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哥闲聊敦煌之108

诗哥闲聊敦煌(闫学诗)

<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08</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唯一以七处九会为题材的大型绢画,高194 厘米,宽179 厘米,绘制于十世纪的五代时期。此画卷人物众多,线条细密流畅,色彩瑰丽,构图严谨。佛像姿容丰美,宝相庄严。在每一会的上方二侧均绘有精美的飞天,衣带轻盈,翩然欲飞,令人叹为观止。更为惊奇的是此画历经千年,依旧色彩靓丽,画面保存完整,是敦煌绘画中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珍品。现被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文殊、普贤等法身大士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的,佛陀讲了三个七天,共二十一天。佛陀分别在七个地方讲《华严经》,共讲了九次,所以有“七处九会”之说。《华严经》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无所不摄,它所展示的境界巍巍壮观。在为大众揭秘佛陀境界的同时,也为凡夫指出从初发心至成佛的五十二个位阶及方法。</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七处九会”是佛教经典《华严经》中的一种结构框架,具体包括七个说法地点和九次集会。这些地点和集会分布在不同的天宫和人间场所。七处包括人间三处,即菩提道场、普光明殿、逝多园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和他化自在天。</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画面以菱格边饰区分为九个场面,不同于其他经佛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应化身说法,根据华严宗观点,《华严经》中,佛陀直接以报身“毗卢遮那佛”说法。每个场面皆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佛二侧胁侍菩萨为文殊、普贤,身后为须菩提与舍利弗二弟子,四周围绕闻法菩萨及圣众,面向主尊恭敬听法。佛前方供桌装饰繁复,上置供物。</p><p class="ql-block"> 九会中每个场景描绘大致雷同,唯佛的印相各异。图下排中间为九会的第一菩提道场会,左为第九逝多林会,右是菩光法堂会。中排中间为第三忉利天宫会,左右两侧绘第七八为普光明殿会。上排中间为第四夜摩天宫会,左为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右为第五兜率天宫会。其中第三忉利天宫会以暗灰色与赤褐色的圆弧状岩山,象征宇宙的中心须弥山。图最下方以带状纹饰区隔其空间,绘经文中提及的金刚轮山、香水海、大莲花。大型莲花仰立于涡状波纹的香水海中,莲花中央城郭整齐划一,象征莲花藏庄严世界海。另有小型覆瓣花朵连接成细线,装饰在香水海边缘。</p><p class="ql-block"> 第一会 名为菩提道场会。在第一会中,佛陀于菩提道场初证圆满正觉,彼处道场被无量的珍宝所庄严,金刚座上的毗卢遮那佛,其身具足无量德行。来自十方世界的如微尘般众多的菩萨,乃至金刚力士、诸多神灵和天众,他们各自拥有无尽的功德,一时之间齐聚于此,纷纷颂扬佛陀。在所有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皆融入佛的境界。第一会的内容涵盖了从〈世主妙严品第一〉至〈毗卢遮那品第六〉。 </p><p class="ql-block"> 第二会名为普光法堂会。在第二会中,佛陀于普光明殿的莲花宝座上展现神通变化,十方的菩萨纷纷前来参加集会。文殊师利菩萨借助佛陀的威德力量,向在场的菩萨们宣说佛陀的尊号。由于应众生不同的认知和见解,佛陀有无量无数的名称,不同的如来名称为众生开示佛法。第二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殊菩萨宣讲的〈如来名号品第七〉至〈贤首品第十二〉。 </p><p class="ql-block"> 第三会名为忉利天会。在第三会中,佛陀并未离开菩提树,而是升至须弥山的帝释天宫。帝释天以庄严的宫殿迎接佛陀,请佛升座,并与诸多天众一同赞颂佛陀。第三会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至〈明法品第十八〉。</p><p class="ql-block"> 第四会名为夜摩天宫会。在此第四会中,佛陀升入夜摩天宫,夜摩天王以庄严的殿座迎接如来,并颂扬佛陀,随后佛陀安坐其上(〈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接着,功德林菩萨向在场的菩萨们讲解了菩萨十无尽藏的每一行相,这些教诲能够使所有修行者成就无尽的大宝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p><p class="ql-block"> 第五会名为兜率天宫会。在第五会中,佛陀再次上升至兜率天,兜率天王以庄严的殿座迎接如来,并赞颂佛陀的功德,之后佛陀便安坐其上(〈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随后,金刚幢菩萨向诸位菩萨详述了十回向的法门,并对每一种修行相进行了分别的阐释(〈十回向品第二十五〉)。</p><p class="ql-block"> 第六会名为他化自在天宫会。在第六会中,佛陀位于他化自在天的摩尼宝殿,来自各方世界的众多菩萨纷纷聚集于此。此时,借助佛陀的威神之力,金刚藏菩萨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的赞誉并得到摩顶加持。他从三昧定境中起,向在场的菩萨们宣说了十地的名称。解脱月等菩萨随后请求他详细解说,佛陀亦放光加持,赋予神力,金刚藏菩萨遂向大众阐述深奥的十地法门之行相(〈十地品第二十六〉)。</p><p class="ql-block"> 第七会名为普光法堂会。在第七会中,佛陀位于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陀询问普贤菩萨所修得的三昧妙行,佛陀指导他邀请普贤菩萨亲自宣说。此时,众菩萨渴望见到普贤菩萨,并致以虔诚的顶礼。普贤菩萨于是以神通力显现,向大众广泛讲述了十大三昧的深奥法门(〈十定品第二十七〉)。直至〈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佛陀从眉间放出名为如来出现的光明,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陀请示深奥的法义,佛陀再次放光进入普贤菩萨的口中,普贤菩萨随即详述了佛陀以十无量法显现,以及通过十无量百千阿僧祇的因缘而成就的境界。讲述完毕,诸佛齐声称赞并为与会大众授记,普贤菩萨最后以颂劝勉众人受持此法。 </p><p class="ql-block"> 第八会名为普光法堂会。在第八会中,佛陀仍坐于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进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境界中起,普慧菩萨提出关于菩萨依止、菩萨行持乃至佛陀示现涅槃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则一一回答,每个问题给出十个答案,依次阐述了二千种法门。诸佛现身赞叹并表喜悦。普贤菩萨随后以偈颂形式再次讲述菩萨的功德及其修行之处(〈离世间品第三十八〉)。</p><p class="ql-block"> 第九会名为逝多园林会。在第九会中,佛陀位于逝多园林,与文殊师利、普贤菩萨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以及无量世主一同聚会。佛陀以大悲心进入师子频申三昧,其光明遍照庄严,十方世界中的无量菩萨纷纷来会,各自展现神变以供养佛陀。而诸大声闻却未能知见这一切。十大菩萨以颂赞佛陀。普贤菩萨讲述了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陀又显现出种种神变、法门和三昧之相,文殊菩萨以颂称赞,诸菩萨皆获得了无数大悲法门,致力于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与大众向佛陀告别后向南行进,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在佛陀的神力加持下,也发心随行。他们抵达福城东部的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说法,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并发起菩提心。善财童子一心追求菩萨道,以颂问教,文殊师利指引他去求访善知识。</p><p class="ql-block"> 善财童子于是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闻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终在普贤菩萨的指引下,依次获得普贤菩萨的诸行愿海,最终证入法界。普贤菩萨最后以颂称扬佛陀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p><p class="ql-block"> 在《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的最下方,大海中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花中藏有无数房屋,象征着“莲花藏世界”。《华严经》第八卷中介绍了莲花藏世界:“此香水海中有一大莲花,名为种种光明蘂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位于其中,四方面貌平整,清净而坚固,被金刚轮山环绕,地海与众多树木各有特色。”华藏庄严世界海上方(类似于海边的位置)是由无数彩云构成的宇宙,这正是善财参拜普贤时所见到的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 华严七处九会可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信:在初会所讲,即佛之果德及其为普庄严童子时之因行,为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p><p class="ql-block"> 解:即第二至第六会明五十阶位(除最后的等觉与妙觉)差别之因,第七会佛不思议法品、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品明差别之果,加之第七会普贤行品明平等之因,如来出现品名平等之果。</p><p class="ql-block"> 行:在第八会离世间品中说,初说五十阶位,后说八相成道;</p><p class="ql-block"> 证:第九会入法界品所说,先明佛已经自在证入之果,后明善财童子证入法界之因。</p><p class="ql-block"> 因而整部经书圆满记载了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的修证路线,不论处于修行的哪一个阶段都能契合、适应,可谓佛界之“富贵”。</p><p class="ql-block">佛陀以殊胜的报身讲法,而对应的听众也是十分殊胜,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位”并不是指数量上的“一个、两个”,而是指“位阶”,也即象征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个位阶的众多菩萨。</p><p class="ql-block"> 整个七处九会《华严经》主要了三级内容,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的境界。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的方法,达到修行的位次,需要圆满哪些行愿。三是以善财童子南游为例证,讲了该怎么去修行。善财童子南行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生参学修行,入普贤三昧,入毗卢性海,终证极果。</p><p class="ql-block"> 修行华严悉能破坏一切恶趣,远离一切恶友,制伏一切外道,解脱一切烦恼。</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润泽一切众生心田,令善根增长;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智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遍达一切菩萨法性。一切诸佛自在庄严,一切如来一身无异,使无量众生增长福慧。此为《华严经》不思议境界,令众生闻之,即植无边善根。</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文殊菩萨与阿难等众,在铁围山间结集大乘经典,《华严经》也在其中。因华严境界广大幽玄,娑婆世界的众生根器不足,不能够受持,故藏于龙宫。</p><p class="ql-block"> 传说佛灭度后七百年,又一位圣者出生了,他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各种世间技艺无不通晓。</p><p class="ql-block"> 他出家学佛不久,即学遍当时的大小乘经典,自认为已博通三藏,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生起轻慢心。恰在此时,大龙菩萨(龙王)出现,邀请龙树菩萨到龙宫阅读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由此得见《华严经》。</p><p class="ql-block"> 由此,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一睹《华严经》的广大圆满: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或谓三十八品)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通俗地说,全本《华严经》,内容不可计数。</p><p class="ql-block"> 龙树菩萨自是想把全集带走。但数量巨大、涵义深奥的全本《华严经》,非凡人的心力能够受持。于是,龙树菩萨只把下本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令世人受益。</p><p class="ql-block"> 实际流传的汉译本其实仅仅是下本的略本,目前见到的最完备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传说,我们就可以了知《华严经》的广大微妙及难得。据今日佛学者考证,《华严经》成书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但《入法界品》与《十地品》推定成书于三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 所以《华严经》的大部分,属于第一期的大乘经典。它是把不同时期的单行本“华严经类”编集而成的。编集地区甚广,涵盖印度南部、印度西北部、中亚至于阗地区等。</p><p class="ql-block"> 按照佛教理念,这个传说的根本意义在于表法,不在于是否真实发生过。</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传说中,大龙菩萨表示有大善根的众生,龙宫指的是自性海,龙树菩萨将华严经请出,是在表示从自性海中开发信众本身所具有的佛性,所以龙树菩萨其实指的是有大善根有建设性的人。</p><p class="ql-block"> 大善根的人将《华严经》收集起来,又从自性海中开发出来,这是今天能够看到《华严经》的应世因缘。</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中国流传的《华严经》有最早的译本是东晋时期佛驮跋陀罗翻译的《六十华严》、《六十华严》面世200余年后,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出了《八十华严》。第三个版本也是唐代出现的,是般若法师翻译的《四十华严》。般若法师翻译《四十华严》也用了三年时间,距此前《八十华严》翻译的时间接近100年,距今约1200多年。后期澄观大师把这二个版本进行了融合,取《四十华严》补《八十华严》的不足,最后形成了八十一卷的《华严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华严经》就是八十一卷,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版本。</p><p class="ql-block">(图片为 《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