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巾帼豪杰吕国英,胸怀大志救工农。</p><p class="ql-block">昂首刑场振臂呼,宁死不屈真英雄。</p> <p class="ql-block">吕国英像</p><p class="ql-block">吕国英(1907-1930),字励之,1907年生于江苏省沛县前吕楼村(今属河口镇)一个败落的小地主家庭。幼年丧父,无兄无弟,姊妹三人,国英居长。她自幼聪敏好学,6岁时入村私塾改良学堂念书,后到沛县女子高等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取徐州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三女师期间,曾任学生会文书,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根据党的指示跨组织加入国民党。师范毕业后,受组织委托,先后任国民党赣榆县县党部妇女部长、国民党沛县党务指导委员会训练部长、国民党沛县执监委员会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吕国英考取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复旦大学),并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她和冯菊英等10余同志,去南京、武汉进行暴动联络工作,不幸暴露被捕。9月4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3岁。</p> <p class="ql-block">在斗争中成长</p><p class="ql-block">吕国英在沛县女子高等小学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沛县学生联合会掀起了抵制日货为中心的宣传查封活动。</p><p class="ql-block">吕国英人小胆大志气豪,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p><p class="ql-block">少年时就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p><p class="ql-block">高小毕业后,吕国英考入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被推选为学生会文书干事。</p><p class="ql-block">在共产党员、三班级主任吴亚鲁的影响下,</p><p class="ql-block">她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了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思想。</p> <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吴亚鲁被选为执行委员会主任。吕国英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茁壮成长,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形势,开展工农运动、妇女运动。</p><p class="ql-block">五卅惨案后,1925年6月7日,吴亚鲁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组织徐州工人、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游行。吕国英走在前列,她带领中小学生不断高呼“援助上海同胞”“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散发徐州学联的传单。在斗争中,吕国英日益成熟。</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徐州女子师范学校大门</p><p class="ql-block">坚韧不拔干革命</p><p class="ql-block">1926年毕业后,吕国英任新浦普爱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因萦怀于革命事业,她任职不满一学期便辞职返回徐州小学,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专事迎接北伐军的宣传工作,并任宣传组组长。</p><p class="ql-block">1927年夏初,吕国英受组织委托,任国民党赣榆县党部妇女部长。她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工作热情泼辣,不怕打击迫害,深入到街头和群众家中做妇女解放宣传教育工作。她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令赣榆群众干部很受感动,为赣榆县革命工作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吕国英被派往故乡沛县。次年1月,大革命失败,形势急剧变化,因与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吕国英被沛县国民党右派势力视为危险人物,欲以惩戒。由于形势所迫,吕国英于1929年5月辞职离沛,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当旁听生。</p> <p class="ql-block">英勇无畏,宁死不屈</p><p class="ql-block">1929年秋,吕国英考取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复旦大学)。学校师生中有不少共产党员,在镰刀、铁锤的旗帜下,她庄严地举起拳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支部担任支部宣传委员,积极投身党的地下活动。不到一年时间,吕国英三次被捕。</p><p class="ql-block">在国民党监狱里,敌人多次对她严刑逼供,却丝毫不能动摇她坚强的革命意志。她始终未暴露党的组织和同志,严守党的机密。在党组织的营救下,每次都得以脱险。经过一次次磨练,</p><p class="ql-block">吕国英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工作更加积极。 </p> <p class="ql-block">1930年夏,吕国英和冯菊芬等一行十余人,乔装去南京、武汉等地进行暴动联络工作,不幸暴露被捕。</p><p class="ql-block">在敌人阴森的牢狱里,她受尽酷刑;在那血淋淋的刑讯室里,她拍案而起,历数国民党反动派的累累罪行。她的威武不屈、凛然正气,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和斗争精神。临刑前,她在铁窗前从容地写下一封绝笔信,信中洋溢着不能为老母亲尽孝道的遗憾,嘱托年幼的妹妹好好读……</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群英塑像</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4日,在赴刑场途中,吕国英和战友们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面对雄壮豪迈的口号声,</p><p class="ql-block">刽子手们害怕了,凶残地割下了吕国英的舌头。</p><p class="ql-block">鲜血抛洒一路,吕国英仍竭尽全力作最后的革命宣传。</p><p class="ql-block">雨花台上空响起罪恶的枪声, </p><p class="ql-block">吕国英高昂着头颅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她用短暂而绚丽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诠释了芳华不朽!</p> <p class="ql-block">吕国英亲属为烈士献花</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