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获嘉纪行</b></p><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帝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西汉朝廷使者终军等。武帝派大兵讨伐,获吕嘉首级。当时武帝东巡至获嘉县境,遂以其地置县,赐名“获嘉”。东汉,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隶属于河内郡。隋,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唐代、宋代属怀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5日,我和李商隐文学研究会7名诗友一起来到获嘉县,寻找李商隐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从沁阳出发,走长济高速,九点多到达获嘉。来到位于红旗路上的老县衙旧址,获嘉县文旅局于局长等接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从明清遗留下来的县衙旧址看,县衙一般由数进院落及上百间房屋构成,面积在几十亩到上百亩不等,相当于现代都市里一座小区的大小。县衙分为头门、仪门、衙院、六房、正堂、二堂、三堂、花厅和后花园等,都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以天井间隔,用回廊勾连。县衙既是县令办公、审案、迎来送往的地方,后堂、花厅和后花园也是县令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从出生到离开获嘉,共在这里生活了三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初三年,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那时候,他的全部世界,就是当时的获嘉县衙。</p><p class="ql-block">但可惜的是,获嘉老县衙早已被拆除,现在只剩下了县衙后院的一处破败的院落和一座破旧的房屋。据陪同的获嘉县文物部门负责人讲,留下的这处老县衙旧址是县衙后院,也就是县令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李商隐当年很可能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春初,李商隐在获嘉县廨出生,当时他父亲李嗣正在怀州获嘉县当县令。在他之前,已有三位姐姐,李商隐出生时二姐裴氏已经十九岁。婚后二十来年未曾得子的李嗣对这个迟迟到来的儿子格外珍爱,而且对这个孩子寄与厚望,给他取名商隐,字义山。商隐之名,当是取义于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谓“商山四皓”。古人名与字义每相关,李商隐的一位堂兄字让山,李嗣于是给商隐取字为“义山”,也是取义于四皓之高义如山之意。</p><p class="ql-block"> 二姐裴氏在李商隐出生的前一年出嫁给裴允元,但未曾庙见便被遣回娘家居住。三姐徐氏当时尚未出嫁,陪侍父母。元和七年末,李商隐的弟弟李羲叟降生,而二姐裴氏也病逝。这位知书达礼,富于才情的爱女在花季之年的谢世,给李商隐父母带来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因为她是由于所适非人、不满丈夫的才学品行而被遣回娘家的,实际上等于被休弃,这对于像李家这样的“泽底名家”,更是一种极大的难堪与羞辱,而且使李商隐父母感到择婿非人的悔疚。以致裴氏姊死后二三十年,一提起为她迁葬的事,李商隐母亲都抑制不住悲从中来,可见裴氏姊的婚姻悲剧和她的死给李商隐父母造成的精神创伤之大。</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切,对于其时“初解扶床”的李商隐来说,都不可能留下丝毫印象,最多只是“空惊啼于不见”,发现突然不见了这位姐姐而已。至于裴氏姊所遭的不幸,他也是长大以后才从母亲那里得知的。李嗣本想把二女儿送回老家怀州河内雍店祖茔安葬,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最后只能将她简单寄葬在获嘉之东。直到会昌四年,李商隐才和其弟羲叟将寓殡于获嘉三十一年的二姐裴氏迁葬到荥阳坛山。</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查到李商隐与获嘉县衙有关的资料,应该就是李商隐的《祭裴氏姊文》,虽记载他二姐去世时他仅仅是“初解扶床,犹能记面”,但童年的这段记忆还是深刻的,所以他“长成之后,岂忘迁移?”</p><p class="ql-block"> 千年过去,岁月早已将一切化作了尘土。虽然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但我们看过获嘉老县衙旧址后,收获还是很大的,因为毕竟看到了与李商隐有关的遗址和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过老县衙旧址后,我们又来到同盟山。</p><p class="ql-block"> 获嘉同盟山,据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八百诸侯聚集此地,歃血同盟,发起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的战役——牧野大战。随后,凯旋而归的武王和姜太公,在此进行了一系列封神活动。这里成为封神传说的源头,也是中国神话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同盟山武王庙拜殿前,有一棵唐槐,据说树龄有一千多年。树的主干虽已枯死,两个分枝却枝繁叶茂。关于这棵唐槐,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李商隐种的,一说是郭子仪种的,还有个传说是武则天种的。传说归传说,如今的同盟山武王庙,为全国惟一的以祭祀周武王而命名的庙宇,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看罢武王庙,我们寻问同盟山附近“商隐庐”的情况,听到了一则传说:</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童年时,曾随其父亲来同盟山附近一处清净的庐舍读书。一天,他出外散步,偶遇武王庙一位道童,相谈投机,道童送他一只小鸟让他玩耍,李商隐接过来就把小鸟放飞了,道童不解。李商隐说:“鸟本是林间的生灵,束缚它的自由会伤害它的感情,给它的家庭带来悲伤和不幸。”道童闻听竟然流下了眼泪。原来,道童的父亲被债务逼死,恶霸李虎霸占了他家的产业,母亲被抓去充奴抵债。道童离开母亲已经多年,偶尔相见母子也是以泪洗面。道童说:“鸟儿还有返归山林与家人团聚的希望,我们母子团聚的希望却遥遥无期,我很悲伤。”李商隐很同情道童的不幸,心想获嘉县令是自己的父亲,刚正不阿,秉公断案,遂把道童的事告诉了父亲。李嗣查明案情,抓押了李虎,归还了道童的家产,道童也归家和母亲团聚了。从此,道童和李商隐成了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读书。有一次,李商隐出了一副上联:“凤鸣山坛树,龙啸牧野图;”道童接对:“日霖河朔瓜,月濯商隐庐。”“商隐庐”就这样得名了。</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星转斗移。如今,“商隐庐”早已不复存在了,但这个传说却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时光让大地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李商隐能穿越到今天,他一定不再识得他的出生之地了。值李商隐诞辰1213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家乡不朽的诗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