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风筝,又名风琴、纸鹞、纸鸢,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它以竹篾为骨,纱条纸、马拉纸为肉,辅以棉线,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洗礼。相传鲁国人墨子以木制木鸟,耗时三年而成,这便是人类最早的风筝雏形。其后,墨子的弟子鲁班改进材料与工艺,以竹制作风筝,使其更为轻盈。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民间开始以纸制作风筝,称为“纸鸢”,这一传统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风筝制作的先驱鲁班,战国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自幼随家人参与土木建筑工程,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他不仅发明了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还创造了云梯、钩强等作战器械。鲁班被后人视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象征,他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风筝技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传统风筝的制作多以竹子为骨架,纸为面,辅以丝绢、麻布、纱纸条、马拉纸等复合材料。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尼龙布与塑料膜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新宠,而声、光、电等现代材料的加入,更使夜空中的风筝焕发出五彩斑斓的视觉奇观。</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图案多取材于人物、走兽、花鸟、器具,寓意吉祥。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麻姑献寿”、“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等,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祈愿。</p> <p class="ql-block"> 中国风筝技艺精湛,历史悠久,概括起来有“扎、糊、绘、放”四艺。因地域文化的差异,风筝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从种类上看,有软翅风筝、硬翅风筝与龙形风筝。山东潍坊风筝作为中国传统艺匠派的代表,以其精美的工艺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世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 放飞风筝不仅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民间游戏,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体育运动。历代文人墨客常以风筝为题,寄托情思。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日里儿童放风筝的和谐画卷,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徐渭在《风鸢图诗》中吟道:“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诗中不仅展现了放风筝的乐趣,更饱含了对儿童成长与梦想的美好祝愿,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 徐州,江苏省风筝运动的普及城市之一,依托大龙湖风景区的优美环境,成为最美风筝放飞基地。这里每年举办的江苏省风筝挑战赛,吸引了众多风筝爱好者。蓝天白云间,蟠桃、嫦娥、飞燕、蜈蚣、仙女等传统文化元素的风筝争奇斗艳,或翱翔于碧空,或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为大龙湖畔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江苏省风筝挑战赛在大龙湖畔拉开帷幕,全省19支代表队、120名运动员齐聚于此。比赛涵盖龙串类、软体类、运动风筝、地方特色等15个项目。70米长的三眼恐龙虾与百米长的巨龙直冲云霄,孙悟空、熊猫贝贝、金鱼、螃蟹等各式风筝相聚天空,汇成一片五彩斑斓的动物海洋。夜幕降临时,风筝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变化万千,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有的在大人的呵护下,在草地中跑来跑去,看爷爷放风筝;更多的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玩游戏。他们最爱做的是“老鹰捉小鸡”。只见老鹰“凶猛”地冲向小鸡,而“小鸡们”则在老师的护佑下,拼命躲避,一时间人仰马翻,笑声一片。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自由自在的模样,我不由默默祈祷,愿他们快快长大,像天空的风筝一样,飞的更高更远!</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