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轴线上凭桥周览

一米阳光(安妮)

<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请大家参观“在北京中轴线上凭桥周览~中轴线桥梁展览”</p> <p class="ql-block">请大家首先观看一下北京中轴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6千米。这条中轴线既壮丽又富有秩序。</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就需要南瞻北望、东西远眺,而桥梁就是兼具瞭望观察和体验情趣的最佳场所。中轴线上有几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如作为中轴线上定向的正阳桥和定位的万宁桥;有两桥之间彰显国威与礼制,奏响“太和之乐、中和庄严”的内外金水桥;有御路通天和平民共享的天桥。</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桥定大都</p><p class="ql-block">北京最宽的桥~正阳桥</p><p class="ql-block">主持营建元大都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和太保刘秉忠那么刘秉忠是如何确定元大都方向的呢?北京第一部地方志《析津志》里记录有决定北京中轴线的非常重要的一段对话:忽必烈问你如何定大内方向?刘秉忠答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大树为基准以定方向。</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听后,马上批准,特封这棵大树为“独树将军”并赐金牌挂于树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真可谓是:“一桥一树定中轴,桥定大都之第三桥!”</span></p><p class="ql-block">而刘秉忠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对大都进行规划,元大都建有十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考工记》中记载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出了中国早期的都城布局和设计制度。</p><p class="ql-block">所谓“营国”,即是建都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主干道道路宽大有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一夫:共同占用的一个面积单位(一百亩或三百步)。</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的正南门就是丽正门,《析津志》中记载丽正门南边一共有三座桥分别是:龙津桥、万安山、正阳桥(当然前两座桥已不复存在了,彼时正阳桥是无名桥)。</p> <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张图上图是水利专家蔡蕃绘制的下图是考古学家岳升阳先生绘制的元大都南侧水道图可以看出丽正门外三座桥的位置与高粱河等古河道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何时才有“正阳桥”大名的呢?</p><p class="ql-block">经过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轴线上出现过11条由西向东的河道,河道上有十一对二十余座桥梁涵洞,其中最重要的一座桥就是正阳桥。位于北京前门的正阳桥,其前身是正阳古渡,它既是北京城自元大都以来中轴线的起源点,也是北京自古以来几条大道的交汇点。自元代起,这里就是人烟繁盛的街道,前门大街就是从这里起源的。到了明代初期,大都的南城垣向南移动了约两里地,城门的位置也因此变动,将丽正门“移动”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仍名丽正门。正统元年,北京城墙及城门进行大修,这才将丽正门更名为“正阳门”。正统二年到正统四年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板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桥面分为三路,中间是御道,两侧为普通道路,用汉白玉护栏隔开,桥宽30米。桥南端有一座牌楼上书“正阳桥”。正阳桥是明代内城九门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最宽的桥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筑外城,正阳门也就变成了京师内城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消失已久的正阳桥现身了</p><p class="ql-block">近代,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1919年为铺设有轨电车,改建正阳桥,降低桥拱高度桥面又加宽了九米。后又改桥为路,护城河改为暗河,正阳桥消失于地下。</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为了了解正阳桥的位置和形制,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出土了明代镇水兽~蚣蝮,其身长3米,是北京最大的镇水兽,被称为北京蚣蝮之王(蚣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北京考古院又发掘出正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桥桥体的东南部分,</span>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通过考古数据结合文献、老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研究复原了正阳桥的样貌。</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桥端国礼</p><p class="ql-block">北京等级最高的桥梁团队~内外金水桥</p><p class="ql-block">桥梁既跨越自然障碍,也跨越人为障碍,成为沟通天地人之间的时光之桥;同时,亦是界限的标志,成为民间与皇宫、人间与仙境、世间与鬼蜮的跨界之桥。最后,它也是规划国都的礼制之桥。</p> <p class="ql-block">桥梁如何体现礼制?</p><p class="ql-block">金水之名源自于久远的五行概念,金水桥下的金水河来源于京西玉泉山,西方属金故名金水。桥名既是名也是秩序的化身,正阳桥亦如此。北京的中轴线是古代的朝觐线和迎宾线,而中轴线上的桥梁就是觐见和迎宾的礼制节点。</p> <p class="ql-block">答阳大道神路天桥</p><p class="ql-block">从永定门外的护城河桥一直向北,穿过永定门的箭楼和城楼门洞,沿着中轴线的石板大道跨过天桥,再穿过正阳桥牌楼、正阳桥、正阳门箭楼和城楼,最后走过内金水桥,就来到皇帝御门听政的太和门前。一路走来,沿途的石板路上没有一道门槛,没有一步台阶,长度4.8公里,占中轴线7.8公里的六成多,这就是中轴线上的“答阳大道”以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行走其上。</p><p class="ql-block">内外组合彰显国威</p><p class="ql-block">金水桥有内外之分,外金水桥为三孔石拱桥,一共七座,内金水桥为单孔石拱桥一共五座。</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皇权社会,临睡前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正中间的桥是皇帝专用的“御路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不仅桥面最宽,望柱也最精美,为蟠龙雕花石柱;“御路桥”两侧是“王公桥”只允许宗室亲王行走;再远的两座桥是“品阶桥”允许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最远端的两座桥是单孔桥而且桥面更为狭窄,称“公生桥”供四品以下官员行走。</p> <p class="ql-block">古桥见证历史</p><p class="ql-block">桥梁是一种历史见证,位于城市内尤其是中轴线上的桥梁,也见证着中国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伟大变革。</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桥观地北</p><p class="ql-block">北京最古老和生命最持久的桥~万宁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时,积水潭被称为“海子”,因桥靠近海子,得名“海子桥”。后更名为“万宁桥”,寓意“万年永宁,坚固不朽”。</p><p class="ql-block">明代沿袭“万宁桥”的称呼,清代因桥位于皇城北门(俗称“后门”)附近,故又称“后门桥”。</p> <p class="ql-block">谁是中轴线上第一桥?</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正阳桥是定向之桥指向北方,那么万宁桥就是定位之桥,让指北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位于元大都城中心,桥上南北大街贯穿,桥下通惠河东西流过,是水陆交汇的交通枢纽。<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历750多年的沧桑,它至今依然发挥着桥梁的交通作用。</span>万宁桥被称为北京中轴线上第一桥,当之无愧。万宁桥也是中国大运河上第一桥,万宁桥在大运河与中轴线的交汇处,在元大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中起到特殊作用,同时它还具备桥闸一体的双重功能。</p><p class="ql-block">首先提出中轴线这个词的人是梁思成,他说“中轴线的划定,在圆弧状湖泊的东岸划出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的直线,切点就是今天的后门桥(万宁桥)切线就是今天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建于何时?~年龄藏在神兽身上</p><p class="ql-block">1999年在修复万宁桥时,先后在两岸挖出六只镇水兽,在桥东北侧燕翅上的镇水兽颏(ke)下,发现刻有“至元四年九月(1267年距今757年)”字样,专家判断是元代遗物。这只镇水兽~蚣蝮是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最老的蚣蝮,被称为北京蚣蝮之祖(请观览万宁桥下蚣蝮模型)。</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下真的能通船吗?</p><p class="ql-block">许多走了看到万宁桥时,总有疑问:万宁桥这么小的桥洞能通过漕船吗?为此,元代的郭守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多梯级复式船闸,在自然河道中,船是上不来的,必须设置梯级船闸。</p> <p class="ql-block">三闸设置有巧思</p><p class="ql-block">明代万恭在《治水苼蹄》中记载了船闸设置的规则:闸门前后段疏浚的规定尺度是:“深不过四尺,宽不得过四丈(以便两船并列)”;“务令舟底仅余泛舟之水,船旁绝无闲旷之渠”。也就是说为了尽量减少水头的损失,只要勉强能过船,闸门越窄越好,水位越低越好。我们再看现今万宁桥的澄清闸,拱脚跨径7.3米,而元代玉河上行驶的平底剥船,宽3米,长12.3米,可以载重6吨到10吨的粮食。所以,万宁桥下是可以满足两艘剥船进出的(万宁桥在元代称为海子桥,后更名万宁桥,民间仍习惯称其为海子桥或后门桥)。</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下镇水兽在看什么?</p><p class="ql-block">船闸的启闭和漕船的通行需要观察水位,万宁桥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测量水位和减少水冲击力的功能,通过镇水兽来实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桥西侧岸上和水下有两只镇水兽,它们中间有一颗石珠,它们凝视着石珠,形成上中下“二龙戏珠”奇观,当水充沛时,龙珠和水下镇水兽会被水覆盖,这一幕更是增添了万宁桥的神秘色彩。其实,这不仅仅是装饰,更大的作用是作为水位标尺:标志着水位的高低。二龙戏珠代表着上、中、下三个水位,即洪水位、通航水位、枯水位。由此可见古人设计多么精巧,古人的的智慧使得这些设计既美观又实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边观何景?</p><p class="ql-block">自元代以来,万宁桥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号西漄)特别推荐此处是“北京城中水际观山第一绝胜处”,这里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燕京小八景多由明清文人题咏或民间传说形成,与官方钦定的“燕京八景”风格迥异,更贴近市井生活)。</p><p class="ql-block">至今,万宁桥在北京城中都颇具城市山水景色及市井繁华景象。正如诗人所说:“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p> <p class="ql-block">万人空巷看洗象</p><p class="ql-block">万宁桥还是曾经观赏洗象的地方,桥的西侧是积水潭,作为当时北京城最大的水域,曾经是皇家给大象洗澡的地方,从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进贡来的大象,每逢六月大象在驯养员带领下在这里洗浴,自然引来好看热闹的国人争相围观……</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畔古桥多</p><p class="ql-block">北京曾经号称水城,出现过许多桥梁,什刹海上就有过很多桥梁如德胜桥、李广桥、三转桥等等,还留下西漄八景之一的“响闸烟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为了保护万宁桥,也为了方便游客在什刹海西边兴建一座新桥~金锭桥。这座桥是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桥,南北走向,桥身正中镌刻着侯仁之先生题写的“金锭桥”三字。‌</p><p class="ql-block">金锭桥与古老的银锭桥隔海相望,是什刹海地区最年轻的桥之一,它的修建不仅为行人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什刹海观景的点睛之笔,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周围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曾经消失于大众视野</p><p class="ql-block">万宁桥屡被战火摧残,惨不忍睹、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玉河改暗沟的工程顺利完成,河道上盖板,桥和石闸均埋于地下,只露出了桥面和两侧的桥栏。</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1999年6月移除了盖板。挑挖疏浚了桥下河道万宁桥东西两侧重现水流,桥身重现原貌。</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25日,修复桥栏、补配损毁构件,使原来埋于地下的的镇水兽“蚣蝮”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桥望南天</p><p class="ql-block">北京最高又最低的桥~天桥</p><p class="ql-block">北京最高的桥莫过于天桥,天桥意为通天之桥、上天之桥。北京中轴线上有一座祭天之桥,人们称其为“天桥”。</p><p class="ql-block">然而,天桥一带所处的地方,又是百姓汇聚之地,三教九流、曲艺杂技、五行(hamg)八作皆汇于此。</p> <p class="ql-block">天子祭祀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这里当年水资源极为丰富,金中都的朝日坛,元代的天地坛便设置在这一代。为了方便皇帝到郊坛祭祀,在此处有了一座桥梁,明代,因为是天子祭天必经之桥可能就有了天桥之名。</p><p class="ql-block">“天桥”名称正式见于官方史书,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天桥最早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康熙南巡图》中,一座简单的罗汉栏板石平桥。</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九年(1791年)为提升正阳门至永定门御道规格,对天桥到永定门大街两侧至天坛、先农坛坛根的地形进行了一次大的整治,此次改造堪称大工程,天桥就此改为石拱桥,桥下流淌着龙须沟。</p> <p class="ql-block">天桥双碑印证历史</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对这一中轴线的改造非常满意,亲自题写了《正阳桥疏渠记》命人刻在石碑上,立于桥头东侧。后来他又把早年间立于永定门外烟墩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都篇》和《皇都篇》石碑复刻了一座,立于桥头西侧,这样天桥桥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完全一样的方幢形石碑,并建有碑亭,并成为清代北京南中轴向上重要的文化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同治年间疏渠记碑被移到桥东侧一个寺庙里(今红庙街78号),如今还可见其立于原处,周边已是民居了。另外一座石碑迁往桥西的斗老宫。民国年间迁至先农坛,后来失去了踪影。直到2005年被找到并安放在首博新馆的东北角。</span></p> <p class="ql-block">天桥:曾经是底层百姓的乐园</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酒旗戏鼓天桥市</p><p class="ql-block">元代以前,天桥一带曾经是京城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重要的郊野踏青游玩之地,到了嘉靖年间,扩建北京外城,天桥地区被圈入城里,这一带由此慢慢繁盛起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清末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对天桥的描述,它准确描绘了天桥在清末及民国时对于北京底层百姓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娱乐百货齐聚地</p><p class="ql-block">清末至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其中就有“天桥八大怪”。</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在天桥地区出站口诸多现代游戏场所:如新世界商场、城南游艺园、水心亭。城南游艺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一座西洋式的四面钟楼,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天桥消失了90年</p><p class="ql-block">自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开始,也随着西方汽车进入古都,北京许多桥梁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造。1934年,为了拓宽前门至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栏杆被全部拆除。天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作为地名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新发现天桥:重建的天桥应在何处?</p><p class="ql-block">2022年开始,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文物局和考古院开始勘探中轴线下古代遗迹,到了2023年4月,对天桥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考古发掘。终于发现天桥的基础和桥台结构,天桥下疏浚出来的河道就是老舍笔下的“龙须沟”,老天桥的准确位置与2006年的发现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重新发现天桥:天桥考古与复原研究根据考古发现,结合历史文献、老照片等资料,我们探讨并复原了乾隆时期的老天桥样貌。</p><p class="ql-block">一是天桥下部基础断代判断为不早于康熙时期,应为清中期;</p><p class="ql-block">二是确定了天桥的宽度和长度;</p><p class="ql-block">三是天桥跨径1.6米的实测数据;</p><p class="ql-block">四是最关键的,在横跨龙须沟的桥梁盖板石中,发现了石平桥与石拱桥连接处的“门式”结构,这个“门式”结构应该是天桥结构形制最珍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请观览天桥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简单描述天桥就是“一拱二平三梁四栏单跨石桥”。</p><p class="ql-block">北京天桥的结构形制是独一无二的,是天子之桥和平民之桥的有机结合。</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北京有多少座桥梁?</p><p class="ql-block">据统计北京现金有各种桥梁13600多座,其中大部分为现代立交桥和高架桥;其中北京有史以来出现过的古桥不下850多座,留存至今的仅有250余座,大部分在皇家宫苑里。</p><p class="ql-block">许多桥梁虽然消失了,但留下了很多地名,让我们有了上桥行走体验老北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桥成北京</p><p class="ql-block">仰望星空,北京是一座天汉之桥</p><p class="ql-block">因为北京的分野正好对应着银河上的渡口,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桥是静态的,但有时充满活力的。</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中轴线上的桥梁就是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的提现,中轴线上的桥梁是沟通天地和祖国山河之桥、是国家礼仪之桥,也是富有民间烟火气息的生命、生活之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