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凌晨5点10分左右,突然电话铃响了。</p><p class="ql-block">拿起电话一看,原来是卖蘑菇的老张。“这才几点,你就打电话,”从睡梦中惊醒,我有点烦。她用独一无二的烟嗓解释说,“我还在园博园这里等红灯呢,一会儿就到你们小区西门了。”昨天她打电话,说今年的猴头菇下来了。数量有限,问问几个熟悉的老客户要多少。我要了五六斤。</p><p class="ql-block">我赶紧起床去西门,她已经到了。三轮车后斗蒙着被子,外面是两兜猴头菇。她说,少的这些是你的。多的这袋也是你们这个小区的,也姓张,个子不高,方脸。他常年都吃好蘑菇。我正在刷微信缴款,只见那个人的老婆开车过来取货了。别人摆摊一个半天不一定能卖出去多少,她在进城的路上,一兜一袋的已经卖出去很多了。不用现场动称,早已在家里称好了。我进门随手放在称上一看,3.1公斤,估计是夜里空气潮湿。她卖蘑菇很抠,不论多少钱,再搭点蘑菇行,零头再小也不去。是不是很会做生意?</p><p class="ql-block">我一边回家走,一边回头打量下老张。晨曦的阳光里,黢黑的脸庞泛红,如同藏族妇女。她一年四季都在东城安兴北区早市一个固定的摊位卖蘑菇。她家的蘑菇不施水,新鲜,称足。更特别的是,她家里种的蘑菇,不要说没吃过,许多见都是第一次见到。有鸡腿菇,就是刺蘑菇。这个小时候经常去树林深处寻找,远远看见一块土被顶起,边上发白,挖掘出来能捡一堆。只是这些年城里已不常见。她家里种的香味菇,如同硕大的灵芝,粗粗壮壮的好像婴儿的胳膊,许多人不认识,围着看,不敢买。八十年代我们家种过蘑菇,对食用菌有点了解。所以,她家里许多刚刚拿出来的新品,我基本都买来品尝过。特别是猴头菇,我从北京一个中医哪里打听到了一个偏方,可以治疗胃病。所以,第一次见到就买了些。周围的人种蘑菇,基本都是家常的普通品种,而她们家种植的蘑菇五花八门,许多都是第一次见到。是不是很神奇?</p><p class="ql-block">老张擅长观察,有双不大却很敏锐的眼睛。一次,看见她和一位城里女士聊的火热,撺掇着人家买走了几斤鸡枞。这个蘑菇曾经吃过自己没有亲手做过,她说刚才那位都是提前给她打电话让留着。我表示不信。她翻出一个号码让我看,以证明确有其事。我凑过去一看,豁然三字“白小狗”。我说这是什么,她说这个人习惯牵着个小白狗赶集,所以电话备注就是白小狗。我说你给我取了个啥名?她翻了一阵说,这不是嘛,一看叫张水利。她就利用摆摊的机会,硬硬的建立了一个联系网。是不是很厉害?</p><p class="ql-block">那年我在支脉河施工,逛早市时在她这里接了个电话,她就准确判断出我是个干啥的了,并留了联系方式。一天,细雨蒙蒙,我正在指挥部开会,她打电话过来,说请我帮个忙,蘑菇卖不出去了,问我们工地伙房要不要蘑菇。旁边河道处的处长说,中午吃蘑菇呗,就让进城买菜的和她联系。不一会儿,买菜的回来了,说那个人淋得和落汤鸡一样,还有一大筐没卖出去呢。这时候有人提意,和新汇食堂里说说,那里吃饭的有好几百人呢。我问了一下他们食堂的经理,他正为雨天出去买菜发愁,便愉快的答应了。旁人遇到雨天,估计就自认倒霉了。老张却能卖把蘑菇出去。是不是很本事?</p><p class="ql-block">老张见人三分熟,特别擅长搭讪。一次,看见我买着野菜,就很大方热情的说,家里葡萄园里有得是,可以随时去挖野菜。但是如果你认心实信以为真就错了,可能你真的路过她们村、找到她家却不一定能见到她。去年偶尔路过东宋村一下子想起了老张和她说的葡萄园里的野菜,想去参观一下她家的蘑菇大棚。打电话不接,再打还不接。下车问了几次,终于找到了她家。只见大门紧锁,院子里一堆棉籽皮。总不能破门而入吧,只好离开了。傍晚的时候她回电话了,仍然很热情,说在葡萄园里干活了,午饭都是孩子送到地里吃的,根本就没有看手机。这年头在村边干活,中午不休息,吃饭不回家这么能吃苦受累的,已经很少了。她是不是很能干?</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在抖音上,无意中一下子刷到了她。居然装模作样的在唱《送战友》,咿呀咿呀的唱的好像很动感情。眼神里平日里的狡黠不见了,看着老实又纯朴。因为很熟悉她的烟嗓,一听就是假唱。抖音的功能比较强大,这里的她看着差一黑了,也精神了,一年四季头上蒙着的一个头巾,成为一个特别的装饰,显得有点奇怪。种蘑菇之余,她也玩抖音,是不是很时尚?</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张蘑菇。</p><p class="ql-block">一个吃苦耐劳精明过人,创新学习朴素无华,素面朝天天天上街的黄河口农村妇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