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黔渝交界处的清水江畔,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晨雾中渐次苏醒。我们八人驾着两台车,载着对文学秘境的好奇,自武隆仙女山的云雾中穿行而下,正午时分抵达了这座被时光亲吻的古镇。</p><p class="ql-block">茶峒古镇的吊脚楼群如凤凰敛翅般栖在江岸,青石板上还回荡着翠翠等待傩送的跫音。入住湖南岸的"翠翠风景客栈"时,小候老板热情迎接我们,温暖的阳光铺洒在颇有特色的店面门头和古老的石板街道上。跨过那座见证百年风雨的风雨桥,贵州地界的酸汤鱼馆里,木姜子的辛香裹着红酸汤的醇厚扑面而来,江团鱼在陶锅中翻腾出雪白浪花,酸辣鲜香在舌尖奏响三省共鸣的交响。</p><p class="ql-block">午后乘船在清水江里畅游,三省界碑处游人拍照摄像,欢声笑语荡漾。放眼瞭望,贵州岸边的梯田如大地琴键,重庆洪安镇的青砖城楼倒映碧波,湖南茶洞的吊脚楼里飘来阵阵油茶香。登岸漫步重庆古镇时,刘邓大军的指挥部旧貌依存,民间艺人传统吐火的锣鼓声惊起檐角白鹭,转角的豆花店里,石磨还在吱呀呀唱着亘古的歌谣。</p><p class="ql-block">翌日晨曦中,我们循着沈从文的足迹探访:沈从文旅居处幽静素雅,窗外江水流淌,似乎讲述着动人的故事。白塔静立于薄雾之中,塔铃在晨风里细数着翠翠的守望岁月。翠翠岛上铜像的裙裾永远飘向远方,拉拉渡的缆绳在掌心留下粗粝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纹路。当铁环与钢缆摩擦出清越声响,摆渡船划过江心时,三省的山影在水面碎成粼粼波光,恍然领悟这"边城"二字,原是山水为墨绘就的人文长卷。</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清水江将最后一道夕照揉成金箔,对岸贵州饭馆的炊烟与湖南客栈的灯笼次第亮起。我们倚在客栈窗前,看重庆方向的星火渐明,三省灯火在江面交融成流动的银河。这片土地的诗意,早已顺着茶峒的月光,悄然浸透了每颗寻访者的心。</p><p class="ql-block">小注:傩送是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是船总顺顺的次子,天保的弟弟。他喜欢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却因哥哥的死感到愧疚而离家出走,无法与翠翠长相厮守。跫(qiong)音,足音,脚步声,脚踏地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四月的阳光明媚,我们一行八人驱车从武陵仙女峰前来茶峒,开启了一场难忘的边城小镇之旅。这里不仅有清澈见底的清水江,还有闻名遐迩的“鸡鸣三省”奇观,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入住茶峒翠翠风景客栈后,便过桥到贵州一家餐馆吃酸汤鱼,然后乘船游览三省边城风光,上岸到重庆古镇转了一圈,最后回到湖南歇息。大家高兴的说,今天是吃在贵州,玩在重庆,住在湖南,真是一脚踏三省,鸡鸣响三边啊!</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千年流淌,是边城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鸡鸣三省,在此拍照不疲。</p> <p class="ql-block">站在贵州岸上留影,身后便是湖南。</p> <p class="ql-block">乘船游三省了。</p> <p class="ql-block">茶峒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脚踏三省</p> <p class="ql-block">小船抵达重庆了。</p> <p class="ql-block">渝东南第一门:洪安古镇</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洪安古镇街道上。</p> <p class="ql-block">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吹火表演</p> <p class="ql-block">返回湖南茶峒古镇</p> <p class="ql-block">边城之夜画面温馨</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翠翠风景宾馆</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们游览了沈从文旅居处、白塔、翠翠岛,又亲身体验了拉拉渡。边城的人文景观,美丽风光,尤其是流淌在这座古镇的清水江,小船在碧水中荡漾,拉拉渡带给人遥远的冥想,朴实无华的民风,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古镇街道两旁江边小巷,宾馆客栈民宿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来到向往已久的沈从文旅居地。</p> <p class="ql-block">脍炙人口的小说《边城》,就是在这里完成。《边城》给这原本边缘的地方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旅游热潮。</p> <p class="ql-block">街道小巷红灯高悬,花团锦簇。</p> <p class="ql-block">江边的风景更是美妙绝伦,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边城两个大字深深镌刻于脑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先去白塔,然后坐拉拉渡游览翠翠岛。</p> <p class="ql-block">“白塔”象征着翠翠的守护者,“塔”就是母亲温暖“子宫”的象征,在那里人们可以让自己处于最平静的状态,不被世俗的纷扰所打乱,彻底放松,而《边城》中的白塔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边城白塔的意义在于它介于人类生命的脆弱短暂和与自然山河的宁静永恒之间,这是人类所建造出来的一个超越自己生命的建筑,虽然守护它的人不在了,白塔终究还是要建起来,就好像小溪山崖一样漠视人间的美好与幸福、悲剧和欲望。</p> <p class="ql-block">白塔又象征着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住着翠翠和爷爷,它们代表着湘西苗族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纯朴善良,重利轻义的世界。后来白塔倒了,爷爷去世了,翠翠的精神世界崩塌了,但是翠翠还咋子独自坚守着这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后来白塔又修好了,说明大家需要这样的精神世界,重新修缮也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精神寄托,不管能不能实现,但是人性的美好不能丢掉,白塔的修建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得到精神救赎。</p> <p class="ql-block">乘拉拉渡探访翠翠岛。</p> <p class="ql-block">漫步翠翠岛,感受《边城》的生活真谛。</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古镇风光。</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茶峒古镇,永远的古镇边城。</p> <p class="ql-block">附《边城》小说简介</p><p class="ql-block">《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中文名: 边城</p><p class="ql-block">类型: 乡村</p><p class="ql-block">作者: 沈从文</p><p class="ql-block">发行/播出时间: 1934年01月01日</p><p class="ql-block">详细介绍 PROFILE +</p><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p><p class="ql-block">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p><p class="ql-block">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