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村学校:乡村振兴的“育苗圃”</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2日分享第2059天)</p><p class="ql-block"> 在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乡村日益凋敝,乡村学校生源锐减,许多乡村学校面临撤并和倒闭。张孝德教授讲过:“人来了,乡村就活了!”可是现在乡村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学校关闭后乡村就没有了孩子,老人也会陪着孩子去城里接送孩子上学,自然村里老人也不会存在,那么没有了人,乡村振兴何从谈起?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基本职能,更以“在地性”优势,成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资源连接的重要枢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乡村学校此时该何去何从?如何能生存下来且发展好?</p><p class="ql-block">一、培养本土人才,夯实振兴基础</p><p class="ql-block"> 乡村学校是乡村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优质的义务教育,学校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与技能,为其后续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乡村学校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开设职业技能启蒙课程,如种植技术、手工艺制作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产业,激发建设家乡的意愿。许多从乡村学校走出的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既能培养走出乡村的人才,又能培养回乡建设乡村的村贤,。</p><p class="ql-block">二、传承乡土文化,凝聚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乡村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地域特色。乡村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本地非遗项目、方言故事、传统节日等纳入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例如,开设“乡村故事会”“传统手工艺课”等,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更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自信的传递,为乡村振兴凝聚了精神合力。把乡村学校建设成继承传统和弘扬传统的主阵地,让村民感觉学校就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乡村学校。</p><p class="ql-block">三、连接资源纽带,促进多元发展</p><p class="ql-block">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的公共空间,常成为外部资源输入的重要节点。通过与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合作,学校可引入教育帮扶项目、科技推广活动或产业培训资源。例如,高校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落户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村民带来农业技术培训;企业的“爱心图书角”“科技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推动乡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这种资源连接,助力乡村在教育、产业、文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展。</p><p class="ql-block">四、把乡村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乡村学校是乡村的“文化灯塔”和“发展引擎”。它不仅培育着乡村的未来,更以文化传承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精神动力。我们学校购置一批文体器材,平时孩子们练习,丰富学习生活,节假日和村民互动,一起学习,一起表演,引领村民进行文化娱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关注乡村学校的发展,就是为乡村的长远繁荣播种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