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第一台电视机》

愚叟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百花盛开满青山,时有雷雹落江边。四月,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四月,是踏青赏花走向大自然的最美季节。</p> <p class="ql-block">万物复苏,百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  然而四月也是春夏之交、南北冷热气流对撞而经常引起暴雨冰雹异常气象节点。今年四月福州地区就有几次暴雨黄色预警。</p> <p class="ql-block">暴雨黄色预警。</p> <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不禁让我想五十年前福州的那场冰雹。上世纪一九七六年是社会主义中国遇上的前所未有特殊年份。年初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七月份朱德委员长逝世、皮定钧司令员空难,特别是九月九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全国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这一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还发生了为纪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举国上下沉痛追思。这年四月份福州气象反常,冷热无常,最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冰雹。</p> <p class="ql-block">全国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雹对于当时以木结构以瓦为顶的福州房屋损害惨重、受害面积广受灾程度大。</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四月份的福州大冰雹。</p> <p class="ql-block">  是年我们正在闽侯县荆溪公社关东大队知青点插队,还好我们闽侯没有灾情,但是许多知青福州的家都遭殃了。一时福州瓦片告急,泥水匠吃紧。我曾看到福州火柴厂供销科陈展南开后三轮摩托来我们大队拉瓦片回福州救急。我家没遭灾,知青好友郑宏家厨房却中招了,房顶白天见太阳晚上数星星,下雨四处漏,煮饭吃饭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回城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与郑宏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郑宏家住在福州市鼓楼区桂枝里十九号。古时,桂枝里沿河有很多吊脚楼,层层叠叠掩映在翠枝花叶里别有一番风情。桂枝里对岸吉庇巷边有个书生艾敬郎,他的画室便设在河边的吊脚楼上。隔河对楼妙龄少女冷霜婵见书生风度翩翩,便暗生情愫扔一荔枝送君。艾书生动之以情回以绛桃。“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郎有情妹有意,隔河相恋海誓山盟。正当两家为儿女婚事喜庆忙碌之时,冷小姐被闽王王延翰征为宫女,但其忠贞刚烈宁死不屈。最终冷霜婵和艾敬郎这对苦命鸳鸯,共赴烈火谱写了一篇“荔枝换绛桃”的爱情悲剧……</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桂枝里。</p> <p class="ql-block">  郑宏妈妈好不容易采购了瓦片和请到师傅,郑宏他哥在晋江守三师当兵家里只有他一个强劳力,瓦片翻盖那天我同郑宏骑自行车从关东村赶回桂枝里,帮忙递瓦提水泥、扫地做卫生,整整忙了一天,把被冰雹造成的损失挽救回来了。连夜我们又赶回知青点第二天照常出工。</p> <p class="ql-block">犁田插秧。</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五月一日田里水稻插秧结束农活稍闲时我才回家休整。到家时我发现衣柜上面摆了类似床头柜的东西用一块布盖住,我好奇翻开布原来是一台福州电视机厂生产十四吋电子管黑白电视,这台电视机比普通床头柜还大,笨重的外箱紧紧包住仅十四吋大的荧光屏。</p> <p class="ql-block">黑白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  那年头电视还是紧俏商品,只有机关单位才能拥有。我上中学时十二中有一台电视,每个晚上班级轮流组织收看。由于电视太小看的人又多,坐在后排的同学根本就看不清画面,只不过是来体验一下什么是看电视。我跟郑勤俭个头都比较高看电视时安排在后面,屏幕看不清倒是教室每一块窗户玻璃都反光成一台电视,郑勤俭风趣地说我在这里可以看到好几台电视。</p> <p class="ql-block">福州第十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与郑勤俭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后来这台电视机运到闽侯荆溪挑田劳动分校,让在分校劳动的同学晚上能看到电视。</p> <p class="ql-block">闽侯县荆溪镇挑田村。</p> <p class="ql-block">闽侯县荆溪镇挑田村劳动分校。</p> <p class="ql-block">  我家这台电视机是四月份福州那场冰雹把五交化仓库屋顶砸破漏雨了,所以放置里面几台电视机以每台二百元被处理了。</p> <p class="ql-block">  我那时还住在福州第一工人俱乐部附近的火柴厂新村。那年代文化娱乐活动少、节目频道也不多、收视效果也不好,但每当晩上开电视时屋内还是挤满了人,窗外也围了一群邻居,很是热闹也很不自在。当然福州第一代电视机质量是不稳定的,有次看了一半却黑屏了,第二天请师傅换了一个电子管才得以正常。</p> <p class="ql-block">福州第一工人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盛行海上走私,大批的布匹、手表、三用机、电视机从台湾海峡西岸通过渔船走私到内陆。我也从长乐潭头买了一台三洋牌黑白十七吋电视机,这台电视屏幕大体积小,收视清晰。十四吋那台黑白电视机本是我大姐科长要买,因我大姐出差交待她同事通知科长来取,她同事得知后马上决定她家要便先下手买走了。</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的家电。</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打算结婚,我们家买了二台十六吋彩电,一是为新婚增添喜庆、二是结了婚父母与我们夫妻都有独立的空间看电视就不会相互干扰。那时一下买了二台彩电算是比较奢侈了。</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在彩电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结婚后考电大、小孩出生忙得不亦乐乎,没多少时间看电视。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整整一个月没看电视,考完后把一个月没看电视憋的劲一个晚上发泄出来,看了一部苏联二战片直到凌晨。那时我们家彩电最大功能是在我们忙碌没办法照看孩子时,把闺女放入小推车往彩电前、她就老老实实看电视,一点都不吵,就跟现在小孩玩手机一样不用大人照看。也许闺女贝贝就是这样把视力看坏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贝贝。</p> <p class="ql-block">  现在彩电普及了,是寻常百姓家必不可少的家电,一家都有好几台,客厅的、卧室的,每个房间都有。彩电不但不是什么稀罕物品了,而且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到液晶屏幕、从笨重到轻盈、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频道从五、六个到一、二百多个,卫星接收、智能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造不出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家里卧室电视。</p> <p class="ql-block">现在家里客厅电视。</p> <p class="ql-block">  电视发展进步完全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网络下载,如有不妥及时纠正。谢谢🙏)</p> <p class="ql-block">  王卫平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于福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