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元梦之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58087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尚书·周书·多士》是周公以周成王名义对殷商旧臣发布的诰令,核心内容为阐释周代商的天命合法性 。背景为成周(洛邑)建成后,周王朝将参与叛乱的殷商“顽民”迁居洛邑以加强管控 。诰辞通过“天命转移”理论论证商纣失德导致天罚,强调周灭商乃奉天承运,并以夏商兴亡为历史鉴戒,提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的德政思想 。周公采取威慑与怀柔并施的策略:既以“明致天罚”强调武力镇压的正当性,又允许殷民保留土地、承诺选拔有德者入仕,构建“敬天保民”的统治秩序 。此篇作为周初政权合法性论述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多士:众士,指殷王的旧臣。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成王七年三月,周公第一次来到新都洛邑,以成王的名义告诫商王的旧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旻天:上天。 弋:用绳子系在剑上射鸟,指有心取代。 畀:给予。 畏:同“威”。</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你们这些殷国的遗民,商纣王不体恤天命,上天把灭亡的大祸降给你们殷国。我们周国顺应天命,替天行道,奉行上天圣明而威严的意旨,进行王者的诛罚,宣告殷国国运终止。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不是我们小小的周国敢于夺取殷国的天命,而是因为上天不把天命给予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是上天辅助我周国。 假如上天不帮助我们,我们是不敢妄求这个大位的。上天是圣明而威严的,我们只有依照上天的意旨行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 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引:引导。逸:安逸。 适:往。 降格:天降灾异。 向:意向。 庸:用。 泆:乐。 惟时:因此。闻:通“问”。 元命:大命,指国运。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我听说:‘上天要引导人民安逸,而夏王则不使人民安逸,于是上天便降下灾难,规劝夏国,希望他们能够改恶从善。但他们不愿听从上天的教导,而是大肆淫乐,并大放厥词,上天便不再眷念和顾怜他,便废除了夏的大命,降下了惩罚。于是,你们的先祖成汤革除了夏的大命,任用一些贤能的人治理四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日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罔敢失帝:不敢违背上天的旨意。 后嗣王:指纣王。 勤家:为国家而辛勤劳苦。 天显:天命。祗,敬畏。 辞:罪过。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从成汤到帝乙,都彰明德性,谨慎地祭祀上天,因此上天便大力保护殷国。殷王也从不敢违背上天的意旨行事,恭敬地顺从上天的旨意施给人民恩泽。后来即位的殷王,狂妄自大,欺骗侮慢上天,更谈不到听从上天的教导了。在先王辛勤建国的基业上, 他们逐渐奢侈腐化起来,不顾念上天圣明的教导,也不把人民的疾苦放在眼里。于是,上天便不再保佑殷,给殷降下了丧亡的大祸。上天之所以不把天命赐予殷国,是因为他不施行德政。周围小国或大国的丧亡,没有不是因为有罪而招致讨伐才灭亡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尚书·多士》这几段文字是周公以周成王名义对殷商遗民发布的诰令,集中体现了周初天命观与政治智慧的交融。它既是政权合法性宣言,也是政治怀柔术的教科书。周公通过宗教话语与历史经验的编织,在殷周鼎革的裂缝中构建起新的意识形态,其"天命—道德—民生"的三维论述,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命观与政权合法性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天命转移的逻辑链条</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帝引逸"(上帝制止放纵)的宗教叙事,建立天命转移的普适性规律:夏因"不适逸"(纵欲失德)失去天命,商汤"革夏"是奉天行事;而殷纣王"诞淫厥泱"重蹈覆辙,周代商同样是天命所归 。</p><p class="ql-block"> 以"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天不佑谎言与混乱)为核心,形成"天命—德行"的互动模型,既强调天命的至高性,又提出"德"是维系天命的必要条件 。</p><p class="ql-block"> ·历史叙事的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 通过"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的追溯,既肯定殷商先王的德政以安抚遗民,又以纣王"罔顾天显民祗"的堕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政权更替的正当性 。</p><p class="ql-block"> 引用殷人典籍"殷革夏命"的历史记忆,迫使殷遗民接受周代商与商代夏的同构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修辞策略中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 ·三段论式的论证结构</p><p class="ql-block">以"天意—历史—现实"为逻辑框架:先确立天命不可违的宗教前提,再通过商周更替的史实佐证,最终落实到当下对殷遗民的安置政策 。</p><p class="ql-block"> ·刚柔并济的劝谕艺术</p><p class="ql-block"> 威慑:"致王罚""降若兹大丧"等表述强调天罚的必然性;"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暗含武力震慑 。</p><p class="ql-block"> 怀柔:承认殷先王"明德恤祀"的功绩,承诺"尔乃尚有尔土"的经济保障,以"宅尔邑,继尔居"描绘安居图景 。</p><p class="ql-block"> ·人称与语气的精妙转换</p><p class="ql-block">采用"王若曰"的庄重口吻确立权威,穿插"我闻曰"增强历史说服力,又以"肆尔多士"等呼告拉近距离,形成由威压到劝诱的情感曲线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本的经典性价值</p><p class="ql-block"> ·政治哲学的奠基意义</p><p class="ql-block">将原始宗教的"天命"改造为道德化的政治理念,开创"以德配天"的思想传统,为后世儒家"仁政"学说提供源头 。</p><p class="ql-block"> ·历史书写的范式创新</p><p class="ql-block">以"天命—德行—兴亡"的叙事模式建构历史解释体系,成为《史记》等后世史书"殷鉴"传统的先声 。</p><p class="ql-block">·语言艺术的典范性</p><p class="ql-block">骈散结合的句式(如"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与层递修辞的运用,既保持诰令的庄严感,又具备文学感染力,直接影响《左传》《国语》的政论风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 ‘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日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灵:善。割:断绝。 事:征伐之事。 度:法度。 乃邑:众多卿士的封邑。 戾:罪过。 正:治罪,指治殷商旧臣的罪。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这样说:“你们这些殷国旧臣们,现在只有我周王能奉行上天神圣的命令。上天命令说:断绝殷国的国运,并报告上天。'上天要你们服从我们的统治,不许怀有二心,你们殷王众臣也应该完全归于我们周国。我要说:你们太没有法度,我们并没有要求迁徙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发起叛乱。我也考虑到上天多次降下大祸给殷,所以我就不再治你们的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猷:叹词,相当于“唉”。 迁居西尔:把你们迁到西面。西,指洛邑。 奉德:秉性。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唉!告诉你们这些殷朝遗民们,我之所以把你们迁到西方去,不是我一人按照道德原则办事让你们不得安宁,实在是天意难违啊!我无法违抗,也不敢有所迟缓,千万不要因此而怨恨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 ‘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册:简册;典:典籍。 迪:启迪。简:选拔。 服:列,这里指职位。 听:接受。 肆:因此。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你们知道,人的祖先有记载历史的文献,殷革除了夏的大命。现在你们又说:‘夏朝的官员曾被选拔在殷王的朝廷,担任各种官职为殷王服务。’而我周只任用有德行的人。所以我不敢请求你们先王的允许而任用你们,敢于从商邑把你们招来,我只想赦免你们的罪,怜悯你们的愚昧无知。这不是我的罪过,这是上天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奄:古时国名,是商的方国。 四国:指管、蔡、商、奄四国。 退逖:远方,远方的少数民族,指四国。降:下达。 我宗:我们周族。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殷的遗民们,从前我从奄国来,大大宽宥了管、蔡、商、 奄四国的民命。我是奉行上天的命令征伐你们的,把你们迁到这遥远的地方,是要你们臣服于我们周朝,并与我们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 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迩;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时命有申:又向你们申述上面的命令。时,代词,这个。 申,申明。 羿矜迩:赐给你们怜悯或同情。畀:赐给,给予。 不啻:不但,不只,不止如此。 有干。安乐。有年。丰年。 小子:指后世子孙。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说:“告诉你们这些殷国的遗民,现在我想杀害你们,我向你们重申这个命令。现在我要在洛邑建都,是为了方便四方诸侯朝贡,也是为了你们能更方便地为周朝效力。你们仍然可以保有你们的土地,你们仍然可以安宁地从事劳作和生活。只要你们能够敬重我周国,上天便会给你们以爱怜,如果你们不敬重我周国, 你们不但不能保有你们的土地,我也要替天行道,把上天的惩罚降到你们身上。现在你们要安居在你们的城邑内,辛勤地耕耘, 这样你们就能够在洛邑长久地进行生产并得到丰收。从你们迁到洛邑以后,你们的子孙也会兴旺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王又日:“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p><p class="ql-block">【注释】 </p><p class="ql-block">时:依从,顺从。攸居:长久居住。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王又说:“顺从我!记住我对你们说的话,你们才能长期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段文字出自《尚书·多士》,是周公以周成王名义对殷商遗民发布的诰令。其核心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天命转移的合法性:通过“上帝引逸”“惟天不畀允罔固乱”等表述,强调商纣王因失德失天命,而周代商是“奉天明威”的必然结果 。</p><p class="ql-block"> 迁居政策的解释:将殷商遗民迁至洛邑(成周),既为监控“顽民”,又以“天命不可违”为由消解反抗,承诺“尚有尔土”“宁干止”以保障其生存 。</p><p class="ql-block"> 历史借鉴与怀柔策略:以“殷革夏命”为例,说明政权更替的规律性;同时允许殷商贤才“迪简在王庭”,体现吸纳精英的包容性政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命观与政权合法性的建构</p><p class="ql-block"> ·天命与德政的辩证</p><p class="ql-block">周公以“惟天明畏”为核心,构建“天命—德行”的互动逻辑:商纣“诞淫厥泱”导致“上帝不保”,而周因“丕灵承帝事”获得天命。这一论述将原始宗教的“天命”改造为道德化的政治理念,开创了“以德配天”的儒家思想先河 。</p><p class="ql-block">例证:“惟天不畀允罔固乱”直接指出商纣因“允罔”(巧言谄佞)、“固乱”(固塞混乱)失去天命,而周以“明德恤祀”承继天命 。</p><p class="ql-block"> ·历史叙事的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通过“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的追溯,既承认殷商先王的德政以缓和遗民情绪,又以纣王堕落对比凸显周取代商的正当性。这种“殷鉴”思维成为后世“夏商周革命”叙事的范本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p><p class="ql-block"> ·威慑与怀柔的交织</p><p class="ql-block"> 威慑:以“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强调武力镇压的可能性,并以“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暗示叛乱后果 。</p><p class="ql-block"> 怀柔:承诺“尚有尔土”“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甚至允许殷人“服奔走臣我”,为其提供经济保障与社会上升通道 。</p><p class="ql-block">典型句例:“予惟率肆矜尔”中“矜”(怜悯)字,既体现威权又暗含安抚,堪称政治修辞典范 。</p><p class="ql-block"> ·迁居政策的合理化</p><p class="ql-block">迁殷民至洛邑被包装为“天命所归”:“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将决策归因于天意,淡化周王室的主观意志 。同时,通过“作大邑于兹洛”赋予洛邑“四方罔攸宾”(天下中心)的神圣性,强化地理迁移的合法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文本的经典性价值</p><p class="ql-block"> ·政治哲学的奠基意义</p><p class="ql-block">首次系统提出“天命—道德—民生”的三维论述,将政权合法性从单纯武力征服转向道德教化,为后世“民本”“仁政”思想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 ·语言艺术的典范性</p><p class="ql-block"> 骈散结合的句式(如“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兼具诰令的庄重与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人称转换精妙:“王若曰”确立权威,“予一人惟听用德”拉近距离,形成从威慑到劝诱的情感曲线 。</p><p class="ql-block"> ·民族融合的早期实践</p><p class="ql-block">对殷遗民“迁而不杀”“用而不弃”的政策,开创了华夏文明“文化认同高于血缘”的融合模式,为秦汉“大一统”提供历史经验 。</p><p class="ql-block"> 《多士》既是政权合法性宣言,也是古代政治怀柔术的教科书。周公通过天命叙事与历史经验的编织,在殷周鼎革的裂痕中构建起新的意识形态。其“刚柔并济”的治理策略、“以德配天”的伦理自觉,不仅巩固了周初统治,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