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广袤星空中,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与璀璨星辰的邂逅。4月22日上午,当我有幸深入接触“三元五场”双师公益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以“岭南民俗文化”课程为例的相关内容时,仿佛踏入了一座神秘而迷人的文化花园,心灵被深深触动,思绪也如繁花般绽放。</p> 一、观课程体系,品文化之美 <p class="ql-block"> 初览岭南民俗文化课程体系,就像翻开了一部厚重而绚丽的岭南文化史诗。从一年级描绘岭南瓜果蔬菜、岭南花鸟虫鱼的线描,到六年级展现岭南曲艺与粤剧、天工开物的版画,不同年级的课程主题宛如一颗颗精心雕琢的珍珠,串起了岭南民俗文化的璀璨长链。</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岭南本草医药的古朴智慧,有岭南建筑与灰塑的匠心独运,每一个主题都蕴含着岭南大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公益课程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要像一位位文化的使者,将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火种,播撒在孩子们心灵的田野上,让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p> 二、悟教学模式,探教育之妙 <p class="ql-block"> “三元互动”与“五场联通”的教学模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公益教学的前行之路。“三元互动”强调教师、学生、国学之间的互促互长,让我明白了教学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在国学海洋中遨游、相互滋养的奇妙旅程。学生的成长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而教师自身的成长则是推动这场教育之旅的强劲引擎。经典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润泽着师生的心田,让我们在知识与精神的层面共同富足。</p><p class="ql-block"> “五场联通”的设计更是匠心独具。导趣屋中,用生动的故事如“岭南的夏天酷热难耐,没有电该如何降温”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导出“西关大屋的免电空调”这一主题,就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惊喜的文化之门。博闻堂里,详细讲解岭南建筑的内部构造,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了解“四点金”“明字屋”等独特建筑形式,感受岭南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奇点斋通过有趣的实验,如探究“孔明灯为什么能飞”“如何把‘灯’留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原理,体会岭南建筑中蕴含的智慧。诗意轩从诗词和文化关联的角度,进行“天井”主题文化拓展,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将文化的诗意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回味阁则为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教师总结,学生用画、塑、剪、写等多样形式记录课堂印象,巩固所学,也留下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种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让我看到了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知识性与互动性完美融合的可能。在今后的公益教学中,我也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像搭建一座精美的建筑一样,用心打造每一个教学场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p> 三、察师资构成,聚教育之力 <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师”模式,以及讲师团队的构成,也给我带来诸多启发。教师、讲师、导师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非遗工作室年轻学徒的热情创新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的丰富经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明白,在公益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善于汇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优势。无论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力量,还是经验老到的骨干教师,都能在公益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我们要搭建好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大家携手共进,共同为孩子们带来更优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p> <p class="ql-block"> 此次学习,是一场心灵的滋养,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它让我在公益教学的道路上,脚步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晰。我将带着这份收获,怀揣热忱与担当,在公益教学的沃土里深耕细作,用岭南民俗文化的养分,浇灌孩子们成长的幼苗,期待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撑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图文:陈光婵 审核:苏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