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本美篇号:4265276<br>本文摄影:文龙<br>本文文字:文龙<br>本文编辑:文龙</b> 开 头 语 <p class="ql-block"><b> 春节期间,92岁高龄的家父委托我补修一部家谱,为完善其中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此次的河南采风之旅,取名《豫行记》。在我的户口簿籍贯一栏中,填写的是河南省南乐县刘家营村,家父给我提供的线索是,奶奶是白馆儿村的人。我翻遍了九六版的《南乐县志》从全县三镇九乡的地名中也没有找到这两个地名,最后,竟在光绪廿九年(1903)版的《南乐县志》中找到了刘家营和相邻的白家拐两个地名,回看新版的县志,发现了白拐村属南乐县杨村乡管辖,从高德地图看,它的旁边有个楼营村,我断定楼营就是过去的刘家营。有此收获,我就要去探个究竟,于是4月7日一大早,我乘坐238次直快列车开启了这次的河南的采风之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下午1点多列车抵达邯郸,稍作停留,我又转乘中巴车,因为这次河南采风之旅的第一站是大名,到了大名,我先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快捷酒店——时间宾馆办理了入住,然后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去遛遛大名古城。</b></p> 大名之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古城北门(端智门)</b></h3> <b> “大名好城墙,南乐好牌坊。”这是解放前流传在冀鲁豫交界区一带的“二绝”。南乐牌坊姑且不论,大名城墙实为冀南一大绝妙古建筑。大名古城始建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古城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9里18步,框架保存完整,城内店铺林立、街道整齐,历史遗存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主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名古城墙等。<br><br> 经明清两代修葺的大名府城墙结构严谨,型制宏伟,庄严敦厚。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四角各筑有角楼,是防守的重要据点。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城楼。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城,驰骋于宽阔的城墙之上。据说,开始建筑城墙时,所筑城墙墙基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夯打而成,厚80厘米。上面再用黄土分层夯打,每层厚度8至12厘米,整个城墙非常坚固。城墙四周共有四门(后辟小南门除外),按照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分别命名为体仁门(东)、乐义门(西)、崇礼门(南)、端智门(北)。东西瓮城门面向南方,取意“朝阳”,南北瓮城门面向东方,取意“迎喜”,体现了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古城西门(乐义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名天主堂</b></h3> <b> 大名天主堂位于古城西大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竣工,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占地144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拜堂组成,平面呈十字形。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大钟。礼拜堂高约18.5米,堂内砖饰券顶,有38个墙柱、22个青石柱,墙上有多格窗户百余个,均镶嵌五彩玻璃。2013年5月,大名天主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大街上的大名县粮食局旧址</b></h3> <b> 看了上面的图片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我是感觉到了,您呢?</b> 南乐之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棂 星 门</b></h3> <b> 8号一早,我乘坐第一班长途车赶往南乐县,到了南乐,为节省时间,我坐上了一辆三蹦子去南乐文庙拜谒万世师表孔圣人。南乐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 年),距今已有655年的历史,是濮阳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庙 ,2000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时规模不大,永乐五年(1407年)知县吴文质、正统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继扩建学基,使之形成规模宠大的建筑群,东南两边至城墙脚下,西至大道,北至净土寺。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寝殿、戟门、棂星门、月新斋、时习斋等。<br><br> 大成殿,俗称大殿,以北宋哲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而得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拱,构架为五架梁前后出双步梁,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整体是一座官式建筑与民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 成 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戟 门</b></h3> <b> 从文庙出来,我询问当地人走了捷径,步行到了南乐的唐槐公园。</b> <b> 南乐唐槐公园位于仓颉路东段南侧,公园的中心景观是一座千年古槐,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生机勃勃,是南乐千年历史的见证!该公园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南乐“八大槐”之首、树龄为一千二百年的唐槐为载体,依托厚重根亲文化而建。该公园整体布局方圆结合,其创意源于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分别设置为中心广场和诗韵广场。中心广场以古槐为中心、以古槐年轮的形态为寓意命名为“年轮广场”。</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具有1200年树龄的古槐</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 谐 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寻根之旅 <p class="ql-block"><b> 看过了千年古槐,我又匆匆的赶往南乐交通的主干线,搭乘去濮阳的中巴车寻根觅祖。车子在106国道上一直往南行驶,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路标,东边是杨村,西边是楼营,即刻示意司机师傅停车。下车后我径直奔楼营的方向走去。在村口有两个岔口,一个广场,岔口中央供奉着字圣仓颉。南乐县是字圣仓颉的故乡“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就是对仓颉造字的最好诠释!</b></p><p class="ql-block"><b> 我顺着左边的路进去,又从中间折返至右边的路,找到了楼营村委会,由于正值中午村子里几乎没人,村委会的大门也是铁将军把守。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老年人,上前打听并说明我的来历,他就把我带到了村子里年龄大的一家时姓住户里,此人今年82岁,我称呼他时老师,论了论他和我的辈分一样,我祖父家最早和他们家相邻,据他讲我们两家支系不远,我问他有没有祖谱,他拿出来让我观看,并解释说,原来没有,这本祖谱是2022年才补修的,并套用了从山东单县转来的64字的辈次排列,且与南乐县高堡乡时家庄的时姓族人相通。而且山东菏泽单县时楼镇的人还曾到这里寻觅过宗亲,且有渊源。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近百年没有和族人联系,故而从祖谱中没有找到我家的任何信息。</b></p><p class="ql-block"><b> 告别了时老师,我又去临近的白拐村,并按照时老师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村里的李姓老人,问起了我奶奶的弟弟李子修的情况,老人今年78岁,回忆不起村子里有李子修这个人,据他讲,他82岁的哥哥可能知道,只可惜,他哥哥今天外出走亲戚没在家,我舅爷李子修上世纪70年代才离开的南乐,到河北省张北县投奔他儿子李贵林去了,村里的老人应该有印象,太不凑巧了!</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6国道(京广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6国道上的路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村乡入口</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营村村口</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村口亭内的字圣仓颉雕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营村村委会</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营村石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氏祖谱</b></h3> <p class="ql-block"><b> 在我返津的路上得知:经过楼营时老师的多方努力,找到了《时氏祖谱》的主编老师并与我进行了视频沟通。主编时老师今年80岁,与家父同辈分。他让我回津后把我家的各个辈次的名字,以及生卒年份发到楼营,再续修族谱时,给我们添补上。另外,他还答应我返津后把现在电子版的《时氏祖谱》发给我,并答应给我复印一套寄到天津。</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个好消息也让我高兴。我奶奶家的情况也有了突破。据白拐村知情人了解:我奶奶家共有姐弟五人,四人已先后离开了白拐,另谋他路。现在村里只有奶奶最小的弟弟一家还在,遗憾的是弟弟和他的儿子均已作古,但唯一的孙子还健在。此次出行尽管费尽周折、奔波劳顿,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寻根之旅没有白来,还是收获满满的!</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 营 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 拐 村</b></h3> <b> 离开楼营村,我在村口的106国道继续搭乘过路车奔赴濮阳。到了濮阳没出站,我又马不停蹄购买了去开封的车票赶赴开封。车到开封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我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快捷酒店,用过晚餐就睡下了。</b> 开封铁塔 <b> 9号一大早,我在网上又找了一家新的快捷酒店,位于晋安路的柒柒酒店。昨天住的这家旅店太差了!按照破旅店提供的旅游线索,我自己设计出了这两天的行程,从支付宝出行中找到开封下载当地公交付款码,又把车来了APP从天津调到了开封。退掉破酒店,背上双肩包,在门口乘坐3路公交,顺着火车站正北方向的解放路一直坐到终点,先参观铁塔公园,然后游览安远门城楼、城墙和百岁山武侠城。</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塔公园</b></h3> <b> 开宝寺塔是我国现存此较早的大型琉璃砖塔,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创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它外面的颜色近似铁色,习惯称铁塔。铁塔的形式是八角十三层,高度为55.08米,设計精巧,结构竖固,九百多年来,历经宋、金、元、明、清5个朝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漫长岁月,遭受地震43次,冰雹10次,风灾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其间曾数次增补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高空建筑方面的卓越创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br><br> 从建筑艺术上讲,铁塔可称得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差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而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每块砖都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开封铁塔是宋都开封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文物价值最高、份量最重的宝物。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经国务院公布铁塔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宝寺塔(铁塔)</b></h3> 开封城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封古城的北大门安远门</b></h3> <b> 开封城墙,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长度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开封古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现有的开封城墙,上部为清代修筑,下部为明代修筑,局部地段,分层清晰,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明代城墙基础上修筑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目前城墙开放区域为大梁门至安远门段,全长约4.2公里。直观遗址全貌并了解其前世今生。让您站在城池之上,见证开封古都的传承。</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此登城楼 一览古城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城楼往南看解放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城楼往北看东京大道</b></h3> <b> 中午,从城楼下来,乘坐公交1路倒16路去晋安路黄河大街柒柒酒店办理了入住。简单休整后,下午相继游览了延庆观,开封府(新建),大相国寺,包公祠,大宋御河西司码头,鼓楼,龙亭公园。</b> 开封延庆观 <b>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位置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 ,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br> 延庆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院内建筑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穿心殿、玉皇阁、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阳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时期汉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清 殿</b></h3> 开封府景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府 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仪 门</b></h3> <b> 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北宋时为天下首府,又称天府南衙。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执政本府。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曾先后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治京有方,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使开封府名扬四海,永垂青史。开封府历经千年沧桑,原有建筑已全部圮废。<br><br> 现在的开封府景区是2003年由开封包公祠与开封宏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惠请多方专家设计,并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将其重新修复。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建有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潜龙宫、明礼院、天庆观、府司西狱、清心楼、英武楼、范公阁等五十余组华美秀丽的旅游景观,构成了以戒石、大堂为主体的官衙展示区、以梅花堂为主体的包公传说展示区、以府司西狱为主体的刑狱展示区以及科举、宗教、游艺、休闲等九个各具特色的宋文化旅游区,再加上精美的宋文化表演和丰富的陈展,能使游览者真正体验游开封府,品位大宋文化,领略人间正气的高尚情怀。</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玺“开封府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 厅</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 厅(大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右 厅</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梅 花 堂</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慎勤影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碑 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推 判 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 签 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 礼 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府司西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衙迎宾》表演</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 新 楼</b></h3> <b> 开封府内的清心楼位于开封府东北角,是府内最高建筑,通高约32米,共四层,最初为观察京城火情的瞭望台,后改建为兼具功能性与美观的楼阁式建筑。<br><br> 其名源自包拯的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体现了包公清廉为官的理念。</b> 开封大相国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相国寺</b></h3> <b> 开封大相国寺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寺院。大相国寺寺址原为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初建,名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著名高僧慧云大师来汴,夜宿开封繁塔,其展望汴河北岸时,发现此地显有弥勒佛兜率宫景象,是一块不可思议的宝地,遂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因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碑,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登基称帝,遂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自此,大相国寺得益于帝王的崇奉,地位显赫,如日中天,一跃而成为中州名寺。至北宋,大相国寺达致其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从宋太宗起,几代皇帝相继大兴土木,增修寺院,使大相国寺成为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和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此时全寺占地54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僧众达万余人。其建筑之瑰丽,气势之辉煌,素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誉,是为京都最大的佛寺。同时,因大相国寺的住持均由皇帝赐封,加之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等皇恩国礼多在此举行,所以大相国寺又称为“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 楼</b></h3> <b> 大相国寺历史上可谓名僧辈出,名士荟萃,寺藏丰富。高僧大德、文人墨客、达官平民尽皆出入其间;梵宫佛事、巡行参访、文娱贸易也尽汇其中,堪称一独具禀赋的文化乐园。尤其是其上元灯会,春日踏青,夏日纳凉,秋冬赏雪,进士题名,佛阁登高,僧院品茶,听琴观书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项目,深为历代文人学士及市民游客所醉心,且留下许多佳话。可以说,中国佛教史上,再也找不到如大相国寺一样集佛寺、庙会、集市于一身的寺院了。当然,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实为京都增添了绚丽多彩的景容。</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 王 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雄宝殿</b></h3> <b> 现存大相国寺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和藏经楼均为清代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建筑形式独特的八角琉璃殿中心亭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亭内所供木雕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为一整株银杳树雕刻,异常精美,是为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此外,钟楼内存清代高约四米的巨钟一口,重万余斤,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除此之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国寺梵乐”也已成为开封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为盛世华夏奏响和谐的乐音。</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角琉璃殿(罗汉殿)</b></h3> <b> 罗汉殿于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八角飞檐,建筑奇巧,浑然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为一体,俗称八角琉璃殿。内供奉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及五百罗汉,形态各异,1980年整体升高1.67米,为世人称赞。</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藏 经 楼</b></h3> <b> 大相国寺的藏经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3间,上下两层高5丈余,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风格,整体结构严谨,巍峨壮观。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朝书法大家孙星衍的遗墨。<br><br> 藏经楼是大相国寺保存和收藏佛教经典的重要场所。楼内供奉有一尊精美的释迦牟尼白玉像,白玉产自缅甸,造型生动,具有异域风貌,为新加坡僧人所赠。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木楼梯40余级,可登楼参观。楼上藏有乾隆版大藏经一部,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b> 开封包公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包 公 祠</b></h3> <b> 现在的包公祠位于开封包公湖畔,是专为纪念北宋政治经济改革家,著名清官包拯,于一九八四年三月至一九八七年九月恢復重建的。<br><br> 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政治改革家,他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政廉洁,尤其是他在开封府时倒坐府衙开封府,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成就了一个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b> 开封大宋御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 司 桥</b></h3> <b> 大宋御河“西司桥”宽度30米,位于包公湖岸,西司桥原型取自浙江绍兴的荷湖桥。古荷湖桥,位于绍兴县斗门荷湖村,此桥史建于宋代,造型优美大气,建造难度极高,后经过历代多次修复,现在主体构造为乾隆年间重修。</b> 开封鼓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封鼓楼</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封书店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都御街</b></h3> 开封龙亭公园 <b> 龙亭景区是一处集皇家园林、历史文物和秀美风光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六个朝代皇宫的所在地,龙亭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里是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到了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相继建都开封,并在这里建立皇宫,也正式拉开了龙亭作为皇宫遗址所在地的帷幕。公元960年,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后便在这里筑皇城,建金殿,兴园林,扩后宫,使龙亭成为了北宋九帝统治全国达168年的政治决策中心,随后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也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因此也有了“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br><br> 之后金兵攻入开封,后又迁都至此,这里是前后六朝的皇宫,历时三百余年。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其第五个儿子朱精封藩于开封,名曰周王,华丽的周王府就建在这里,前后延续了11世,历时265年,由于世代修葺扩建,府内殿宇豪华、宫苑秀美,俨然于帝王同型。<br><br> 到了清朝初期,在这里设立了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雍正九年由时任河南总督的田文镜迁至现河南大学院内),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后人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着皇帝的牌位,每逢节日庆典,地方官员就要到此遥拜朝贺,因皇帝历来被称为真龙天子,故取名“龙亭”。<br><br> 龙亭景区占地1300亩(86.6公顷),是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水面辽阔,风景秀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龙亭成为了古都的象征,开封的骄傲,是国内外游客来汴的首选。让游客真正的体验到“畅游皇家园林,领略帝王风采”!</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亭公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 古 苑</b></h3> <b> 探古苑位于龙亭公园潘家湖内的东湖岛上,是根据发生在龙亭一代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而建的。分为北室,东室,西室三处展厅,展示了5组有关龙亭的故事。</b> <b> 龙亭大殿系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龙亭大殿是公园内整个清代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于72级蹬道的平台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贯通上下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云龙石雕上,至今还留有赵匡胤当年的马蹄印。御道东西两侧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龙亭大殿高26.7米,东西长19.10米,南北宽11.90米。殿内天花板上绘有青云彩纹团龙图案,殿外飞檐高翘,檐角皆挂风铃,风铃随风作响,美妙无比。龙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壮观。特别登上龙亭大殿,潘杨二湖,龙亭公园的秀丽景色,繁华的宋都御道,幽雅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使人感慨万千。<br><br> 历史上曾有八个朝代在开封建都,特别是北宋王朝,定都开封长达168年。当年的皇宫所在地就是如今龙亭一带。金朝末年,龙亭一带成为皇宫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在此建周王府,后因黄河泛滥,渐成废址。清雍正十二年,河南总督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废弃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文武官员定期到此朝贺遥拜。封建朝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因此这个地方就成为“龙亭”了。解放后,这里被辟为公园,成为人们休息的场所。</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凝 芳 苑</b></h3> 天波杨府 <b> 10号一大早,按照我预先计划的行程,上午游览天波杨府,翰园碑林和清明上河园。 <br><br> 在中国不知道杨家将故事的人可能很少。杨家将的故事从北宋以来就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千百年来 从口头讲述到小说传奇:再到舞台书场说演弹唱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全面韫歌了杨家将保国爱民、无私无畏、前赴后继、血洒疆场的感人业绩,塑造了世世代代满门忠烈的英雄群像。同时也揭露抨击了荒淫昏庸的帝王、陷害忠良的佞臣、溷入内部的奸细以及卑鄙猥琐的小人。<br><br> 在历史上杨业、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等是确有其人的,但民间传说总是按照广大人民的想象和意愿来演义故事的。比如杨业兵败被俘人民群衆不愿意让这位英雄落到敌人手里于是就创作了老令公碰碑自杀的故事;英雄殉国了遣骨也不能留在异邦他乡呀,于是又编了一出戏《孟良盗骨》。英雄也是人呀当受到奸贼陷害难免会産生消极情绪,但到了国家危难时,又立即振作起来并挺身而出:于是创造了杨五郎的形象让这位豪放勇敢的汉子,在五台山上出家,但他披上和尚袈裟心亦然系在江山社稷上“终于又跨上战马重赴边关杀敌这出戏就是著名的《五台会兄》。所以杨家将的种种传说: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支持对杨家将人物进行考证也不反对指出哪位史有其人,哪一位属民间传説,哪一位是捕风捉影……<br><br> 应该说杨家将英雄群像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b> 中国翰园碑林 <b> 开封翰园碑林在古城开封的龙亭公园西侧,占地120亩、树碑3500块, 这所碑林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于1985年8月开始发起创建的。</b> <b> 中国翰园是以南部园林、北部碑廊两大景观区为主的一座文化高品味、园林高层次的现代化园林;也是中国最大的人造山水景观之一,由一岭、二潭、三山、三台、三湖、三湾、三岛、三泉、五溪、九瀑、十峰、十二桥、十二亭组成,曲径通幽、步移景移、苍松翠柏、峰峦叠嶂、雄秀奇险,与广阔的龙亭湖构成水光山色,风景宜人。</b> <b> 翰园有仰圣山、翰园山、文萃山、花果山、盘龙岭、金石岛等十几座山峰,加上碧波荡漾的翰园湖,真乃群山竞秀、瀑布奔流,它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山水之秀的特点,堪称中国最大、最美的人造山水景观,进入碑林,如同进入了人间仙境,湖光山色、苍松翠柏、奇异花草、垂柳修竹,令人心旷神怡,而漫步翰园更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近年还新建了开封名人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科举制度、二十四孝、状元榜等文化展厅及景观。</b> <b> 中国翰园碑林的碑刻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宝库。它依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对象分设中心碑廊、现代碑廊。宋代碑廊、历代帝王名臣碑廊,绘画碑廊、篆刻碑廊、硬笔书法碑廊、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碑廊、中年书法碑廊和国际友谊碑廊等。碑林现已有刻碑3500余块.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树碑数量最多、观赏效果最好的碑林。</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碑 坛</b></h3> <b> 碑坛是一座草白玉圆坛形建筑,坛高16米,总面积600平方米。坛体外56条龙饰,象征中国56个民族皆为龙的传人,坛顶石亭内耸立着无字碑一块。给人无限遐思。坛内为展览大厅是中外书画交流的主要场所。</b> 清明上河园 <b> 清明上河园是由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与海南置地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2009年,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是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b> <b> 游览完清明上河园,我感概万千。开封围绕龙亭湖打造的旅游景点,包括天波杨府,翰园碑林,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在内,都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形色各异的纸彩动物、植物、门彩造型充斥着,令我这个古稀之年的小伙子目不暇接,两眼昏花。这里收费最高的清明上河园120元一位,除了分时段搞几场情景演出,没有别的,景都是新造的,空间完全被贩卖各种物品的商铺占据,想找个清闲干净的地方都很难。<br><br>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不是这样的呀!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马、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反观清明上河园,桥,船,楼,阁虽有点缀,充其量只是作了表面文章,并没有把古画的精髓表现出来,在我看来只是借用清明上河图的名气,赚取钱财罢了。翰园碑林本来是素雅之地,个别区域也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纸彩。唉!真不知他们是咋想的!</b> <b> 中午回到酒店,把房间退掉,背包寄存在酒店,继续我的开封之旅。下午,我要去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刘青霞故居、禹王台公园、繁塔参观游览。</b>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b>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地处开封市北土街10号,始建于1928年,最初,这里是同合裕银号。整个陈列馆座西朝东,为一天井院式的三层楼群,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总面积879平方米,刘少奇主席便逝世于该处,馆内六个展柜分别陈列着刘少奇主席逝世前的病历、鼻食管、遗体火化介绍信、火化登记卡、骨灰盒、骨灰寄存证、病床、被褥、枕头、氧气瓶、吸痰器、输液管架、药橱药品、大小便器等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政府将刘少奇逝世处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刘青霞故居 <b>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 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让参观者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还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b> <b> 刘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次兄为晚清翰林。她18岁时,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br><br> 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百五十余,为当时中州首富。刘因嗜鸦片早逝,生前无子。为避免族人急夺财产,青霞诈称有遗腹子,到开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称为己子,取名刘舶元。族人多不置信,争家产成讼。青霞不为族人所累,涉足下层,她捐良田15顷作为“刘氏义庄”,规定:凡刘氏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免费领小麦三斗,并于每年腊月初八开仓放赈。</b> <b> 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b> <b> 刘青霞追随革命,向往自由,不但果敢为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以巨额捐款,而且还在《自由报》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汇春华,开遍自由花。”1911年,张钟端由日本返国,为谋求职业掩护,青霞保荐钟端入湖北臬台马吉樟幕下,使其能以合法身份往来于汉、宁、沪之间。武昌起义后,为资助张钟端带领革命党人起义,又捐银1600两。民国元年,她在河南各大社团的一致呼声中就任河南省国民捐总经理。<br><br> 刘青霞的革命义举为刘氏族人所不容。她决心破釜沉舟,告别她熟悉的旧堡垒。民国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时孙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适值南北分裂而未竞。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族人又讼青霞,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于安阳蒋村。</b> 开封禹王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禹王台公园</b></h3> <b> 禹王台公园座落在古都开封之东南隅。禹王台有着悠久的历史,园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春秋师旷在此弹琴吹奏称“古吹台”起,经西汉梁孝王扩建为“梁园”,明朝改创为禹王台,1955年辟为公园,至今已经历了2500年的沧桑历史。“梁园雪霁”、“吹台秋雨”,从明清至今被誉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故有“千古名园”之称。</b> <b> 禹王台内不但苍松翠柏,古木参天,而且有著名古迹禹王台兀峙于高台之上,御书楼,师旷祠,碧霞元君祠,康熙、乾隆展室与御碑亭等珍贵碑刻等七大内容十三个展室聚集于台上组成古建群体,登临其间,令人游目聘怀而心旷神怡。整个园容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园中之园的菊花园、牡丹园、中日友好樱花园、芳春园、石榴园、辛亥革命纪念园等十大园区错落有致,各展风姿,一派江南园林的典雅风光。</b> <b> 正如古人诗中赞叹道:“梁园花月四时好”。每当春季,公园内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历来是游人赏春踏青领略大自然田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古诗云:“一湾绿树禹王台,时节清明花正开。相约邻家诸姐妹,明朝城外踏青来。”且时置庙会,更增添了繁荣的公园春意盎然的盛景;每当炎热的夏季,园内树阴遮阳、凉风习习,是游人消夏纳凉的最好境地;每当金秋时节,园内菊香满园,流光溢彩,精品夺目,令游人留连忘返;每当冬季雪后,整个公园冰雕玉琢、宛如人间仙境,“梁园雪霁”景色迷人,是游人踏雪寻梅、拍摄倩影的绝佳境地。<br><br> 秀丽典雅的千古名园——禹王台,如今已成为中外游人观光旅游的胜地。</b> 开封繁塔 <b> 繁塔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现塔通高36.68米,底面积501.6平方米。繁塔为六角形楼阁式仿木青砖建筑,每层檐部由斗拱承托,一层两个塔心室,彼此不通,两层两个通道,四个佛洞,三层仅西北一个通道,前后两个佛洞,各层结构不同。踏道变幻莫测,从北门进塔,经东西两侧塔道攀登,去二层佛洞或上塔顶须沿外壁塔檐盘旋,非常惊险。 繁塔全身内外遍嵌佛砖,一砖一佛,有释迦,弥勒,阿弥陀佛,还有菩萨,罗汉,乐伎等近七千块,一百多种,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好的碑刻178方,其中以宋代居多,有佛经和捐施人题词等,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栩栩如生的佛像砖雕遍布塔身</b></h3> 开封美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园餐馆</b></p> <b> 这次来开封,我在宋园餐厅还品尝了具有开封特色的绝美佳肴焙面鱼和灌汤小笼包。<br><br> 焙面鱼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它是河南开封当地一道著名的汉族菜肴。来开封旅游不品尝一下糖醋软溜鱼焙面,那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糖醋软溜鱼焙面是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br><br> 1900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开封停留。开封府衙着名厨备膳,贡奉“糖醋熘鱼”,光绪和慈禧太后食后,连声称赞。光绪称之“古都一佳肴“;慈禧高兴地说:“膳后忘返“。随身太监手书一联:“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以示表彰。<br><br> 1930年前后,开封名师最早将用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熘鱼“上面,创作了“糖醋熘鱼带焙面“名菜,深为顾客欢迎。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可食鱼,又可以面蘸汁,故别有风味。其后,该菜逐渐传开。后来,拉面传到开封,人们又用不零不乱,细如发丝的拉面油炸后和熘鱼搭配起来,使其更为锦上添花。<br><br> “糖醋熘鱼“味道之鲜美,妙在一道菜肴,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成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鲤鱼焙面被越来越多的来汴客人所赞赏。</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焙 面 鱼</b></h3> <b> 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小笼灌汤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成品出笼后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小巧玲玲,十分可人。</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灌汤小笼包</b></h3> <b> 离开开封前,我在开封鼓楼跟前还享用了一顿开封菜,到了开封不用开封菜,真的太遗憾了!<br><br> 11号我乘坐K2046次列车,怀着对古城的眷恋,离开开封,返回渤海之滨美丽的大天津。</b> 结 束 语 <b>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不虚此名,实至名归!在我看来,开封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历史积淀厚重的地理位置和八朝古都的名号。古城开封,我感觉最值得驻足并仔细观赏的有:皇家的佛院大相国寺;道教圣地延庆观;还有建于北宋皇佑元年的开宝寺塔(铁塔)和建于宋太祖开宝元年的繁塔。尤其大相国寺中的罗汉殿和藏经楼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大相国寺内的罗汉殿和藏经楼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内佛教界独有的文化遗产。幸运的是,这几个地方我都去了!殿宇烙印于目,古韵铭记于心,真是不枉此行啊!</b> <b>本文参考:<br><br>96版《南乐县志》<br><br>光绪版《南乐县志》<br><br>《旅游手册》<br><br>《开封旅游景点简介》<br><br>在此一并对以上作者表示感谢!</b> 全 文 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大家赐阅关注</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