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在读书日里我一贯宣扬积极读书,今天这个读书日,我也要说说读书,但是读来读去读不下去的书。仿照烂尾楼这种构词法,我把这部分书称作“烂尾书”。当然不是作者写着写着进行不下去了,而是本读者读着读着卡顿放弃那个意义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烂尾书有多少呢?回顾近年来的阅读史,大概有30到50本,约占总读书量的3%-5%。这个比例虽然不算大,但其副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主要是对我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这个读书人大多是心知肚明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烂尾书都有哪些呢?由于记忆力减退,也由于烂尾书本身读的就少,印象不那么深刻,所以不太出名的书、不太经典的书、不太昂贵的书,我大都记不起来了。而这三种之中的烂尾书我还记得几本,它们是:《追忆似水年华》《十日谈》《源氏物语》《古拉格群岛》《红楼梦》《水浒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可能问了,《红楼梦》和《水浒传》是四大名著,是中小学生的必读书,到你这为什么却变成了烂尾书了?对此我实在无力辩解,只能说我就是读不下去,我曾几次读《红楼梦》,但没有一次从头读到尾。《水浒传》也一样,就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演义》,我至少通读了四遍,而且还有若干次抽章阅读的,简直读得上瘾。有关《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我写了有20篇之多,而《红楼梦》《水浒传》一篇都没写。这就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不知道曹雪芹和施耐庵会不会对我有意见?即使对我有意见我也没办法,谁让我怎么调动积极性都喜欢不上来它们呢?至于其他几本成为烂尾书,各有原因,《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情形比较接近;《追忆似水年华》读不下去主要是我不想把自己囚在作者的斗室里,也许我有些空间恐惧症倾向吧?至于《十日谈》,我个人认为它不适合我们,至少我不希望我及我的亲朋家人读,有选择地读几篇,了解个大就行了,读多了反倒可能受害。《古拉格群岛》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我认为除了搞研究,其他人在当代非要读它的话,你要慎重地考虑一下你要干什么?你要从中得到什么?把这两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再去决定读不读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该怎么处理我的烂尾书呢?我们看到,烂尾楼搁置久了,有的彻底废弃了炸了拆了,有的继续施工最终竣工了用上了。如果有可能,我也想把我的烂尾书好好地清理一下,该“枪毙”的枪毙,该“挽救”的挽救,省着在心里总是惦记是一回事儿。当然了,把它放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世上哪有清清爽爽一丝不差的事情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要再补充几句,一是把书籍视为工程图纸,二是把读书视为在头脑中照图施工,三是烂尾书纯是读者个人的问题,怨不着作者。就这些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