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大铁路副董事长鲍思学主动投案:百亿工程背后的权力寻租与安全隐忧</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一则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通报警示全国:原沈阳铁路局丹大快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鲍思学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消息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舆论广泛关注。作为丹东至大连段高铁建设的核心操盘手,鲍思学的落马不仅撕开了铁路系统"能吏腐败"的隐秘裂痕,更暴露出基建狂飙时代权力寻租与工程安全风险的深度交织。本文将深度剖析这位昔日的"技术先锋"如何蜕变为阶下囚,揭示百亿铁路工程背后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东北动脉"建设者到阶下囚:权力失控的十年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思学的职业生涯与丹大铁路高度绑定,其个人命运与这条东北地区重要交通动脉紧密相连。2010年丹大快铁立项时,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规划,凭借"逢山开路"的干劲逐步升任副总经理,最终坐上副董事长、总经理的位置,分管超200亿元的工程招标、设备采购及施工监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开报道显示,鲍思学曾主导丹东站枢纽改造工程,创新应用"高地应力软岩铣挖法",将隧道超挖率从121%降至61%,这一技术突破为他赢得了"辽宁省重点工程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鲍思学以"懂技术、能干事"的形象示人,是铁路系统内公认的"能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光环背后的鲍思学却悄然蜕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直指其"将分管领域变作私人领地",涉嫌在招标、资金拨付、设备采购中大肆敛财,甚至纵容亲属企业承揽项目,与昔日的"技术先锋"形象形成荒诞反差。这种"能吏腐败"现象在中国基建领域并非孤例——技术能力与权力寻租往往如影随形,当监管缺位时,前者甚至成为后者的完美掩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鲍思学选择"主动投案"的时机颇为微妙——正值中央巡视组进驻国铁集团开展"穿透式审计"期间。2024年以来,铁路系统接连曝光多起重大事故,如成昆铁路护坡垮塌、动车组制动闸片批量劣质等问题,倒查发现均与"工程腐败—偷工减料"链条相关。在如此高压反腐态势下,鲍思学的投案或为"弃车保帅"之举,但其案件细节已足以勾勒出一条完整的腐败链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招标"私人订制"与资金"影子拆借":三大腐败链路全解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调查的深入,鲍思学案呈现出系统性、家族式腐败特征,其操作手法专业而隐蔽,主要体现为三大腐败链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招标领域的"技术操纵"是鲍思学腐败网络的核心环节。据调查,鲍思学通过设定排他性技术参数,使亲属控制的咨询公司中标率高达78%,再以"技术服务费"名义抽取合同金额3%-5%。仅2022-2024年间,这一手法就为其利益集团带来超过6000万元的非法收益。这种"量身定制"的招标方式极具隐蔽性——表面上程序合规,实则通过提高技术门槛排除潜在竞争者,为特定企业"开后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忧心的是资金挪用与工程安全隐患的直接关联。调查发现,鲍思学涉嫌伪造工程进度单,将12.7亿元建设资金违规拆借给私营企业进行高风险投资,导致丹东西段护坡加固工程款断链。这一行为直接埋下了2024年该路段暴雨垮塌的安全隐患,将个人贪欲转化为公共安全危机。这种"影子拆借"手法反映出部分官员的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工程按期完工,资金挪用就不会被发现,却无视了质量隐患的长期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条腐败链路涉及设备采购的价格操纵。鲍思学被指在高铁轨道材料、信号系统等关键设备采购中收受供应商贿赂,导致高价采购劣质产品。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铁路运营维护成本激增和安全隐患增加,而最终为此买单的则是国家和公众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鲍思学案涉及的三大腐败链路及其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腐败类型操作手法涉及金额潜在影响招标操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定排他性技术参数,使关联企业中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00万元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破坏市场公平,抬高工程成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金挪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伪造进度单,挪用工程款进行高风险投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7亿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致工程款短缺,埋下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购腐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受贿赂,高价采购劣质设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公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增加维护成本,降低安全系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动投案"背后的博弈:铁路反腐进入深水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思学选择"主动投案"这一行为本身,就值得深入解读。在反腐败斗争中,"主动投案"往往被视为一个特殊信号,可能反映出以下多层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个人层面看,这是腐败分子在高压态势下的理性选择。随着中央巡视组对国铁集团开展"穿透式审计",许多既往隐蔽的腐败行为面临暴露风险。鲍思学的投案可能是权衡利弊后的"止损"行为,希望借此获得从宽处理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系统层面看,这标志着铁路反腐进入"深水区"。丹大铁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其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巨额资金和复杂利益关系,使之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领域。鲍思学案显示,反腐败斗争正向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环节纵深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政治层面看,此案体现了党中央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腐败"零容忍"的坚定态度。特别是在多起铁路事故暴露出工程质量问题后,查处背后的腐败问题成为消除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鲍思学案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技术光环不能成为腐败护身符,"能吏"也不能享有特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与辽宁省营口市监委联合调查。这种"室组地"联合办案模式,既发挥了派驻机构熟悉行业的优势,又借助了地方监委的调查力量,形成反腐合力,反映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建狂飙时代的冷思考:如何防范"工程上马、干部落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思学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基建狂飙突进时代的一个缩影。在"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重要抓手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怪圈,成为亟待解决的制度命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是此类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当一个人长期掌管某一项目,集技术权、管理权、审批权于一身时,腐败风险必然陡增。丹大铁路项目中,鲍思学同时分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和施工监管,这种权力集中状况为寻租行为提供了便利。未来需推行"分段管理"和"轮岗制度",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隐蔽性带来的监督难题也不容忽视。现代大型工程项目技术复杂,非专业人士难以实施有效监督。鲍思学正是利用其技术专长,通过设置专业门槛来掩盖腐败行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技术+廉政"双审查机制,组建由技术专家和纪检人员组成的联合监督团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式腐败在此案中表现突出。鲍思学纵容亲属企业承揽项目,形成家族利益链。对此,应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从业情况申报制度,对涉及利益冲突的情况实行强制回避,并加大对"影子股东"、"白手套"等隐蔽手法的打击力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程安全与廉政建设的联动机制亟待强化。鲍思学挪用资金导致的护坡垮塌隐患警示我们,腐败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应当建立工程腐败与安全事故的倒查机制,将廉政要求嵌入工程质量管理全流程,实现"廉政建设—工程质量—运营安全"的闭环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大铁路案的警示:反腐没有休止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思学案的查处,是铁路系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战果,也是基建领域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例。此案的深刻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警示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从"能吏"到"阶下囚"的蜕变轨迹表明,任何领域、任何级别的干部都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只有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才能形成有效震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不能代替监督。鲍思学案的讽刺之处在于,技术专长本应用于服务公益,却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提醒我们,对专业技术领域的监督不是要削弱专业权威,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防止技术垄断导致的权力滥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展不能以牺牲廉洁为代价。丹大铁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工程,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鲍思学案表明,发展速度不能凌驾于廉洁底线之上,否则短期的发展成就可能被长期的治理成本所抵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调查的深入,鲍思学案或将揭开更多内幕。但无论如何,此案已经清晰地传递出党中央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坚定决心,也为基建领域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深刻镜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只有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才能确保各项事业发展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