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湖南湘江流域的湘潭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祭祀舞蹈——打油鼓,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打油鼓不仅是湘潭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与湘潭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连,相互交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湘潭地理环境与打油鼓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市地理位置独特,东接株洲,南通衡山县,西连双峰县、湘乡市,北邻长沙县、望城县 ,总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近80万人。其地处湘中丘陵盆地北部,地势起伏,低山、丘陵地貌错落有致,昌山、天马山、仙女山等作为南岳七十二峰的组成部分,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秀之气。涓水、涟水、靳水三条河流贯穿境内,最终汇聚于湘江,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湘江作为湖南的母亲河,不仅为湘潭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水运交通的繁荣,使得湘潭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这一气候条件促成湘潭成为传统农业大县,水稻、油菜、茶叶等作物产量可观,同时也为桐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湘潭盛产桐油,灯油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当地匠人用桐油涂抹木桶,使其坚固耐用,这些油桶逐渐成为打油鼓的重要原材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湘潭发达的农业也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牛耕水田的传统耕作方式产生了丰富的皮革资源,经过特殊处理的皮革成为制作鼓面的绝佳材料。明清时期,湘潭易俗河、窑湾一带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米行中堆积如山的“戽”桶,形状与油桶相似,也成为打油鼓油桶的替代品。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则为打油鼓的鼓身框架、鼓槌等部件提供了原材料,工匠们凭借精湛技艺,将这些材料加工成精美的打油鼓器具,为打油鼓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记载中的打油鼓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代甚至更为久远。诸多古代文献为我们探寻打油鼓的起源提供了线索。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写道:“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湘潭地处古楚地,巫风盛行,当时的楚人通过歌乐鼓舞来祭祀神灵,这极有可能是打油鼓的早期雏形。从湘潭县志和相关历史记载的大量资料可论证,打油鼓源于我国古代巫风。那时,巫师们将燃烧了49天的油桶翻过来,摆放在空旷的祭台上作法祈福,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打油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湘潭籍进士左谕德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在(今岳塘区)高峰上建高塔时,特邀湘潭县城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保一方平安,这一事件使得打油鼓的油鼓祭祀舞开始代代相传。到了清康熙末年(约1712年),“打油鼓”始出现于迎神赛会,其中以“老诸会”“城隍会”组织的油鼓舞队伍最为兴盛,少则十余鼓,多达二十余鼓 。据《湘潭县志》卷二十四(乾隆辛丑年即公元1781年重修本)记载:“每至五月迎神引香,则挂绿张灯,讽经演戏,结台阁,排仪仗,鼓乐故事,喧嗔赛巷……”打油鼓便是“排仪仗”中的重要队列之一 。在明清时期,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迎神赛会时,打油鼓作为祭祀舞蹈在“出案”与“巡案”前后进行表演,活动延续至民国,将近300年历史 。这些历史记载不仅展示了打油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演场景,也反映出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人文历史对打油鼓文化内涵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油鼓文化内涵的重要源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湘潭地区的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活动频繁,佛教、道教等宗教在此广泛传播,众多寺庙道观如唐代修建的海会寺、宋代创建的唐兴寺等相继建立。每逢宗教节日和庙会,四方信众云集,各类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打油鼓作为重要的民俗表演形式,常常在这些场合中出现,通过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等仪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间历来有两种关于“油鼓”得名的说法:一说是因鼓身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说是因舞蹈时须烧“油火”而得名 。但从打油鼓的舞姿舞具和装饰等方面来看,它与古代巫风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如“梳头”“洗脸”“照镜”“理鬓”“贴花”“点珠”“开弓”等动作,都与巫有关 。三人相对共击一鼓的舞姿,乃是巫舞传统舞姿之一,这在古籍《楚辞·九歌·东君》中的“垣瑟兮交鼓”句中也可得到印证,其中的“交鼓”,便是指双人击鼓,而湘潭打油鼓自明清末以来,始终未失“交鼓”的传统 。击鼓舞者袒胸露腹的艺术形象,与鼓身上刻划的斧和盾连贯起来,不难看出,这是“刑天干戚舞”形象在“油鼓”中的体现 。此外,打油鼓揉杂了古代神话,出现“雷公”“电母”等形象,意在宣扬神灵的显佑,人们认为鼓为夔皮所蒙,而夔乃神兽,光如日月,能调节风雨,可赖以保五福、禳灾,谷丰登,六畜兴旺;鼓可声威天下,精灵鬼怪之属,闻之当潜藏不敢作崇;雷神乃正直之神,又有电母相助,能洞察人间一切善恶,轰劈天下妖孽,因此乐于打“油鼓”以祈福禳灾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打油鼓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成为了一种承载着湘潭人民信仰、情感和价值观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近代历史上,湘潭人民英勇抗争的精神也在打油鼓艺术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抗战时期,巫舞派传承人李承德利用打油鼓表演,帮助东坪游击队麻痹日本鬼子,将打油鼓从单纯的民俗表演转变为抗击外敌的特殊工具,赋予了这门艺术新的时代内涵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的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湘潭打油鼓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打油鼓的传承与现代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传承,湘潭打油鼓在当代社会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湘潭打油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承谱系方面,打油鼓形成了迎神派、龙舟派、巫舞派和综合派四大门派,各门派代代相传,脉络清晰。迎神派从城隍庙祭师传承而来,注重祭祀仪式中的表演;龙舟派与水师文化和龙舟赛紧密相连,展现出激昂的气势;巫舞派融合巫文化,充满神秘色彩;综合派则集大成者,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先后拜迎神派、龙舟派、巫舞派为师,厘清了打油鼓三大门派的脉络,完善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湘潭卷》遗漏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文”“武”分类概念,为打油鼓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一代传承人钱瑾积极与广场舞协会、团队合作,借助网络自媒体的力量,让打油鼓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同时致力于在中小学高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打油鼓的兴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承方式上,当地政府通过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举措,为打油鼓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平台保障。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参与打油鼓的研究与创新,将现代艺术理念与传统打油鼓表演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例如,在舞蹈编排上,融入现代舞蹈语汇,使动作更加富有张力和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上,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为打油鼓增添新的韵律和节奏。在民间,广场舞协会、社区文化团队等社会组织将打油鼓改编成适合大众参与的健身舞蹈形式,让更多人能够亲身参与到打油鼓的传承中来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则为打油鼓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打油鼓的表演和文化内涵得以迅速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作为千年非遗,是湘潭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与人文历史共同孕育的结晶。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湘潭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见证了湘潭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湘潭打油鼓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