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做事情应该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这章一开始就讲“企者不立”。“企”,就是踮起脚尖。一个人踮起脚尖能站多久,立不长久,所以他强调的是一种稳定,做事情要平稳,“企者不立”。</p><p class="ql-block">“跨者不行”。“跨”,就是跨越。老是大步往前跨越,行走一会儿就累的不行了,这个能跨多远?稳定才能致远,所以我们经常讲企业家期望前行当然很好,但不能冒进,跨越式的发展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p><p class="ql-block">“自见者不明”。老是固执己见的人不明智。我们经常讲要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老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这也不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行为、品德包括功德都不能够很好的彰显,“自是者不彰”。</p><p class="ql-block">“自伐者无功”。“伐”,攻伐。“自伐”,自我表扬且攻伐别人。老是攻击别人,自我吹嘘,自我表扬,这反而会把他自己的功德都给送掉。所以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讲的不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吗?解读《道德经》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经解经,拿其他章节来解释这一章的内容,两者相互彰显,谁的解释也不如他本人的解释最符合他的本意。</p><p class="ql-block">“自矜者不长”,“不长”,就是不能成长。老是自我较劲,有的时候为了这种虚荣和自尊心,放弃了自己成长锻炼的这种机会,所以“自矜者不长”。</p><p class="ql-block">“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上面这些事自见、自是、自罚、自矜,《道德经》把它叫什么?“余食赘行”,余就是多余了,都已经吃饱了,继续吃,很多人撑死,不就是这种情况吗?吃饱之后再吃东西就变成了一种惩罚了。这些东西就像我们身上长了一个多余的东西,我们叫赘物,这就是多余的行为。</p><p class="ql-block">“故有道者不处”,所以真正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去做的。听起来好像是泛泛而谈,实际上这都是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历史上,这些自矜者、自伐者、自视者比比皆是,自己骄傲自大,最后功败垂成。比如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后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很多人不也替他惋惜吗?如果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从头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过于自我骄矜,过于狂妄,最后就是这种下场。历史上这类的事例很多,值得我们认真的警醒,其实很多历史上的智者,在他们的思想达到高点的时候,往往都是相互重合的。</p><p class="ql-block">孔子也讲过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不瞎猜,不独断,不太固执己见,不要太自我,自以为是。佛教里边也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讲的意思几乎都是相同的,而且也是以四为一个标志。这些思想相辅相成,相对比来看就会明白。你看他们总结出来的这些为人处事的智慧,有些是惊人的一致。也就说明,这是这些智者共同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智慧,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领会和领悟。</p><p class="ql-block">关于第二十四章,我们也要仔细的品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