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修道从师也和谈对象结婚一样有命定成分,不全是只靠追求即得。若讲养生就不同了,养生人人可行;涉及到仙学是另外一回事,须有天命。</h3></br><h3>真正具有才能的算命看相的先生能从一个人的命理和手、面相上看出此人该干什么,正在干什么,是什么料,是适合做生意、做学问,还是从医、修道等。如世传吕洞宾出生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据说他出生时,异香满室,有一只白鹤飞入帐中不见。他在襁褓中时,马祖看到他,就说道:“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遇钟则扣,留心记取。”据《宋史》记载,陈抟四五岁时与一般儿童并无什么不同。有一天小陈抟正在涡水岸边嬉戏游乐,遇到一位身着青衣相貌极其普通的老年妇女。她把小陈抟抱起来,喂奶给他吃,并笑着对小陈抟说:“让你长大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不要陷入是非之地。但你的聪明颖悟将超过任何一个人。”</h3></br><h3>也就是说对于仙道切莫盲目追求,成仙有命定;但亦可从师修习一定的道功,因道家功夫有颐养身心的妙用。修道未必成仙,成仙必有前缘。尽管我们常讲“本自具足”,就像老师鼓励学生只要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都能上清华一样。此即当下流行丹道多讲“养生”,少讲仙学的主因。胡孚琛先生称丹道为“千古绝学”,即是基于丹道的仙学本质而言。</h3></br><h3>修道的路径不止一条,道家修炼也不止丹道一途,佛家也有禅宗、密宗、净宗等,都能成就。但真正成就又必须具备各种条件和机缘。如果要讲实话,即“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如果要顺人情说好话,即“人人本自具足,只要得法个个能成”。</h3></br><h3>修仙之难,不全在寻师,在于命中有没有道缘。若无道缘,得遇仙师也失之交臂。关于这个道缘,下面引用两个和陈抟有关的故事来作说明:</h3></br><h3>“有个叫钱若水的年轻人在华山遇到陈抟,看到一个老和尚和陈抟在一起,那个老和尚就是麻衣道者。钱若水本来是打算追随陈抟修道的,麻衣道人却对钱若水的未来做了预测,认为他不适合修道,没有仙骨,未来要做大官。钱若水后来真的当了大官,成为北宋的一代名臣。</h3></br><h3>陈抟的朋友圈中另一个著名人物就是吕洞宾。有一天,华州知州陈尧佐前往拜访陈抟,甫一落座,一位仪表堂堂、目光如炬的道士步入屋内。陈抟见状,连忙邀请其至上座,双方交谈的内容都是养生修道之事。片刻之后,道士从行囊中取出一枚枣子赠予尧佐。陈尧佐不知其意就婉拒了,陈抟随即接过服下。不久,道士告辞,陈抟亲自将其送至道观门外。归来后,陈尧佐询问该道士的身份,陈抟答道:“此乃吕洞宾。”闻此,陈尧佐后悔不已。”就像马钰回忆与富商高巨才一起遇到王重阳时,王重阳欲点化高巨才,高巨才就不稀罕,也就是说高有才本就一辈子的财主命,遇王重阳点化也不听。</h3></br><h3>可普传者,道家修养身心之功;不可普传者,超脱轮回之大道。钟离权传道吕洞宾说:“知君幸有英灵骨,所以教君心恍惚。”也是讲吕祖生来本具仙骨道根。</h3></br><h3>修仙讲的天命,即与生俱来就储存了成仙的生命信息场,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有时超越读经启示,有天然的灵力、悟性。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话描述了黄帝的成长历程:“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h3></br><h3>先不论根器、禀赋如何,若欲修仙必有此等天命;否则,不过是盲修瞎练,毫无实际意义。这个道理很像当下搞直播的,没网红的命怎么鼓捣都白费力气,真成网红的却火起来很快,不很费力。</h3></br> <p class="ql-block"><b>“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意思是:要了解情况或学好本领,须向熟悉情况或有本领的人请教,出自《荆钗记》。</b></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iSpIx4LupLdnnS-uxz_W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