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的读书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为世界读书日再发此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徐成淼</b></p><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年前的秋天,我从上海来到贵州,在一所县城师范任教,那时候我二十多岁。</p><p class="ql-block">学校很小,而图书馆藏书尚丰,其中还有不少名著。见了它们,我就会忘乎所以,把贫困和谫陋,还有那些身外之物,暂时忽略掉了。</p><p class="ql-block">我住的房子朝西。每天傍晚,西斜的阳光照进窗子,房内一片明亮。</p><p class="ql-block">斜阳的余晖中,我在窗下的桌前落座,照例打开一本书,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我边读边在书里夹些小纸条,读完一本后,会针对一些紧要之处,写下长长短短的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夕阳慢慢落下去了,暮归的鸟儿开始晚唱,光线暗了下来,我拧亮了电灯,夜读开始。</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在西窗下读完了一部部经典名著,包括《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多夫》、《静静的顿河》这样的多卷本,以及《悲惨世界》、《九三年》、《名利场》等大部头。</p><p class="ql-block">那会儿饥饿的阴影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许多人都在想尽办法弄吃的。可我仍坚持在晚照中在窗前坐下,读书,写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我?</p><p class="ql-block">我在日记里写道:“希望在不断的进取中,能把吃进去的枯草变为有用的牛奶。”“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取得一点进步,得花几倍的心血呵!但是理想仍不能放弃。”说明内心深处,仍憋着一股劲儿,不甘平庸。</p><p class="ql-block">阅读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发现了现实世界里很难看到的东西。那是情感的历练,是灵魂飞升的大美之境。那些东西后来化为滋养,深深融化在我的血液中,镌刻在我的灵魂里。从此我就与那些优秀而浪漫的心灵为伍,让诗歌、音乐、绘画和刻骨的柔肠,成为我生命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阅读还让我浸淫于汉语的神奇与美丽。那些单音节、方块形的文字,经过作家、翻译家的排列组合,带给我的,竟然是难以言说的享受。很可能,它们比食物带来的歆享更让人沉醉。</p><p class="ql-block">写读书笔记,始于大学时代。形成良好的习惯不容易,坚持更难。我舍不得把这个好习惯废掉,即使饿着肚子,也得把书读下去,把读书笔记写下去。这么一写,就写了几大本。</p><p class="ql-block">我的读书笔记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内容的纪要,二是分析和评点,三是一些段落和词语的摘抄。 </p><p class="ql-block">如我读都德的《小东西》,除故事梗概外,有以下简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此书的写作特点:一、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交错,作者忽而作为主角出现,忽而站在一旁,把自己作为第三者来描写。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人觉得亲切感人;第三人称的写法又使人觉得可信,觉得客观形象。两种写法各有好处,关键是怎样很好地结合而不落痕迹。二、细节的一再重复,如拉鲁埃特老板瞎了眼,总坐在一角啃方糖,声音像老鼠一样。这些重复有时比形象的语言更能表达感情。三、具体事物的一再重复,如训育主任维奥的钥匙“哗朗!哗朗!哗朗!”代表很多语言。四、抽象词句构成意境:如女佣人白布谷神经质地一再重复唱“多罗哥提尼昂”,形成一种怪诞恐怖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我还记下了与都德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都德生在法国南部尼姆城的一个破产的资产阶级家庭里,因为家庭破产,生活困难,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到一所省立学校去做学监,不久以后,设法到了巴黎,依靠哥哥的帮助,开始了文学生涯。《小东西》里的小东西,其中大部分地方是作者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风格和情节,均与狄更思的《大卫·科波菲尔》近似。</span></p><p class="ql-block">就是现在来看,这样的笔记也是费了脑筋才写出来的。它是人生体验的增进,是文化修养的积淀。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委实有助于人格精神的塑造和文学品质的形成。对我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补益。我后来在文学理论研究、文学评论写作和文学作品创作上,发展得还算顺当,和曾经的积累和长期的坚持不无关系。我写作风格的最终形成,也和当年的陶冶与感染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只惜到了“文革”,客观形势已不允许我继续写读书笔记了,我的阅读和写作乃暂告中断。</p><p class="ql-block">新时期之后,可以继续读书了。由于科研和创作的任务比过去重了许多,读书笔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免受到影响。但阅读中随时记下些什么、写下些什么的习惯仍在坚持。而且,当时写得最多的,是文学创作论和作家作品论。也就是说,我已将以前的读书笔记,扩展成为对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是对原先笔记的继承和提升。</p><p class="ql-block">待到换笔之后,一些资料和阅读心得,就直接存进了电脑。积习依旧,只是纪录的方式变化了。</p><p class="ql-block">而那几大本读书笔记,我还珍藏着,作为对那一段时光、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情的纪念。 </p><p class="ql-block"> 2014年3月30日一稿 </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26日扩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贵州日报》2014年8月1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特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行》杂志2014年第4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歌无止境:徐成淼杂感随笔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