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名: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765640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有的来自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喜欢阅读,但读书真正成为一种爱好和习惯还是在大学养成的。入学后我们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海洋。捧回一堆教材和参考书,还有校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我们手捧着书本,尽情吸吮着思想和文化的营养。那时真是心无旁骛,一个念头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学专业是哲学,中外伟人哲学原著、专业名著、古今中外哲学史,是我们主修课程和必读书籍。 从庄周梦蝶的想象到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思辨;从辩证思维逻辑,到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 ... 我们认真阅读思考和讨论。有时为搞清一个命题,走路或睡前还在交流,几乎达到执迷程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的胡福明老师,当年是我们的班主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任课老师。他对马列原著极其深刻的理解,精髓独到的思想,激情四射的语言,更是一次次感染、提升着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在大学读书学习时基本奠定或养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图书馆海量的各类图书,还使我们有机会借阅到很多中外历史文学名著。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 以及《三国演义》等一些国内名著,我大都是在那时候初读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过:“</span><b style="font-size:20px;">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大学阅读的这些哲学、历史、文学等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懂得了做人的道德与品性;知道了什么是贵族精神、英雄情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曾给我最深刻记忆和影响的书,是曾激励了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也是在大学初读,将这本书反复读了几遍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部队团政治处工作,读后还写了很长的读书笔记。保尔柯察金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他那始终将革命事业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思想品质,深深的激励了我。他使我进一步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正确追求;让我干什么都有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有一股使不完的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作时,我曾先后在部队、军校、原济南军区理训班和地方省级机关工作。因工作和思想精进的需要,加之上大学以来养成的习惯,我一直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重要的事情,选读着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学著作,不断累积着自己阅读量和各种知识,它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到地方工作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等都曾较大篇幅采用过我写的文章,多数则是为国家和省级内外刊采用。这算是读书思想精进的一种成果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一段时间读书少了,但近年来又重拾了一个月系统读一本书的习惯。适应退休生活,以及对军旅和战争题材的兴趣,也增加了相关书目的阅读,如美国心理咨询专家露易丝·海 Louise L,Hay《生命的重建》和不少健康类书籍,以及不少军事和军史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一些地方旅游也喜欢买这类书,如上月到腾冲,去了国殇墓园,为当年远征军收复腾冲的奋勇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就买了一本写远征军腾冲战役的书《腾冲 腾冲》, 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血与火的战场,9—15岁孩子都应征入伍参战,有9000多名远征军官兵为国赴死的英雄壮举,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能忘却的历史和战役,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远征军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反观这多年来,随着短期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和很多人多种压力的影响等,不少人读书学习的热情明显下降,“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也挺泛滥。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络所呈现的信息爆炸,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有碎片化倾向,很多人很少拿出时间,系统、完整的读一些重要书籍。这些现象已明显影响到人们对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的量和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23日也即今天,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世界读书日</b><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2017年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成年国民当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其中还包括教材),而韩国是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以色列为56本。这意味着,我们距离“书香社会”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家需要强国强军,民族也需要文化振兴。 我们大力提倡的精神文明,一个重要支柱就是文化教养。实践证明,优秀的作品和文字是具有时空穿透力的,它会使我们思想感动和心灵净化,引领我们思想和灵魂前行,这其实才是阅读的最本质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具体到我们个人,读书的意义同样不可低估。我的体会:</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是读书开阔了我的思想视野。</b><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本好书,往往积累着作者积聚的人生经验和处事哲学,会使阅者因此见多识广。这多年来,每读到一本好书,都使我回味不尽,能感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个变化的积累,效果明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读书增添了我的生活乐趣</b><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是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而且也使我在书里感受到了比眼睛看到的更生动、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到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以致用,它让我的认知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仅就日常生活,它增长了我的营养、运动和饮食包括烹调等知识,使生活乐趣多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三是读书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要是使我看世界、看问题更客观,更超脱和辩证。遇事多能超越世俗的影响和拖累,更多的是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去看待人生和幸福。如退休后我所追求的快乐每一天,就是以很多世俗困扰和问题能真正放下为前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当今发展快、变化快的时代,无论退休与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与时俱进完成思想的精进,从而成为一个有情趣、会思考的人。时间是挤出来的,更需要习惯成自然,如每天能停下手中的忙碌,抽出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生命中真的多了很多美好,人生也一定会因为这种学习累积,让思想变得更加精进,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