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的尴尬

若瑜

<p class="ql-block">  读书人大抵珍爱书,视书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日夜捧读,常常废寝忘食,连走路都会碰上电线杆,睡觉前不看几分钟就辗转反侧难入眠,甚至如厕时必一册在手。</p><p class="ql-block"> 我看书看得很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一旦顺手拈来,就可以翻它几页,从没认认真真地看完一本大部头,更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利用书籍进行理性地思考和系统地研究,因此严格来说,我只能算是半个读书人。由于工作关系,我订阅了一些报刊杂志,加上自己买的、上头发的、朋友送的、外面寄来的书,经常一摞摞地往家里搬,书柜也不经用了,像堆劈柴样的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p><p class="ql-block"> 书多为“患”。占用有限的空间不说,单每次搬家就是一大负担,一个人搬不动,还要请人力车夫用蛇皮袋装好,楼上楼下,累得气喘吁吁。书扔了吧,又无从下手,也不知扔哪本好,觉得都受用,都有看头和收藏价值,因此家里的书是越藏越多,床头柜、茶几上甚至储衣间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 与其让书在家里睡大觉,还不如送给别人看,让它们也发挥下作用。主意打定,我便开始付诸实践,淘选了一部分自己已看过的书准备送人。</p><p class="ql-block"> 机会来了,“六一”儿童节前夕,女儿就读的学校开展“情系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我就动员班主任发动大家为留守儿童捐书。女儿很懂事,精心挑选了一批适合青少年看的励志书籍、名人传记和新华字典等书,然后用牛皮纸细心地捆扎起来,交给了班主任。那天,我作为家长代表跟女儿一起出席了在乡下举行的手拉手活动,当女儿把一大捆书送给结对的同学手里,我觉得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为这些书找到了知音和下一个读者而欣慰。</p><p class="ql-block"> 碰巧年底,单位“送爱心、献温暖”活动也在女儿学校举行手拉手活动的那个村子,我抽空特意到女儿结对的那位同学家里看看。一进门,就发现墙角堆着一捆书,一瞧很眼熟,上前一看正是女儿送的,牛皮纸只是撕开了一角,里面的书纹丝未动,还在那里睡大觉呢。</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较重,乡下孩子回到家可能还要帮父母做点农活,哪有什么时间去看你送的书,我心里这么想,也聊以自慰,第一次送书就这样收场。</p><p class="ql-block"> 经历这件事后,我觉得送书给别人还是要有目的、有选择,不能盲目地送,要看人家需不需要。我有一位朋友,职专毕业后来城里租房谋职,一时半会还没找到工作,不是自己嫌用人单位待遇低就是对方在文凭、技能等方面要求高。何不要他利用这段时间多看点书学点东西?于是,我从家里把一些社交、文秘、电脑、实用英语等书给他送去,让他“恶补”一下,说不定下次谋职时能助一臂之力。谁知我把书交给他时,他看也不看往床底下一塞,口里直嚷嚷"看什么书啰,找一份工作要紧"。我明白,在饭碗没找到之前,我这位朋友绝对静不下心来看书,哪怕是最实用的书。</p><p class="ql-block"> 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如药也。当书成为谋生谋职的工具和手段时,这时候的书是浅层次的也是实用、带功利性质的。对于经常玩牌的人来说,书却是毒药,送书谐音“又送又输”,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而对于读书人而言,送书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善莫大焉的快意之事,读书仍是精神沐浴的最佳途径。社会发展,物欲横流,也许喜欢读点书的人比以前少了,倒是贪恋杯中之物的人多了。书读不进,甘于鄙俗,浑浑噩噩,闲聊,游玩,泡吧,K歌,砌长城,甩扑克,生活多姿多彩。谁还能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躲进小楼成一统,钻进故纸堆,做一个"书呆子”,当一只“书虫"? 又有谁在乎别人送给自己的一本书呢?</p><p class="ql-block"> (原刊发于2011年6月19日《湘声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