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大门,下乌仙头码头改建自候船室的赛尔咖啡馆里,海风裹着咖啡豆的焦香。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阳光在塔身上缓缓移动,看游客们正对着蓝白灯塔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座灯塔的塔身北侧有一小门,底座有十步铁梯上至塔门,塔内沿旋梯可上至廊台。伫立灯塔远眺,只见岩崖凹凸、礁岩俊美、碧海蓝天,几艘游艇,拖着白浪在碧蓝海面上划出弧线,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旷美之景。曾经,工作人员每天在这里记录往来的渔船情况。随着2016年大门大桥的通车,这座灯塔已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村民们的钱袋子也因此鼓起来。</p> <p class="ql-block">在洞头,类似这样的网红打卡点真不少。半屏,韭菜岙海面上的黄色灯塔,手机随手一按即是绝美大片;元觉,深门堤坝边白色的灯塔,让你邂逅山海的浪漫与惊喜;白迭,梅花礁后海上灯塔是夕阳里最炫的那道景;……</p> <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灯塔成了网红打卡点,洁白塔身与海浪共舞的画面刷爆社交平台。记忆中,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认知大相径庭。古代,灯塔是航海者的“救命星”。当木船在夜雾中迷失方向,火光刺破黑暗的刹那,意味着逃离触礁危机。近代,它化作工业文明的“信号灯”。钢铁结构取代石砌塔身,透镜聚光穿透更远海域,成为殖民扩张与贸易航线的坐标,见证蒸汽船时代的狂飙突进。现代,灯塔逐渐退居“文化符号”。自动化导航让它卸下实用重担,却在旅游业中重获新生——人们登上塔顶俯瞰潮汐,不再为躲避风浪,而是追寻浪漫与历史的回响。从生存刚需到美学象征,灯塔的角色变迁,恰似人类与海洋关系的一面镜子。</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灯塔,不仅装点了海岸线,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洞头,清嘉庆二十三年建的元觉花岗灯塔早已被人们遗忘。那时洞头海蜇旺发,为安全运输,花岗渔户庄温泥祖父庄大富等八人集资在牛头山巅建立灯塔。民国时期,浙江省政府将该灯塔纳为国际灯塔。新中国成立后,因机轮普及化,主航道外移虎头屿东西两侧后,即停止使用花岗灯塔。如今,坍塌的塔基石缝间,蛎灰浆已与岩石早已融为一体。当年八条汉子扛石上山的足迹,如今成了登山爱好者追寻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洞头的灯塔中,虎头屿国际灯塔是不可少提的灯塔。虎头屿曾名“斧头星”,清光绪《玉环厅志》载:悬海一屿为虎头礁,星峰尖圆锐如文笔,外洋远望此峰插入云霄,商船来往者视为标准。有“北望积谷山,南望虎头屿”之称,历来为海上天然航标。</p> <p class="ql-block">1932年,林环岛等人集资始在虎头屿上建成灯楼,亮起第一束光。1974年,它成为国际灯塔(虎头屿东面为国际航道)。自从改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之后,虎头屿灯塔就不用每天都有人看护了,只需隔三差五地派人登岛检查维修设备,保证安全运行即可。白色方锥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虎头屿灯塔,傲然挺立在浩瀚洞头洋的茫茫海天中,像老朋友的香烟头,在夜里一闪一闪,很有温暖感。它为无数的过往船舶提供导航,有效避免了海难事故,为八方造福。</p> <p class="ql-block">深门大桥底下的灯塔,如同迷雾中的指引之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卫星导航让灯塔成了备用设施,那些曾经的救命之光,如今成了热门的打卡景点,变的是用途,不变的是始终望向大海的姿态——就像退潮后露出的礁石,永远记得浪花的形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