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隋朝大运河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大运河的开凿代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程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邗沟)和江南运河七段(见上面线路图)。一直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二千五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挖/疏,才形成今天的大运河。</p><p class="ql-block">清朝中叶开始,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弱。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整治,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设船闸,并建江都、淮安等水利工程,使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上的主要通道之一。1988年底建成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将五大水系连结起来。</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35座城市。纵贯华北大平原,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道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运河是人工挖凿的通航河道,用以沟通地区和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和其他运河相连,用于航运、灌溉、分洪、排涝、抗旱、供水等。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人工运河用来补充天然河道之不足。</p><p class="ql-block">中国开凿大运河历史:</p><p class="ql-block">1、邗(han)沟,全长150公里,扬州→淮安一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调集民工开凿邗沟,吴邗沟起自扬州古邗城→向北穿行武广湖和陆阳湖→转东北入博芝湖→射阳湖→淮安北神堰。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开端。</p><p class="ql-block">2、胥河,全长30.6公里一一前506年吳王命伍子胥开凿,源自南京固城湖→河东连荆溪</p><p class="ql-block"> 3、黄沟一一前482年,吴王夫差开凿。东自江苏沛县→山东单县、曹县、河南兰考、封丘→西达济水。</p><p class="ql-block">4、鸿沟一一前339年,魏国开凿,自今郑州荥阳市北起→大梁城→折向东南至今周口市淮阳区→向南入颍水→入淮河。</p><p class="ql-block">5、灵渠一一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于前214年凿成灵渠。自兴安境内湘江→漓江(沟通了湘江和漓江)</p><p class="ql-block">6、郑国渠一一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开凿,自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150公里。</p><p class="ql-block">7、白沟一一前95年,汉武帝开凿,起自谷口→栎阳入渭河,全长200里</p><p class="ql-block">8、阳渠一一公元48年,东汉为解决洛阳供水,在洛阳城西开渠引洛水绕城至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洛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始建年为西周。</p><p class="ql-block">9、平虏沟、泉州沟一一曹操攻乌桓时叫董昭所开两条运河。平虏沟上起滹池(滹沱河),下入泒水,泉州渠从汦河口通鲍丘河。</p><p class="ql-block">10、汴渠(通济渠)一一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全长650公里,605年隋侯始开凿后曹丕开凿,自西安→扬州。历经隋、唐、五代、宋、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720年。</p><p class="ql-block">11、睢阳渠一一公元202年,曹操修建。在睢阳县内利用睢水沟通汴河、淮河</p><p class="ql-block">12、讨虏渠一一公元225年,魏文帝在郾城至西华之间开挖了讨虏渠。沟通汝、颍二水。</p><p class="ql-block">13、邓艾沟、广漕渠一一公元240年,邓艾凿邓艾沟、广漕渠屯积、运送军粮。</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4、广漕渠,公元241年,魏宣帝开凿。</p><p class="ql-block">15、破冈渎,孙权所开,西连淮水→东接云阳。</p><p class="ql-block">16、桓公渎,公元369年,东晋开凿,全长150公里,位于今巨野→渠山县。</p><p class="ql-block">17、杨口运河,杜预开凿,由杨水→汉水→直达江陵→入长江→洞庭湖。</p><p class="ql-block">18、西兴运河,公元300年由晋贺循开凿,自会稽东流县入肖山县</p><p class="ql-block">19、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开凿。由渭水南→南山而东→潼关衔→黄河。</p><p class="ql-block">20、山阳渎,公元587年,隋文帝下令开凿。</p> <p class="ql-block">京杭运河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21、隋朝大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大规模整修,工程共分四个部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p><p class="ql-block">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605年,隋炀帝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邗沟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自洛阳西苑谷、洛二水→绕道洛阳城南及城东→偃师县→巩县→洛口→黄河。</p><p class="ql-block">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百余万开永济渠(利用前朝旧渠疏浚而成)。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州(北京)。</p><p class="ql-block">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从京口(江苏镇江)→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800余里。</p> <p class="ql-block">古代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2、唐朝疏浚、修整、开凿的运河:</p><p class="ql-block">1)、四疏汴河-714年疏浚梁公堰,729年再疏堰口,739年开广济渠,唐朝刘晏再疏汴渠;</p><p class="ql-block">2)、五浚山阳渎(邗沟)-738年开凿伊娄河又立伊娄埭,唐德宗时(784)再次修浚山阳渎,788年修爱敬陂水门,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在高邮湖筑平津坝,唐敬宗z历二年(826)王播奏请开凿了19里长的运河,太极元年(712)唐睿宗命魏景清修直河,唐代宗(765-779)浚治练湖,唐宪宗(814)时孟简开孟渎、泰伯渠,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韦坚开了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槽渠-西起禁苑(长安宫城)之西→引渭水东流→东至永丰仓与渭水汇合,又在长安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舟</p><p class="ql-block">3)、治理永济渠-643年在入渠处筑石堰、651/728在沧州筑永济渠二/永济渠北堤、650-655年李灵龟在魏州开永济渠支渠入新市、713-741年卢晖凿西渠。</p><p class="ql-block">4)、三治江南运河</p><p class="ql-block">5)、二凿丹灞水道-唐中宗时开凿连接丹灞的挽道,唐德宗时(791)商州刺史李西华在崔湜基础上增广商山道(从商州→蓝田→东抵内乡)700里。</p><p class="ql-block">6).、三治褒斜道-648年开斜谷道水路,783年开金商运道,847-859封敖、郑涯又修治;</p><p class="ql-block">7)、疏浚嘉陵江故水道-元和年间山南节度使疏浚嘉陵江300里(焚烧巨而碎之);</p><p class="ql-block">8)、治理㚑渠-宝历初年李渤在灵渠立斗门18座以通漕运,咸通9年(868)鱼孟威再修灵渠;</p><p class="ql-block">9)、黄河汾水道</p><p class="ql-block">唐代西兴运河航运,疏浚大运河航道,浙东地区重视农田水利:修海塘凿山堰,设斗门置屿湖,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3、公元933年,明宗诏令朱洪实开凿洛河北岸湾潭,五代时期的洛阳段漕运继续通航;</p><p class="ql-block">24、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淅东运河(杭州→宁波)得到开凿和利用,开宝九年(976)宋太祖动用5000人开凿35里漕渠(从洛阳菜市桥→漕口),北宋神宗年间实施“导洛通汴”工程,修建长堤47里/疏浚漕渠52里,到元朝,开通海运,大运河裁弯取直,洛阳段退出历史舞台,京杭大运河繁盛,南宋时,通济渠湮塞,至2020年已无运河遗迹,消失原因①南宋为防金兵,破坏了运河的各种设施,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泗入淮,夺淮入海,常年水灾,淮河改道由运河入长江,通济渠逐渐淤塞为陆②元朝定都北京,于至元20年(1283)在郭守敬领导下,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至1291年完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从南到北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通济渠失去它的重要性失修而湮废。1282开挖济州河,向北开河150里。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京杭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流经省(市)和五大水系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5、从济水至天津有两条路线,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天津,二是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临清入卫了河(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通惠河→北京积水潭,至此大运河路线初步形成并设漕司总管运河。</p> <p class="ql-block">隋唐/明清/浙东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6、元代淅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时,但仍是庆元港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其间政府多有建设和疏浚。</p> <p class="ql-block">隋/元大运河比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石拱门桥</p> <p class="ql-block">27、明清两代,设漕运/河道总督,分管漕运/水利,北方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称为“四大都市”,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被称为“东南四都”。</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建都北京,对元朝的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整修通惠河闸坝,永乐9年(1411)扩/改惠通河,建船闸51座,(1528-1562,1595-1605)在山东南四湖相继开河440里,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在东㔭建水闸;(1681-1688)在黄河东侧开中河、皂河200公里。</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7段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28、明代对浙东运河进行了整治,修建了滨海大江大闸、大规模修整府城内外运河、修砌塘身。</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示意图</p><p class="ql-block">29、1953和1957年,新中国兴建江阴船闸、楊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1959年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公里的运河河段。</p><p class="ql-block">2017年,总书记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爱护好、传承好、利用好。</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公里,杭州→北京,分七段→通惠、北运、南运、鲁运、中运、里运、江南运河</p><p class="ql-block">淅东大运河:全长239公里,西起杭州西兴街道→东至宁波入海口</p><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p><p class="ql-block">通惠河:总长164里(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中南海向东转南→文明门外向东→在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高丽庄→东行直达通州入潞河</p><p class="ql-block">北运河:长180公里(天津→海河)</p><p class="ql-block">南运河:长414公里(天津→四女寺)</p><p class="ql-block">鲁运河:全长480公里(山东临清→枣庄市台儿庄区</p><p class="ql-block">鲁北运河:长104公里(阳谷县张秋镇→清临入卫河)</p><p class="ql-block">鲁南运河:长250I公里(国那里→二级坝)</p><p class="ql-block">中运河:长163公里(二级坝→徐州)</p><p class="ql-block">里运河:长169公里(江苏淮安→扬州市六圩入长江)</p><p class="ql-block">江南运河:长324公里(长江南岸→杭州)</p><p class="ql-block">整个大运河(除北京至天津、临清至黄河)已通航,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京杭大运河将是重要的输水线路。</p> <p class="ql-block">隋唐/明清/浙东运河示意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