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25年5月1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在莫斯科组建中山大学的决议。</h3></br><h3><strong>决议(会议纪要N63第9项)同意建立中山大学</strong>,并把中山大学的校址由西伯利亚改为莫斯科。(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17,目录:163,案卷:490,第18页)</h3></br><h3>中国劳动者孙中山大学(1925-1930,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孙逸仙大学、孙中山大学等),是由苏联政府援助创建的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strong>1925年秋在莫斯科创办,11月正式开学,</strong>学员由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以及苏联顾问选派。学制2年。</h3></br><h3> ◇1925:约300人,半数以上为国民党人。其中,中共党员有乌兰夫、多松年、云润、康根成、沈泽民、张闻天、王稼祥、俞秀松、张琴秋等人。1926年1月,中共旅欧支部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20人,其中就包括邓希贤(邓小平、傅钟等。</h3></br><h3>◇1926:约220人,共产党员的人数有所增加。学员有杨尚昆、陈昌浩、李伯钊等。</h3></br><h3>◇1927: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山大学的国民党学员退学,学生全部为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1927年,中共中央派出留学生337人到莫斯科,以工人学员为主,包括上海工人起义的领导人和参加者李剑如、黄浩、乐少华等。</h3></br><h3>◇1928:中山大学的主要学生来源是合并的东方大学中国班,共137人。国内只派出34人,包括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部分代表,如何叔衡、杨之华等。</h3></br><h3>◇1929-1930:于1930年停办,学生转入列宁学院学习。</h3></br><h3>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中央声明不承认莫斯科中山大学,令各机关不得再送学生前往。<strong>1928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合并到中山大学</strong>,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劳动大学”、“劳大”,习惯仍称“中大”),主要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革命干部。</h3></br><h3> <h3>1925年8月14日,莫斯科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关于组建中山大学会议纪要。<br></br>会议纪要内容为:1、听取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校长<strong>布罗伊</strong>多关于组建大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2、听取莫斯科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席<strong>爱泼斯坦</strong>关于组建大学活动的提议等。(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530,目录:1,案卷:1,第3-4页)</h3></br><h3><br></br> <h3><strong>1930年9月17日,伊思美洛夫</strong><strong>(张闻天)</strong><strong>在国际农学院调查表。</strong></h3></br><h3>该表格介绍了张闻天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赡养的家庭成员<strong>(妻子安娜·列昂尼多芙娜·戈尔彬斯卡娅,工农红军办事员)</strong>、出身(农民)、父母职业(农民)、何时独立生活(19岁)、教育(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历史部三年级)、职业(教育工作者)、国籍(中国)、懂何种外语(英语、中文、俄语),何时到国外(1925年由中共中央派往俄罗斯),从事何研究工作(中国历史),有何作品(一些马列恩译作),兵役情况(免除兵役),政党情况(1925年起共产党,1928年起苏联共产党)等。(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56,第177-178页反面)</h3></br><h3><br></br> <h3><strong>邓小平</strong>: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号是233,俄文名字叫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多佐罗夫。</h3></br><h3>1926年1月7日晚,邓小平告别了生活5年多的法国,与傅钟等人乘着夜色掩护坐上火车,悄然离开了巴黎,途经德国、波兰赴苏联。抵达莫斯科后,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莫斯科支部代表们的带领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报到。12天后,邓小平就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h3></br><h3> <h3><strong>1926年1月29日,多佐罗夫</strong><strong>(邓小平)</strong><strong>的学生调查表</strong>。<br></br>该登记表记录了多佐罗夫(邓小平)的基本信息。其中记载了他的社会地位为知识分子(工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12页)</h3></br><h3> <h3>1926年6月13日,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九班中共党小组<br></br><strong>组长,多佐罗夫</strong><strong>(</strong><strong>邓小平</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填写的《党组工作调查表》</strong>。<br></br>表格报告了本班党组活动情况,共有党员十四人、青年团员六人,二月成立。开会共九次。指导员、翻译员、组长及其他参加会的人对于党组的工作都还热心,很少迟到。本组同志对纪律都还能遵守。(《邓小平年谱》)(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1页正反面全宗:495,目录:225,案卷:1629,第9,11页)</h3></br><h3>......</h3></br><h3><br></br> <h3>192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团中央致莫斯科全体中国学生同志书。<br></br>同志书中表示,<strong>“中国党有一千余党员在莫斯科学习,正是为的培养国内工作的干部,供给国内革命发展的需要。”</strong>“在莫斯科学习同志都是为的学习革命的艺术,研究在革命斗争中的理论与实际。”(中央档案馆藏)</h3></br><h3><br></br> <h3>留俄学生合影</h3></br><h3> <h3>回国后,留苏学员们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近代中国的救国图强和民族解放进行不懈的努力。</h3></br><h3>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他们大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优秀的留苏学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QYWwUWA1Oe0xQDCvgc7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