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中午,乘火车从开封去洛阳。</p> <p class="ql-block">又绕回郑州站,郑州火车站居中,向东开封,向西洛阳。</p> <p class="ql-block">下午3:09到达洛阳站,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被誉为“十三朝古都”。这个称号源于洛阳在历史上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p><p class="ql-block">洛阳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清晨乘公交车7:00出发去龙门石窟,一路慢慢遥,8:20到达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三阙门</p><p class="ql-block">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kān]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清晨,游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龙门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来到洛阳,登临邙山俯瞰洛阳地势,观伊阙地势似龙门,决定建都洛阳。隋唐时期都城以伊阙为南北坐标。伊阙地处国都之南,东西两山之间如天然大门,正对东都洛阳城皇城与外郭城的南正门,“龙”象征着封建皇权,故隋炀帝赐名龙门,伊阙改名龙门,并沿用至今,而作为北魏晚期与唐朝前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寺遗存,因地处龙门,故称其为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开凿始于印度,3世纪传入中国,5-8世纪盛行,晚至16世纪,目的是用以修行和顶礼膜拜,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解脱,开窟造像寄托了功德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4世纪到6世纪初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底层人民生活陷入极端困苦。佛教现世受难,来生享福的理想盛行,并指出开窟造像、积累功德可以成佛,与苦难大众的现实精神需求相契合,佛教得到空前发展与广泛传播,佛教寺窟的开凿蔚然成风,皇室贵族甚至不惜动用国家财力从事石窟寺开凿,开窟造像进入了第一个高潮。</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龙门石窟风景区,东北、西北服务区。龙门石窟风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东北、西北服务区负责为景区里的旅客提供服务。</p> <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潜溪寺</p> <p class="ql-block">推行国家佛教的北魏宣武帝,决定在洛阳西南伊阙山以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为原型,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宾阳中洞,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文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位于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西部石壁而得名,全长一千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之时。西山石窟群主要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北魏和唐朝时期,北魏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古阳洞窟、宾阳洞窟、莲花洞窟;唐朝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奉先寺洞窟、万佛洞窟、药方洞窟。</p> <p class="ql-block">开张天岸马,人中奇逸龙。</p> <p class="ql-block">陈抟,唐末至北宋初年隐士。为中国道教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人物,曾先后隐居在武当山、华山。北宋太宗时被赐号“希夷先生”,该洞正壁上层石碑上阴刻有一幅龙门山水图(见下图),有山峦、寺院、河流、洞窟及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下层由他书丹的十字卷碑(见上图),反映出他书法雄奇、奔放的特点及其个性的洒脱和不羁。</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p> <p class="ql-block">又称宾阳三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可惜这两幅珍品已于1934年被不法奸商盗往海外。后人已无缘得见,只能对着石壁而徒发感慨了。</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p><p class="ql-block">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后室是敬善寺中央主尊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四壁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五十尊菩萨或供养人围绕主尊佛佛座上发出的枝蔓上,加上二位大菩萨共五十二尊。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通常都是绘画,因而敬善寺石窟中的圆雕石刻显得尤为珍贵。主尊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原刻,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原佛首于被盗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kān]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p><p class="ql-block">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坐莲</p> <p class="ql-block">塔</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洞窟,以洞内雕有1.5万尊小佛而得名。其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有造像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kān],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sà]日成。”</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洞内南北两壁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萨像,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比较下,奉先寺洞代表新的风格典范,万佛洞则承接河南传统图像渊源,沿袭龙门旧风格,发展出唐代成熟的风格。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万佛洞为方形平顶,顶雕有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主像的右侧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极富女性的魅力,有着丰满圆润的面庞、舒展秀丽的眉宇以及温文沉静的目光,面庞还略带有和蔼慈祥的神情。这些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的弥勒造像圆润慈祥,更贴近现实生活中人的长相,这就充分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同时,作为皇家石窟的典范,龙门石窟洞窟开凿的背后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惠简洞等弥勒造像窟龛的开凿正是深刻印证了这一点,武则天称帝前后,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最盛,这一时期的弥勒造像在龙门石窟的出现,基本上是由于武则天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加以提倡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又称伊阙洞,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是龙门石窟中的一处洞窟,建于公元525至527年间。此洞因其洞顶雕刻了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和上阳宫观风殿的顶部藻井都是以此莲花为设计样板。</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与天王之间还各雕凿了一尊高约6米的侍女供养像,施双髻。</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两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二弟子: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p><p class="ql-block">● 二菩萨:左边的是文殊菩萨,右边的是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 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p><p class="ql-block">● 二力士:守卫在卢舍那大像龛两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力士</p> <p class="ql-block">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p><p class="ql-block">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p><p class="ql-block">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p> <p class="ql-block">平静的伊河,南面。</p> <p class="ql-block">北面</p> <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p><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唐开元年间(713-741)开凿,完成时已是北宋,洞内刻有“东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文字。八作司洞最精彩的在于石坛正壁面高浮雕的十身乐舞伎人,真实地描摹了宫廷“坐部乐”的演出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药方洞中,最吸人的却不是这些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于洞口石壁上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们都是年代久远,治疗各种疾病的古药方子。多数药方是在当局号召下,百姓出于各种吉祥动机,奉献而来。经过考证,药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药方140多个,其中药物治疗方117首,灸法治疗方23首,能治疗40多种疾病。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在洞内窟顶的中央,刻有一个重瓣莲花藻井,周围围绕着手持笙、笛、排箫等乐器的四身飞天,风格各异,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游人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伊河东面拍摄</p> <p class="ql-block">东山石窟位于伊河东岸的香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东部石壁而得名,主体石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主要风景点为擂鼓台、看经寺、四雁洞、二莲花洞等。</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p> <p class="ql-block">高平郡王龛</p><p class="ql-block">由唐武周时武则天侄子高平郡王武重归出资开凿,是东山万佛沟最大的石窟,洞口的两力士威严森怖,扭曲的动作充满阳刚之美。</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是龙门东山石窟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窟外正面有砖石二层楼,门额上题有“看经寺”三字,窟内为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北、东、南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应为禅宗所主持开凿。</p> <p class="ql-block">较为模糊</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斧凿声带来历史的回响,青山不改,伊水长流,那不朽创作留下的农耕文明巅峰密码,将超越民族、超越地缘、超越时空,这种美的精神,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p> <p class="ql-block">远眺龙门</p> <p class="ql-block">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伊河东岸香山之上,自创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一开始看没有什么感觉,越往里面看,越觉得震撼,越觉得了不起,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姿态万千的佛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花费了多少人多少心血凿就成今天的规模。十分可惜的是,很多佛像不知道在何时,在什么背景下遭到了破坏,有的石窟空了,有的佛像没了头,有的面部模糊,有的肢体残缺,总之,破坏非常严重。</p> <p class="ql-block">返回。</p> <p class="ql-block">最精华的: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p> <p class="ql-block">东方女性最美的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