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叶山青

江曼青

<p class="ql-block">一晃又是几年了。一个平常的退休老同志的聚会日,是我与叶山青的最后一面。他拖着病体出现在会场时,身形已瘦得脱了相,步履虚浮摇晃,每一步都似用尽全身力气。我赶紧迎上去,远远的他对我说:“你还没来过我家吧,来我家看看吧。”同事多年,他从未对我发出过这样的邀请,但活动后的聚餐邀约早已在耳边喧闹,我心浮气躁地应了句“下次”,便匆匆与同事们奔赴饭局。谁能料到,这声敷衍的“下次”,竟成了此生再无法兑现的遗憾。不久后,噩耗传来,也许还未满七十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叶山青本名陈树荣,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那档九十年代末的广播节目《绿水青山好年华》。他深入乡间地头,将镜头对准养猪大王、养鸡能手和种植大户这些靠勤劳致富的年轻人。田间的泥土沾满他的裤脚,农家小院的烟火气浸润着他的采访本,那些与采访对象结下的情谊,跨越岁月长河,成了他生命里最珍贵的财富。而“叶山青”这个播音名,也与这档节目一同,镌刻在许多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叶山青成为我的节目监制,我们共同制作《社会论坛》节目。这个时候曾活跃在话简前的叶山青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严肃的步履匆匆的“领导”。身为老广州,早晨他会独自上茶楼,一盅两件间,灵感迸发,那些直击社会热点的选题,皆出自他独自的思索。从节目选题到采访提纲,敲定最合适的嘉宾人选,连节目开场语和结束语他都写好,这才放心交给主持人。我曾担任过这档节目的主持人,也因此领教过他的“铁面无私”。与嘉宾交流时忘倒茶,他会当场厉声提醒;读错一个字,下了节目便被他严肃纠正。这般不留情面的作风,让同事们对他既敬重又疏离,私下里总觉得他脾气古怪、难以亲近。</p><p class="ql-block"> 可我知道,在他看似严苛的表象下,藏着难得的赏识。退休后,他多次邀我喝茶,总说“只要茶好,去哪儿都行”。遗憾的是,那些邀约里,主动发起的永远是他,我却因种种琐事一再推脱。</p><p class="ql-block">如今独坐茶桌前,看着氤氲的热气袅袅升腾,才惊觉自己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好同事,更是一位志同道合的茶友。那声未赴的“家访”邀约,那无数次被错过的茶局,都成了心底难以释怀的遗憾。叶山青,我怀念与你共事的时光,更怀念那些本可以与你对坐饮茶、畅谈岁月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