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游环湖绿道——张家村~居驿(下)

无求

<b>  续前篇《续游环湖绿道——张家村~居驿(上)》。</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途 经 幽 驿</font></b></h1> <b>  从团山湿地继续一路西行,碰到的第一个驿站就是幽驿。老伴和儿子步行绿道最远也来到了这里。加上返程提车,后来看表,老伴当日步行26779步,比平日多出一倍。</b> <b>  后来看到,每经过一个区段,特别是在沿路驿站附近,都设有滇池生态绿道区域导览图和区间距离图。</b> <b>  拍下并放大这个导览图,主要景点一目了然。在图中左上部可以看到,滇池绿道从北到南(也是从上至下),大体分为四个区段:都市休闲段、森林湿地段、乡村田园段和瞰湖踏野段;我拍图所在的位置,为乡村田园段。</b><div><b> 导览图的主体部分,则是依次标明了滇池绿道的主要景点。幽驿,位于团山湿地和小海晏村之间。</b></div> <b>  幽驿,既与村庄接壤,道北还是一个垂钓区。</b> <b>  停车后,从指示牌处浅入钓区,感觉景致尚可,钓者也不少,但我因忙于赶路,没向纵深游览。</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途 经 森 驿</font></b></h1> <b>  似乎没走多远,路边区域距离导览牌明示,这里已进入森驿区域。森驿居于幽驿与荷驿之间。</b> <b> 费劲巴拉地蹲地专心拍摄上图那块导览牌,虽瞧见了牌后的森林,但却没看到森驿坐落在哪,故没有拍到森驿的模样。</b> <b>  不过步向前方的风景却很别致,平地突兀矗立起一座挺壮观的山包,包顶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建筑,山下还有一座白桥。</b> <b>  请教迎面走来的村民,他告诉我,这个山包叫小梁王山,区别于北向远方的大梁王山;山包之上的白色建筑,是一座供附近乡镇居民生活用水的蓄水池。</b> <b>  此时晚阳璀璨,光影甚好,于是,赶紧抓拍白桥与山包。没想到,桥上又巧然来了一条黑狗,平添了画面动感。</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八、荷 驿 风 光</font></b></h1> <b>  跨过这座白桥,荷驿就坐落在白桥右侧已撒仔绿化、并被绿网覆盖保墒的土地旁边。</b> <b>  逆光和侧光中的荷驿。</b> <b>  荷驿前的区域距离导览牌。</b> <b>  已脱叶、落花并结荚的油菜。</b> <b>  能称之为“荷驿”,周边自然山水果真既多又美。不知道这个观景台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接待场面。</b> <b>  观景台西侧还有一幽深鱼塘,周边树木葱翠养眼。</b> <b>  沿环湖绿道一路西进,两侧风光耀人眼帘。</b> <b>  左侧山村依山连线,恍若别墅的小楼鳞次栉比;楼前田成梯、水成塘;水面疏草翠绿,天光倒影,天、水上下一色;晚阳斜映,山村充满一片祥和。虽不是荷花放花时,但却能令人荷思翻涌,心花一片……</b> <b>  比照地图辨识,塘后山村,就是颇具规模的梁王村。我后来返程车辆无电,就是从这里蜿蜒穿村,最后才抵达环湖南路路边的梁王村村口。</b> <b>  右侧湿地紧挨滇池,低垂晚阳透林映水,娇羞水面舒姿沐浴,天水之间顿生多样梦幻色彩。</b> <b>  大美荷驿果然能承下天地壮阔的斑斓色彩。</b> <b>  而这些,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前面的梁王山水,则更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九、梁 王 山 水</font></b></h1> <b>  继续前行,则是三峰相连、造型巍峨的小梁王山主脉。山脚下有一石砌的导流渠,金色桃形标志石上刻有“梁王金泉”四个大字。</b> <b>  距离梁王金泉不远,还矗立着一座寨门,寨门上凸起“梁王寨”三个金色大字。寨门是两扇对开的铁门,寨门后面就是三峰耸立的梁王山。</b> <b>  请教寨门前歇息的男士,他告诉我,除了山,里面没有任何可欣赏的景点。不过在我心里,这里肯定曾发生过金戈铁马、喧嚣厮杀的诸多故事。</b> <p class="ql-block"><b>  走近寨门,三峰相连的小梁王山主脉顿现眼前,透着巍峨、雄伟的气势,山前Y字型车道劈叉绕山而过。可能是因为地表土层浅薄、土质贫瘠,故没看到参天古木,仅有些小树与灌木杂乱丛生着。</b></p><p class="ql-block"><b> 网查没看到有关梁王寨的任何资料,不过小梁王山却与晋宁石寨山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云南青铜文化是以晋宁石寨山来命名的,称为石寨山文化。它是以滇池东南岸的晋城、上蒜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分布的,具体说来就是在滇池和抚仙湖、星云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及发掘证明,</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晋宁,除石寨山外,金沙山、小梁王山、大湾山、左卫山等四个滇池东南岸小山丘的地下文物蕴藏也极为丰富。</b><b>研究资料显示,</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上述五座小山为主的滇池东南岸是古滇文化的重点分布区,亦即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中心。</b></p> <b>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治所、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据考古研究推断,古滇国约于公元前5世纪即已形成存在,滇国时期,滇池地区的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史记》记载:“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郡土大平敞,有原田,多长松,臬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蓄产之富”。</b><div><b> 1955~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5次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东汉年初的古墓86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居多,种类有兵器、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装饰品等。古滇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成就了晋宁一大批杰出人士,如被称为“一王、一帅、一大师”的古滇王庄跷,明朝七下西洋的海军统帅郑和,清朝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大师。</b></div> <b>  按计划,实在是没有时间登山揽胜,必须赶紧拍摄黄金摄影时间的山前湿地、浩渺滇池和醉美夕阳。</b> <b>  信手拍来的这路影,令我喜出望外。</b> <b>  顺手拍下的这水影,也着实令人心旷神怡。</b> <b>  夕阳下,古木斜横于湿地与滇池紧密连接的水面,别有一番韵味。</b> <b>  远村近树的倒影浸润于滇水镜面,些许水墨画风轻轻拂于眼前。</b> <b>  眼前向滇池延伸的由厚重轨木铺就的道路,将我引到池畔钓场。</b> <b>  小夫妻、摩托车、小兄弟、鲜艳的救生圈和堤坝林木后的水渠,是如此和谐地镶嵌在晚阳照射下的滇池岸边,不自觉间,一股暖意温润心头。</b> <b>  置身钓场,反身回望小梁王山主脉方向,这景致更是令我兴奋不已。</b> <b>  摄影黄金时刻拍出的片子,色彩果真艳丽。</b> <b>  更美的是选择角度追拍太阳逐渐下山的景象。</b> <b>  即便有的片子有些相近,但还是想将它留在本篇之中。</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行进百草径</font></b></h1> <b>  小梁王山再美,也不能逗留时间太久,西进计划必须继续实施。按图索骥,这是行进在白草径区域。</b> <b>  天美、云美、林美、田美、水美、桥美,来这里游玩的人心更美。</b> <b>  正在续建的这里,应该就是白草径的歇息地。没看到驿站的模样。</b> <b>  在建地南侧有尚未竣工的房屋与规模不小广场,也许这里是滇池绿道的一个较大型游客服务网点,或许这里就是白草径的驿站。</b> <b>  白草径西侧的渠水之上是座白桥。</b> <b>  白桥之下还有一座锈蚀的老旧铁桥。</b> <b>  走上铁桥中央,回拍白桥。</b> <b>  登上白桥俯拍霞光渠影。</b> <b>  走过这座白桥,前面就应该是“田之桥”了。</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一、途拍田之桥</font></b></h1> <b>  天色渐晚,踏车一路疾行,诸多景象从车旁掠过,只能捡标志性景象按动手机快门了。这里暮色降临,桥路蜿蜒。</b> <b>  本想攀上这座高架景观台,可惜栏门紧锁。</b> <b>  林间夕阳。</b> <b>  蜿蜒栈桥。</b> <b>  栈桥憩亭。</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二、途 拍 田 驿</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四、途拍居驿</font></b></h1> <b>  来到居驿,儿子打来电话,让我折返,以便于他续乘电动踏板车回沙堤村取汽车。</b> <b>  抓紧时间拍一幅居驿前的暮色湿地。</b> <b>  从滇池绿道区位导游图看到,再前进一点点,就是小渔村了。至此,我们总算完成了张家村至小渔村的环湖绿道穿越,深感收获颇丰,不虚此行。</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六、惊险刺激的结尾</font></b></h1> <b>  因我的失误,没计划全程穿越后还得回返,返程行至梁王村,电动踏板车彻底没电,我只能无奈地就地等待。老伴和儿子,也只能更加无奈地徒步70分钟到沙堤村取车,再来梁王村接我。</b> <b>  梁王村村口。</b> <b>  等待期间,夜色渐浓,凉意袭人,滋味难受。</b> <b>  她们娘俩徒步返回沙堤村更不容易,夜黑林密,四野无人,只能一路互勉,并通过随拍几幅夜景,冲淡行程寂寥。</b> <b>  月光下的沙堤村绿皮火车站夜景。</b> <b>  续游滇池绿道返程的意外惊险和刺激,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想想,也挺有意思的。</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完。</font></b></h1> <h5><b><font color="#167efb">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