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铁峰凹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勤部队当兵琐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严的国徽迎着朝阳,锃亮的钢枪闪耀着寒光,武警战士奋勇向前、向前,任何艰险也不能把我们阻挡……”这首歌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民武警之歌》,也是激励我们战斗,鼓舞我们成长的时代进行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我投笔从戎,来到省城昆明当了一名担负看押执勤任务的内卫战士。入伍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我们的部队要转隶为武装警察部队,但部队没有正式移交,我们都还穿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解放军军装,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独立团,1983年5月移交武警部队以后,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总队一支队。我们新兵训练的时候,也有总队后勤部的一个排和警备区一个班的兵和我们一起训练。关于新兵连的事,我以后再写,我今天主要写一写我到铁峰凹中队以后的一些生活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阵锣鼓喧天的热闹声中,我们三十多个新兵被迎进位于昆明市北郊长虫山下的铁峰凹。我所在的铁峰凹中队原先隶属云南省军区独立第一团的一营一连,转隶武警部队之后改为武警云南总队一支队一大队一中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队部坐落在铁峰凹桃花山对面的半山坡上,居高临下可以鸟瞰整个铁峰凹,队部背靠一座大山,在山头可以眺望整个昆明城,山坡上原来是一座坟山,后来是驻守单位的果园,但仍然零星散落着几个坟包。门口是两棵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的雪松。据老兵讲,这两棵雪松是1976年9月9日年伟人离世的时候,中队干部战士种下的,树根底下还埋有两块石碑,两棵雪松寄托了战士对伟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队部右侧是球场兼训练场,再往上就是炊事班、伙房及饭堂,还有一小排平房是中队干部的家属房,原先的老连长(大胡子连长)邱以瑛一家住在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队部是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二层小楼,外观造型酷似“遵义楼”。里面住着二排、三排的四班、六班、七班、八班、九班和二排长、三排长的宿舍,军械库和荣誉室也在楼上;一楼是中队长、副中队长,指导员、副指导员、司务长、事务员、文书、卫生员、通信员的宿舍和两间客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四班为先行示范班,以训练为主外,其他班都担负着不同哨位的执勤任务,不驻队部的其他班排都驻在各自的执勤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班值北郊场大门(驻执勤点);</p><p class="ql-block"> 一排值西北门和羁押室(驻执勤点);</p><p class="ql-block"> 四排值监区西北二号门和西大门(驻执勤点)</p><p class="ql-block"> 五排值省看守所(驻执勤点);</p><p class="ql-block"> 中队部左侧是菜地和马厩,有一段时间还养过羊和鸡。</p><p class="ql-block"> 铁峰凹在豹子村箐和核桃箐之间,因箐外有个豹子村和箐边有大片核桃林而得名,因旧时有个姓林的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宅院,那个宅院就在一排驻地左前方的山坡上,解放后被作为省公安厅的一个档案资料库,年长的老昆明人也叫它林家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守的单位是昆明101信箱,对外宣称金马综合加工厂。</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经省公安厅、昆明市公安局三次踏勘,决定选址昆明市北郊山箐沟谷地带,建立云南省首批监管场所——“林家院管训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8日,8名干部和一个排的武装战士为“林家院管训所”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管训所”创建初期,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一间住房,无饮用水,无照明电,无食堂,无学习场所,更别提起码的监管设施。“管训所”干警白天组织服刑人员开荒种地,修水库、挖鱼塘、种菜养殖,夜晚组织服刑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在干部战士的组织带领下,大家一起烧石灰、制土坯,人挑马驮,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修整出一条通往市区的土路,盖起土木结构的工棚,拉起警诫铁丝网;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监管设施得以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底,101信箱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等上级领导提出的“一年有收获,二年基本自给,三年见效益”的目标要求,闯过了创建初期最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正式更名为现名。上世纪60年代,101信箱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陆续修建和改造了大门、宿舍、食堂、岗楼、围墙和办公室等监管安全和干部职工的生活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101信箱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其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基础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服刑人员改造稳步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我们也当兵到了铁峰凹,成为守护101信箱的一名执勤战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中队的时候,中队长是毕应强,副中队长是何正方,指导员是周兴全,副指导员是柏怀瑾(周兴全调走后任指导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排长吴建华(吴建华调离后韦毅接任)</p><p class="ql-block"> 二排长张卫兵(后提任副中队长,排长由李小平接任)</p><p class="ql-block"> 三排长徐思国(后提副指导员,排长由罗聪书接任)</p><p class="ql-block"> 四排长姜斌</p><p class="ql-block"> 五排长谢平安(省看过来的贵州兵)</p><p class="ql-block"> 司务长孟一坚(后调支队后勤,接任他的是陆军学院毕业的唐善坤,唐善坤调走后由岳刚接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队曾经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解放军英雄连队, 抗日战争期间由山西抗日决死纵队整编为主力部队,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六师一二九团二营机枪连。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进入云南后参加了追歼国民党残军,滇南平叛、昭通剿匪、昆明肃特等重要战斗,连队荣誉室中的“进军大西南巩固部队模范连”“艰苦顽强侦察排”那两面布满硝烟和弹痕的锦旗和接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合影,就足以说明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转武警之前我连曾经是昆明军区、云南省军区的执勤训练“先行连”,转武警之后又是云南武警总队“部队正规化建设先行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2月,总队在一中队召开全面建设部队现场会后,中队示范班在总队李义盛副总队长带领下,巡回全省所有支队和部分大队、中队,进行军事示范表演,中队年终被评为先进中队,并荣立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光荣的部队中,我如同一块粗糙的矿石,投入熔炉百炼成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中队后,我被分到一排二班,我们班长是贵州兴义的陈应友,副班长是云南罗平的刘正饶,战友分别是云南文山的王子忠,王耀忠、陆朝宝,曲靖的孙志勇、谢培军,楚雄的邓开平,西双版纳的沈达坤、段金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班担负的是101信箱西北一号门的执勤任务。这个哨位是驻守单位车辆、人员进出频繁,全中队任务最重的一个哨位。晚上还好,大门一锁,探照灯一开,注意观察四周就行。白天就老火了,既要检查过往车辆,又要盘查出入人员,两个小时的持枪站立哨和两个小时的查验哨,大半天折腾下来,累得疲沓嘴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在一号门执勤要认真细致,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粗心大意。在押犯人脱逃的方式很多,隐藏在汽车底盘下,乔装打扮成民警、军人、干部,还有的直接是持械暴力冲门。如果不熟悉证件,尽快记牢经常进出人员的特征,就会有在押人员混出大门的隐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中队不久,另外一个哨所的一名新战士,因为经验不足,被人家用一张信笺纸就忽悠过去,刚入伍就挨一个处分,真划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驻守单位很多子女都在外面工作、上学,旁边还有一所与大华绒布厂合办的子弟小学“金华小学”,每天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办理业务的人员不少,哨兵如果不注意礼节礼貌或者鲁莽行事,就会破坏军民关系,给部队和驻守单位造成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每个月都有两次探视时间,人多的时候会有数百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哨兵配合驻守单位民警维持好秩序良好,还要明察秋毫,防止有人乘乱闹事,造成在押人员脱逃或者更严重的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班是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班长副班长都很护犊子,苦活重活冲朝前;孙志勇个头大块头大,吃苦耐劳,作为机枪手,他不喜欢把机枪扛在肩上,而是专门弄了根背带,和我们背步枪一样背着;邓开平人比较老实,喜欢到照相馆照相,人很轴不太灵活,站岗时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方,不亮证件一律不放行;陆朝宝是个风趣幽默的壮族战士,喜欢把他在老家如何串姑娘的事情讲给我们听,听得我们面红耳赤,心里怦怦直跳;王子忠、王耀忠就像电影《哥俩好》里的两兄弟,喜欢唱点小调,没事是总喜欢往军区通信站打电话和女兵聊天;沈达坤和我经常站一班哨,上下哨途中我们经常会聊一些家乡人和事,以解我们的相思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睡觉前我们也会吹吹磕子,聊一些哨所上的所见所闻,比如那个路过的姑娘腰扭得好看,哪个小媳妇的脸擦了多少脂粉。嘴巴馋了就去菜地掐把豌豆尖来,用洗脚盆煮火锅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执勤部队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地调班,差不多半年,最多一年就要调班,我差不多是半年以后就到了八班 。八班的班长是陆良的彝族李文荣,副班长满加文,战士有徐云飞、王文顺、王永强(后调任通信员)、扎四、娄坚和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班负责监视五大队(从事烧砖),女子大队(从事制衣),同时是驻守单位的二道防线。在这里站哨要相对轻松得多。那段时间我不是去教导队学习,就是去参加支队、总队的演讲,很少在中队。后来又干脆把我调到一个任务不太重的班在了一段时间,后来我参加读书演讲英模报告团回来,我就到队部当了文书,后来就去总队新闻培训班学习,学习回来不久就到支队宣传股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讲一中队作风过硬,战斗力强,各项工作均走在全支队乃至全总队行列,是总队部队正规化建设先行示范单位。涌现出过张清勇这样的一等功臣、看押标兵、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获得者 ;平远街缉毒缉枪战斗中的攻坚英雄李小平;全国武警部队优秀基层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好执勤任务,我们经常性开展紧急集合和应急演练,很多时候应急演练就是实战。不知有多少个日夜,我们在追捕逃犯的路上披星戴月,在搜索罪犯的荒郊野外顶风冒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搞好部队正规化建设先行示范,我们战寒暑,斗霜雪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国庆大阅兵,我们不知踢破了多少双鞋,手上磨破了多少层皮。肩膀磨破了用纱布包上,膝盖肿了用膏药贴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任何部队都不是真空,战士也无完人,出过一些不足为道的负面事件是难免的,但能够及时化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对干部战士而言,都是极其幸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中队的经验有三点:</p><p class="ql-block">一、以执勤任务为中心突出训练抓作风纪律建设,强化责任,确保目标安全;</p><p class="ql-block"> 二、以用兵、爱兵为切入点,抓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掐断事故苗头;</p><p class="ql-block"> 三、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处处争先,比学赶超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中队工作中,一九六九年入伍的毕应强中队长作为班子老大哥,不摆老资格,事事亲力亲为,主动与驻守单位共同研究执勤任务的落实,创造性地提出“双人双哨”模式,确保了目标安全,在全支队被广泛推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兴全指导员,从发挥每一位战士特长,挖掘好每一位战士潜能入手,认真抓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让战士相互启发,相互鼓励,自己教育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副中队长抓纪律作风建设雷厉风行,抓后勤工作入微细致,一丝不苟,副指导员抓文化学习,风生水起,中队呈现出文化氛围浓,官兵士气高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也离不开几位排长、班长的努力,全体战士的积极拼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中队的历史我们会看到,一代又一代铁峰凹兄弟,为中队的建设发展,为中队的荣耀进行着艰苦不懈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中队被上级评为先进中队、先进党支部,并荣立集体三等功;1989年、1990年、1991年,中队示范班连续三年夺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两年被总队评为训练先进中队,一年被评为执勤先进中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1991年10月14日,中队被武警部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集体,时任中队长的王国俊出席了武警部队“双先”代表大会,并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2年,中队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三年规划达标,荣立集体三等功。中队示范班取得并列第一名的成绩。1993年、1994年、1995年中队连续三年被支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通令嘉奖。1996年中队被评为武警部队基层达标中队。这是中队辉煌时期,这段时间记载着各位老兵的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洒满汗水的训练场,留下过我们青春热血的哨位,那铺满鲜花芳草的巡逻小路,可以眺望春城闪闪霓虹,五百里滇池碧波的岗楼哨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不会忘记,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的铁峰凹兄弟。</p><p class="ql-block">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铁峰凹那个思想好、作风硬,搞起训练哇哇叫,干起工作人人夸的一支队一大队一中队,已经物是人非,就连原先的番号,也永远留在了我们那个时代,回想起铁峰凹中队的火热生活,已经进入花甲古稀的铁峰凹兄弟们,更加怀念我们曾经在一起战斗的年华,我们激情燃烧的青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进,前进,忠诚的人民武警战士,神圣的职责担在双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阔别向前、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雄壮的歌声仍然在耳畔回响,战斗的豪情仍然在胸中激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