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生活的每个平凡角落,都藏着令人温暖的书香故事。清晨的公交站台,有人捧着泛黄的书页静静品读;午后的街边小店,一本翻旧的书籍安静地躺在柜台一角;深夜的出租屋里,台灯下总有人与文字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这些不经意的画面告诉我们:阅读从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只要心中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再普通的日子也能被书香点亮。人生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在平凡中与文字相遇,让心灵在书页间找到栖息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斜地落在书架上,照亮了那些或新或旧的书籍。我站在书架前,手指轻轻抚过书脊,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书是活人的眼睛,死人的嘴巴。”</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里没有图书馆,书店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父亲是村里少有的念过私塾的人,被乡亲们尊称为“秀才”。那时候哪有什么“世界读书日”的说法,但父亲对书的珍视却胜过任何节日。每到立夏时节,他总要选个晴朗的日子,把那些珍贵的藏书从樟木箱里请出来,一本本摊在院子里的竹席上晾晒。</p><p class="ql-block">记得他总是先戴上老花镜,用鸡毛掸子轻轻拂去书上的灰尘,再用干净的软布蘸一点桐油,小心翼翼地擦拭书皮。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那些泛黄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父亲的动作很慢,像是在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他会一边擦拭,一边给我讲这些书的来历和内容。</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蹲在旁边,看着阳光里飞舞的尘埃落在书页上,觉得这些旧书仿佛也有了生命。父亲常说:“书要常翻常晒,不然会生虫。”现在想来,他晒的不只是书,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一种对知识的虔诚。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父亲用这种方式,在我心里种下了读书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书不多,但每一本都被他视若珍宝。一套残缺的《红楼梦》是他最得意的收藏,书页已经泛黄,边角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他常常把我叫到跟前,指着书中的段落说:“你看这一段,曹雪芹写得多妙啊。“然后我们就着煤油灯的光,讨论林黛玉的诗词,分析贾宝玉的性格。那些夜晚,成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p><p class="ql-block">读书日前一天,我选择回到最原始的阅读方式。关掉手机,泡一壶清茶,重读父亲留下的那套《红楼梦》。泛黄的书页上,父亲用毛笔写的批注依然清晰:此回写宝黛初见,“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实乃全书文眼。我的手指抚过这些字迹,仿佛触摸到了两个时代的温度。窗外偶尔传来孩子们追逐嬉戏的声音,远处飘来邻居家做饭的香气,但这些俗世的声响反而让阅读更显珍贵。</p><p class="ql-block">我特意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录了一段《红楼梦》中的文字。墨迹在纸上晕开,恍惚间又看到了父亲在煤油灯下读书的身影。书架上,父亲留下的那套《红楼梦》静静地立着,书页间似乎还残留着他手指的温度。</p><p class="ql-block">窗外,四月的风吹动新绿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无数书页在轻轻翻动。电视正在播放世界读书日的特别节目,主持人用温暖的声音朗读着读者的来信。楼下的小广场上,居委会支起了“图书漂流站”,几个孩子正兴奋地交换着绘本。这些细碎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属于读书日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我想,设立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个唤醒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留出与书独处的时光。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方寸之间,构筑一个小小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如今每到世界读书日,我总会想起父亲晒书的情景。虽然现在的书不再需要那样精心养护,但我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在这一天,我会把父亲留下的那些老书取出来,轻轻擦拭,就像当年他做的那样。不同的是,现在我会把这些书的故事讲给我的外孙女听,让这份对书的珍爱,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读书日终将过去,但对书的热爱会一直延续。就像父亲当年教导我的那样,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合上手中的《红楼梦》,我忽然觉得,父亲从未离开,他就在这些书页之间,在这些文字之中,永远陪伴着我。而世界读书日,就是我们共同的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