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我想我们到底为何读书,读书又是为何呢?一代大儒毓鋆老师说:要读有用书,养浩然气。那么什么是有用之书,有如何养浩然正气呢?</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于修身立德而言,读有用之书,就是携一盏明灯,照破混沌,养就心中之浩然正气。这个“有用之书”,非功利之学,而是历经千年沉淀的经典典籍;“浩然之气”,亦非匹夫之勇,而是根植于我中华文化血脉的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 所谓“有用书”,应该首推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破学思结合的真谛;《孟子》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勾勒出君子的责任担当;《诗经》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传递先民的情感智慧和夫妻之道;《周易》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思,奠定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而终日乾乾、生生不息。这些经典如同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既蕴含治国安邦的谋略,亦暗含着修身养性的密码。毛主席曾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经典绝非是束之高阁的文字游戏,而是将其中的哲理转化为处世的智慧,让中华千年的智慧在现实中照见知行合一的大道之行。</p> <p class="ql-block">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道德力量。读经典的终极意义便在于以文字为媒,滋养这份正气。《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既是肉体的抗病之力,更是精神的免疫之能。从《道德经》中习得“上善若水”的胸襟,从《庄子》中感受“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超脱,又何惧世俗纷扰、物欲侵蚀?这种正气,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脊梁,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胆,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勇,历经岁月淘洗,依然在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读书与养气,本是一体两面。读《春秋》可养忠义之气;读《楚辞》可养孤高之气;读《史记》可养豁达之气。于做人而言,亦然。当我们在《论语》中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便在心中种下推己及人之种;在《孟子》中领悟“舍生取义”,便在灵魂深处立起道德仁义之碑。这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面对抉择时,能以“浩然之气”为准则——不为蝇头小利折腰,不为权势压迫屈膝。</p><p class="ql-block"> 今日,信息如潮涌,经典似灯塔。当我们翻开《诗经》,仍能听见先民至真至纯的歌唱;捧读《论语》,犹能感受圣贤吾道一以贯之教诲。愿我们以经典为舟,渡向智慧的彼岸;以正气为帆,航向精神的辽阔。如此,方能在喧嚣世相中,守住心中一方清明,养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浩然之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