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忆里的五中感恩长歌

古月之国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偶然翻开旧相册 ,一张泛黄的毕业照悄然滑落。指尖轻触,照片上尚义县第五中学的轮廓渐渐清晰, 它恰似一座被岁月尘封的温暖灯塔,静静伫立在往昔的岁月长河里。这里不仅是知识的神圣殿堂,更是无数农村孩子梦想启航的温暖港湾。在五中的时光,留存着我青涩懵懂的模样,承载着我热血沸腾的梦想,镌刻下无数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每当回首那段旧时光,感恩之情便如潮水般在我心间翻涌。感恩在五中度过的每一个瞬间,感恩它承载着我的憧憬与渴望,引领我踏上逐梦的征程,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却无比坚定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梦想启航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尚义县第五中学,静静坐落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小蒜沟镇东北部。一位来自保定的知青大张老师,常常坐在学校后面的山上,身旁两只喂养多年的狗温顺相伴,他就像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守望者,深情地俯瞰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极目远眺,草垛山连绵舒展,那是大地精心雕琢的雄浑杰作。山体从山脚到山顶平整得近乎完美,绵延数十里不见丝毫突兀的山尖。夕阳西下之际,余晖轻柔地倾洒而下,为它披上一层如梦似幻的金黄薄纱,活脱脱像极了秋收后农家院里高高垒起、暖人心扉的大草垛。山脚下,瑟尔基河奔腾不息,水波欢快地涌动着,水流有力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奏响清脆悦耳、宛如天籁的动人乐章,为这片质朴的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也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学校依着山势由南向北拾级而建,清一色的平房,布局紧凑而质朴,却装满了万千农村孩子的梦想。校园规模不大,三个年级总共6个班,师生总数不足500人。从西边踏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走向的教师办公室,再往前便是初二五班、六班教室和初一七班、八班教室。以此为平行线,南北两侧分别是初三教室和男女生宿舍。记忆中学校似乎没有大门,西边是简陋的大操场,食堂建在东北角沟边,前面是篮球场。长期以来它们宛如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与蜕变。</p><p class="ql-block"> 教室墙壁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是风雨洗礼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一道痕迹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校园道路两旁,挺拔的杨树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方知识的殿堂。微风轻轻拂过,杨树叶沙沙作响,似在轻声呢喃,倾诉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点点滴滴。操场是充满欢乐与活力的天地,地面是朴实的泥土,每逢雨天便泥泞不堪,却丝毫阻挡不了同学们尽情奔跑、肆意嬉戏的脚步,这里留存着我们的汗水、欢笑与青春深深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蓬勃生机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琅琅书声便从各个教室悠悠飘出,清脆、响亮且充满朝气,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肆意飘荡,与草垛山的静谧、瑟尔基河的流淌声相互交织,共同奏响一曲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晨曲,唤醒沉睡的校园,也点燃我们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傍晚,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操场上,将同学们嬉笑打闹的身影拉得悠长悠长,和远处被落日染成橙红色的草垛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温馨、美好且令人沉醉的画面。多年后回想起来,依旧暖人心扉,仿佛时光从未流逝。</p><p class="ql-block"> 学校规模虽不大,周身萦绕着质朴无华的气息,可教学成果却如平地惊雷,令人惊叹不已。在那个中专与师范备受追捧的黄金年代,那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绝佳途径,而尚义县第五中学恰似一匹黑马,每年考入重点中专、师范的人数在全县独占鳌头,令其他学校望尘莫及。一届又一届的五中学子,怀揣着梦想从这里扬帆起航。他们似蒲公英的种子,在时代的微风中飘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不同的领域落地生根。有的投身教育事业,化作红烛,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有的步入科研领域,化身无畏的探索者,在未知的科学海洋里破浪前行;还有的扎根基层,成为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凭借着在五中汲取的知识养分,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各自的天地里发光发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艰苦却温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家庭经济普遍拮据。同学们穿的大多是哥哥姐姐穿旧了替下来的衣服,或是母亲用珍贵的布票扯来布,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衣服。这些衣服款式陈旧过时,尺寸也偏大,每次穿上都得费力地挽起袖子和裤腿,瘦弱的身躯裹在宽大的衣服里,走路时晃晃荡荡,模样有些滑稽可笑,可在那个纯真无邪的年纪里,能有干净整洁的衣服穿在身上,心里便满是满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饮食简单至极,每天早上是“红豆粥”,也就是红豆和小米糁熬成的粥,再配上几个硬邦邦的窝窝头,这便是我们的早餐。中午和晚上,也大多是这般朴素的饭菜,很少能见到荤腥的影子。偶尔有老师吃剩下的馒头,同学们便像一群饥饿的小鸟,迅速云集在窗口“补饭”。大家你推我搡,都希望能多抢到一个,那时候,能吃上一个馒头便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这份简单纯粹的快乐,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成为记忆中最温暖的碟片。在艰苦的生活里,煤矿同学马永鑫带来的肉酱和张海平的干馒头片,成了我们眼中的淀绝世美味。每当他们拿出这些食物,周围的同学立刻投来羡慕的目光,眼神中满是渴望与期待。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着,肉酱的香味醇厚浓郁,弥漫在空气中,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让人垂涎欲滴;干馒头片酥脆可口,咬上一口,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那声音在当时仿佛世间最美妙的音乐。在分享食物的过程中,我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苦,真切地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这种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彼此关爱的珍贵情感,如同瑟尔基河的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大伙的心田,让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甜蜜,也让这份友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厚。</p><p class="ql-block"> 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每年都会安排我们上山打草。周末,天边才泛起鱼肚白,晨雾还在山间悠悠缭绕,朦胧的日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下几缕微光。同学们手持镰刀、肩扛绳子向大山进发。割草是个技术活,左手轻轻抓住草尖,右手挥动镰刀,刀刃与地面巧妙地形成特定夹角,随后连割带搂,动作一气呵成,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从煤矿来的同学,之前从未接触过农活,面对茂密的草丛,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时,来自农村的同学纷纷伸出援手,主动与他们组队,手把手地教技巧、传经验,毫无保留。劳作的时光在汗水与欢笑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太阳已西斜。同学们将割好的草紧紧捆扎,背在背上,缓慢地朝山下走去。那一个个被草垛淹没的身影,在蜿蜒的山路上蹒跚前行,远远望去,好似一条在山间游走的长龙,虽艰难却无比执着。夕阳的余晖倾洒而下,映照在满是汗水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金色的轮廓,汗水折射出熠熠光芒。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心里,都被满满的喜悦填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梦想拼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在学习上却丝毫没有懈怠。学校的学生大多从各乡镇乡村小学选拔而来,每个人都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格外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每天天还未亮,万籁俱寂,整个世界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时,我们就已悄悄起床,蹑手蹑脚地来到教室。教室里是柴油机自发电灯,因为起得太早,还未到发电开灯的时间,只有自制的一盏盏煤油灯散发着昏黄而微弱的光,灯光摇曳不定,将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在墙壁上投下模糊的影子,宛如我们努力奋斗的无声剪影。大家都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书本,教室里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这声音就象是一首激昂的奋斗乐章,奏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在寂静的夜里诉说着我们的梦想。此时,草垛山隐匿在黑暗中,神秘而宁静,仿佛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瑟尔基河的流淌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在陪伴着我们,为我们加油鼓劲,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学校老孙头敲响的起床钟声清脆响亮,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我们才匆匆放下手中的书本,飞奔回宿舍洗漱。由于长时间在煤油灯下学习,每个人的脸上都熏上了一层黑垢,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像一个个小花猫,彼此看着对方的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但同学们却并不在意这些,简单洗漱之后,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学习中,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启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白天的课程满满当当,从早到晚一堂接着一堂。老师们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脸上洋溢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数学老师张纪用幽默生动的肢体语言讲解枯燥的数学公式,让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鲜活有趣;班主任英语老师潘守旺为训练同学们的英语口语,课间也不间断地和同学们互动交流;物理老师胡栋成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智者,通过一次次实验不断讲解物理现象和公式;化学老师刘云讲课抑扬顿挫,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绘声绘色,带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知识海洋。我们在下面全神贯注地听讲、做笔记,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仿佛在书写着自己的未来。遇到不懂的问题,下课后我们立刻围到老师身边,像一群好奇的小绵羊向他们请教。老师们总是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我们完全理解为止,他们的耐心和细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也温暖着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不懈努力下,第一学期考试结束,成绩公布那天,校园里热闹非凡。教师办公室前的公告栏被围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翘首以盼,急切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一张大红榜单清晰地罗列着考试成绩与名次,前十名同学能获得15元现金奖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15元可是两个月的伙食费,分量极重。当我的目光扫到自己的名字,确认荣幸跻身其中时,内心瞬间被激动与自豪填满,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学校特意为获奖同学拍照留念。为统一着装,男同学们都戴上了帽子,一个个精神抖擞。镜头前,王红霞同学许是太过紧张,小脸绷得紧紧的,表情严肃,平日里灵动的双眼此时也满是拘谨,模样十分可爱。如今,每次端详这张照片,往昔的奋斗场景便历历在目,心中满是珍惜。它不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更是我初中拼搏岁月的有力见证,承载着努力后的收获与荣耀,铭刻下那段纯真美好的青春记忆,每次看到它,都仿佛能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热血时光。</p><p class="ql-block"> 学校上晚自习一直到10点才结束。晚自习期间,教导主任冀文祥总会沿着教室巡查。他身材不高,表情严肃,眼神中透着威严,仿佛能洞察同学们每一个小动作。他走路时脚步很轻,但却能让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好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掌控着一切。如果发现有同学开小差、调皮捣蛋不学习,他会毫不留情地把学生拎出去体罚。在那个“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观念深入人心的特殊年代,同学们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他是为了大家好,所以即使被体罚,也毫无怨言,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在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却很充实。躺在床上,我们还会小声地讨论当天学习的内容,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讨论中,思维在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在交流中变得清晰明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带着对知识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梦里或许还有草垛山的巍峨、瑟尔基河的奔腾,以及我们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坚定身影,那是大家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春不散场</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毕业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多数同学考上了省属中专和师范,在那个年代,这意味着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是无数农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那是努力付出后收获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上高中,后来也陆续考取了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迈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离开初中校园已四十余年,学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舞台,但那段艰苦又充实的岁月,始终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同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那些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学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身形敏捷、绰号“山兔子”的常永旺;身材高大、司职篮球队中锋的朱杰;潇洒英俊、骨子里具有经商头脑的白利权;勤奋好学、聪明机灵的牛金定;学习成绩好、积极上进的黄毛丫头赵建荣……想起我们一起在教室里为一道难题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彼此支持,那些纯真的友谊,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情谊始终如初。那些辛勤付出的老师,他们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阔步前行,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的一生。那所充满回忆的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留存着我们青春的足迹,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