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魂匠心:温江石展特奖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春日的温江骄阳似火,第二十三届中国(成都)国际赏石文化博览会暨世界石魂展的聚光灯下,一方长江奇石正诉说着它与藏传佛教的千年奇缘。我循着石友们的惊叹声,在精品馆邂逅了这位“石界追光者”——品石哥,听他讲述《宗喀巴大师》从市井遗珠到特奖传奇的蜕变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位70后石界新秀的夺冠之路,恰似长江水道的九曲十八弯。从首次参展的铜奖到如今的特等奖,他用了数年时光在长江石纹间破译出数百年前藏传黄教的密码。</p><p class="ql-block">故事要从一次机缘说起:这方奇石初现时已被他人预定,岂料买家临时变卦,他得知消息后秒速付款截胡。冥冥中注定他才是这方传世经典的有缘人。“当时就觉得这方石头的画面像历经了百年诵经,仿佛有位高僧在低语”,他轻抚石面,口中不停地呢喃,虔诚得令人肃然起敬,眼中泛起追光者独有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去年昆明国际石博会,这方作品初绽锋芒便摘得金奖。</p><p class="ql-block">在去年温江展上,评委惋惜“仅差两票与特奖擦肩”。藏族石友扎西在展台前驻足良久,突然虔诚地献上哈达,口中呢喃着六字真言。这一幕令品石哥深受触动,石头上的天然纹路与宗喀巴大师造像惊人契合——高帽、颔首、低眉善目,仿佛宗喀巴大师在全神贯注地为人类福祉念经祈祷……这或许就是法相天成。</p> <p class="ql-block">为解心中疑惑,他踏上文化苦旅,从甘孜寺院的晨钟暮鼓到青海湖畔的玛尼堆,从藏经阁的贝叶经到藏族老艺人的火塘夜话……当兰州张荣光会长的一句:“这是长江石对雪域文明的深情回应”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豁然开朗。在藏文化专家指导下,品石哥以供奉喀巴拉碗底座为灵感重塑底座,让奇石化作莲台造像。当这件承载着汉藏文化对话的作品重返温江,评审团给出了这样的评语:“画面与信仰的共振,让这方长江石完成了从自然造物到文化载体的涅槃。”</p> <p class="ql-block">“石头自己会说话,每个天成的纹理色块都在讲述着修行”品石哥望着这方美石说道。去年温江石展上与特奖失之交臂时,有位老僧送他了一句话:“佛像成于千凿万刻,修行亦如是。”如今他有个心愿:带上这方传世经典去西藏,在布达拉宫广场、塔尔寺经堂,见证不同肤色的手触摸着相同的信仰温度;要让这方自然圣作走进大昭寺,在酥油灯下聆听永不中断的诵经声。</p> <p class="ql-block">从市井遗珠到文化使者的蜕变,这方长江石恰似品石哥本人的写照:在时光长河里打磨,在文化碰撞中开悟,最终成为连接雪域与内地的“石中使者”,亦是品石哥一次思想洗礼与升华。当我问及成功秘诀时,他指着石座上的莲花说:“你看,莲花要绽开三十六瓣才成法器,我们赏石人不也要经历三十六重淬炼吗?”</p> <p class="ql-block">品石哥本名赵泽勇,乃后汉三国五虎上将赵云之后,现任职务:</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民间文艺家</p><p class="ql-block">攀枝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石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长</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届中国(成都)国际赏石文化博览会暨世界石魂展特等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快手长江石主播</p> <p class="ql-block">采访者/风潇潇</p><p class="ql-block">于2025年4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