂得:知识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担当家国重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四、格局跃升:京城学府的学术滋养</p><p class="ql-block">走进首都北京的大学校园,如同驶入知识的深海。校园里,我站在名教授的肖像前,为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充满敬仰之心;在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探求微观生命的规律;在与同学的讨论学习中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学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我曾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过“中日青年大联欢”;参加过天安门广场的国庆群众游行到歌舞晚会;到现代化的农场、工厂参加过实习活动;游览过北京的长城、故宫、自然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在图书馆阅读了许多书籍、报刊、杂志、阅读成了我终生的习惯。在实验室里,校办药厂进行过许多动手动脑的实地锻炼。五年的大学生活,我学会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与"胸怀天下"的格局。大学生活让我收荻了“予人于鱼,不如予人于渔”的理念;懂得了“知识就是力量,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明白了做事就是破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难题,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做成功;研究问题就是要“了解事物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了,中间经历过哪些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记得毕业前一晚,我们和同学们一起仰望看星空,畅想着用自已所学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那份热血与豪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五、育人无悔:三尺讲台的生命回响</p><p class="ql-block">从煤矿子弟中学的第一堂课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便成了我的座右铭。我曾为叛逆学生深夜家访,在暴雨中送发烧的孩子去医院;也曾带着学生在矸山上植树造林,更令我记忆犹深的是一次次带学生走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现场,一年又一年同毕业班的师生合影留念,送走毕业的同学,又迎来刚入学的新同学,他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让我也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校园生活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越变越美的校舍建筑,而是浓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棵“生命之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是树叶,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是树干,学校的校风、历史以及本土文化是树木的土埌。当收到学生从各地寄来的明信片,看到他们有的成为教师、有的投身科研,那句"老师,您当年的话改变了我",让我深知校 园的意义﹣﹣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火种的熔炉。31年粉笔生涯,我见证了无数双眼睛从迷茫到明亮,也在他们的成长中,看见了自己生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我在三尺讲台的平凡日子里领悟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在与学生苦口婆心的谈话中,践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在收到成千上百学生的问候声中收获“挑李不言,下自成溪”的成就感。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是园丁文化,我的校园情结满是青春的记忆。教书育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材让我的一生充满了幸福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退休之后,我到各地旅游,总要到校园游览 。遇到熟悉或陌生的校园,总要进去仔细一看,看到校园门口的校训,我总思考再三,听到学子的读书声,我总是留恋忘返。静静地进入往事的回忆中,正是那些在教室背书的清晨、在操场奔跑的午后、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深夜,一个个校园生活的画面早已凝成我生命的年轮。校园于我,是启蒙的灯塔、是精神的原乡、是一生的守望。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照亮人生的光,而我这颗被校园 养的种子,终将在岁月里,继续为它播撒希望的绿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