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0日(周四),专程前往香山公园,开启了一次红色之旅。3月24日曾去了一趟香山,因为行前功课没做好,正赶上是周一,公园内革命纪念地全都闭馆,旧址没参观成。但也不虚此行,借机对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分散的布局地点实地进行了考察,摸清了路径。这次香山红之旅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位于香山公园东南部,占地面积1.89公顷,由双清别墅、来青轩、双清别墅东侧平房、小白楼、思亲舍、多云亭、丽瞩楼及镇芳楼、镇南房等纪念地组成。2018年4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复原修缮,2019年9月,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开放时间9:00;停止入园时间16:00;闭园时间16:30。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p> <p class="ql-block">以双清别墅为主体的8处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在香山公园内,香山革命纪念馆则在香山公园外。</p> <p class="ql-block">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赴北京(时称北平),25日进驻香山。9月21日,毛泽东同志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北京香山是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的地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性胜利的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图为香山8处革命纪念地旧址简介。</p> <p class="ql-block">循着清晰的路标指示,我们首先前往双清别墅参观。</p> <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别墅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民国特色,院门东开,门楣上“双清别墅”四个阳刻的楷书为熊希龄手书。1949年为毛泽东及党中央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革委会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9年10月7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双清”这块地方,历史悠久。早在辽代天显年间(公元926年),这里就兴建了佛寺。金世宗、金章宗时开辟为皇家园林。在山崖石壁下,曾掘出两股清泉,当时称为“梦感泉”。清代,香山亦辟为皇家园林,乾降十年(1745年),大兴土木,建造松坞云庄、栖云楼。栖云楼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乾隆十分喜欢,御题为香山28景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焚毁而废弃。</p><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1917年),熊希龄先生通过翰林前辈、大总统徐世昌与前清皇室内务府协商,将已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即双清别墅)拨出,专供熊希龄使用,取名“香山慈幼”。熊希龄以曾经的大清翰林、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兼财政总长之尊,亲任院长。</p><p class="ql-block">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动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直至1949年使命终结,存在长达30年,先后培养学生60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p><p class="ql-block">熊希龄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时,在静宜园遗址修建了一座私人宅邸,因院内石壁下淌出的两眼泉水而得名双泉别墅。这两眼泉水即是始凿成于金代金章宗时期的“梦感泉”。乾隆兴建静宜园时题名为“双清”,双清泉水流入院中,汇为一个池塘,南岸是乾隆时建造的“松坞云庄”。池塘中栽种着莲花,近旁的石壁上攀爬着古藤,整座院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间,故而乾隆时曾将此院落命名为“松坞云庄”。</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军代表以劳动大学的名义找香山慈幼院商谈借香山校舍办公。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雷动与董事长雷洁琼商量后同意。</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带着时任北平市长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2月7日,李克农等与北平市警备司令员程子华到香山勘察,确定香山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驻地,为保密对外称“劳动大学”。之后香山慈幼院搬离,一次性为中共中央腾出了3000多间房,解决了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的办公问题。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顺利到达北平,进驻香山,毛泽东同志住进双清别墅。9月21日,由于工作的需要,毛主席告别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后,双清别墅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居住地,历时181天。这里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过渡时期的指挥部,是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p> <p class="ql-block">院内西侧石壁上刻有乾隆兴建静宜园时题写的“双清”,由乾隆帝命名并题写的双清泉,即在乾隆题字处。</p> <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和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1870年7月-1937年12月)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晚年署双清居士。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毛主席湖南老乡(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25岁(甲午年)中进士,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年参与维新,被革职。1911年,辛亥革命起,熊护拥共和并加入中华民国联合会。1912年4月,中华民国成立后,熊希龄担任北洋政府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1913年9月,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担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被迫辞职。离开政坛后熊先生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除了创办香山慈幼院,还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组织救助伤员和收容难民,赴香港募捐病逝(此后熊希龄夫人毛彦文承接香山慈幼院事宜),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p><p class="ql-block">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迎回北京,安葬于香山脚下北辛村附近的熊氏墓园。在归葬仪式上,雷洁琼代表中央作了讲话,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历史功绩:“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4月10日,拍摄于双清别墅。</p><p class="ql-block">熊希龄在此居住时,曾有"双清小八景”之说。一层院落面积最大,院中的大水池即是小八景之一的放生池、长25米,宽20米,池内金鱼畅游,莲花盛开,观之赏心悦目。池边林木繁盛,池的北岸有一座六角红亭,相传金章宗在六角红亭睡梦中感到有泉水涌出,故该亭得名为梦感亭。</p> <p class="ql-block">4月10日,拍摄于双清别墅。</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住了17年的地方。香山慈幼院利用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建成的香山慈幼院,到1949年已经发展成一个包括萌养院(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等的“慈善教育集团”。为迎接中共中央入驻,受熊希龄遗孀毛彦文委托,董事会研究决定,香山慈幼院整体迁至西安门大街26号,1954年迁入阜城路白堆子占地100亩的新校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民政局管理的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私立学校。1966年12月,北京市教育局发出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将其更名为立新学校,2015年,再次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海淀)。</p><p class="ql-block">整体迁出的双清别墅及周围建筑群落,留下的3000多间各类房屋,为中央机关提供了充足的办公和居住空间。1949年的双清别墅,以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岁月为背景,生动再现了中共中央在香山决胜千里、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筹建新中国史诗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六角红亭旁阅读南京解放报导时的照片。4月24日上午,毛泽东起床后来到院子里的的凉亭,警卫人员把《人民日报》报导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递给他看,他看的非常专心,摄影师徐肖冰赶忙拍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占地约7000平方米,院内有一池清水,占据院落的六分之一。在池的北侧,有一排坐北朝南的三间白色平房,即是双清别墅的主体建筑。房前一座六角红亭,内置有旧式的藤椅和瓷鼓。六角红亭,朴旧自然,是当年毛泽东茶余饭后与友闲谈、读书阅报之所。亭子西侧,巨大的葡萄架下设有一张石桌和几个小凳。</p><p class="ql-block">从三间平房向西拾阶而上,半山腰北部的一排五间的平房曾是毛泽东家属的生活区,现为陈列室。</p><p class="ql-block">这些房屋中,三间平房是毛泽东工作生活的场所,目前称为毛主席故居;三间平房中间是会议厅;会议厅东侧是办公室,办公室的里边有一个小间,作为小餐厅,会议厅的西侧是卧室。院子的南侧,顺着一小径向上,可以看到一座防空洞的洞门。</p> <p class="ql-block">洞口外的水泥护墙上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工兵第二团三营”和“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五日竣工”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真正使双清别墅闻名天下的不仅是她的秀丽风光和历史传承,而是因为这里曾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曾发生过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大事。</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故居中,保留有毛泽东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原状陈列。会议室兼会客厅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形势图》,图中标注有箭头、圈点,保留着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部署,以及中共中央指挥作战的战略轨迹。在影壁墙后的地图上,清晰显示了当时解放军的分布情况。</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内场景,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式电话、笔墨等工作用品。办公室内侧设有小餐厅。</p> <p class="ql-block">卧室内一张宽大的木板床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床边的衣架上挂着打补丁的中山装和衬裤,磨损的皮拖鞋摆放在床下。</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展览,香山公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红色文化系列专题线上服务,内容包括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介绍、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虚拟展、香山红色故事等,游客可通过扫下方二维码查看了解。</p> <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西部高台之上为别墅的二层院落。院落北侧有五间北房,当年为熊希龄的书房兼休息室。再往西为三层院落,主要建筑为欢喜楼,为熊希龄的寝室。此楼高大典雅,陈设精致。熊希龄在此居住时,曾有多位名人到此探访。1928年7月10日蒋介石到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灵柩时,曾“游西山,观双清别墅”。1929年冯玉祥将军来到双清别墅看望慈幼院的孩子,并与熊希龄长谈。同年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访华期间,也到此拜访熊希龄。末代皇帝溥仪有一年来香山游玩,熊希龄特设宴款待。著名女作家冰心曾应熊希龄之邀,小住双清别墅。熊希龄晚年号“双清居士”,足见其对这里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入住双清别墅后,二层院落的五间平房为家属的生活区,现在内部设有《毛泽东同志在香山》陈列展。</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p><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京(时称北平,下同)进发,3月25日进驻北京香山,毛泽东同志入住双清别墅。香山成为毛泽东同志到北京后最初的办公和居住地。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以一位伟大革命领袖高远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和他的战友们指挥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毛泽东同志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商国是,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正式入住香山。当晚,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广播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和毛泽东等已胜利到达北平的消息。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近半年时间。9月21日,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示意图(1949年3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香山別墅</p> <p class="ql-block">左为毛泽东在双清别墅散步,右为毛泽东与朱德在香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香山期间,毛泽东审时度势,洞察国际国内形势,为早日结束战争,实现真正和平,提出“八项条件”,并指导国共和平谈判。</p> <p class="ql-block">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千里防线。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p> <p class="ql-block">在香山期间,毛泽东广泛接见各人民团体代表,广邀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商建国大计,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为新中国的建立描绘宏伟蓝图。</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p> <p class="ql-block">在香山期间,毛泽东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展现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书写着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江青、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在香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双清别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女儿李敏在双清别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女儿李讷游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香山给李敏、李讷、毛远新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別墅与警卫战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在香山双清别墅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香山留下了光辉的印记。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双清别墅院内的《进京“赶考”—纪念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驻香山图片展》也是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图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49年3月5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当晚住唐县淑闾村。</p><p class="ql-block">24日中午,到达冀中区党委所在地保定,下午抵达涿县。</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进京途中,一路开展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活,指导各地恢复发展生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25日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乘火车抵达清华园车站,随后换乘汽车至颐和园。</p><p class="ql-block">25日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p><p class="ql-block">25日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共商国是。25日晚,正式进驻香山。</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中央机关经灵寿、行唐、曲阳,当晚夜宿唐县城东淑闾村。图为毛泽东在淑闾所住的老屋。</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晚,淑闾村村民为中央机关准备晚饭,中央警卫团赠送每人一张一元晋察冀边区票。</p><p class="ql-block">—口述史采集,唐县淑闾村葛桂多说:“在淑闾村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几乎没有睡觉。前半夜同村干部座谈;后半夜伏在用门板支起的床上,点着一盏油灯,工作到天亮。”</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4日,中央机关到达冀中区党委所在地保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冀中区党委书记林铁的工作汇报,指示要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市场,为将来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打好基础。图为冀中区党委办公驻地。</p><p class="ql-block">听完了汇报,毛主席说:“工作千头万绪,还是要抓纲,抓党的领导,抓党对城市各项政策的宣传与实行,使各界人士认清形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同我们合作,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市场,解决多年来战争带来的创伤,为将来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阎长林《我的警卫笔记</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4日,闻当地(保定)将举行中共中央进入北平的庆祝大会,认为不要,嘱周恩来电告华北局,望速停止北平及各地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年谱)</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4日傍晚,中央机关的车队到达河北涿县。图为涿县古城。</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居住在涿县城内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军部院内。下图为毛泽东在涿县居住旧址。</p><p class="ql-block">车队到涿县县城时,发现城门紧闭,车队被两名持枪的哨兵挡住。阎长林跳下车,说:这是首长的汽车,有紧急任务,请你们不要挡车!哨兵声称没有领导命令,任何汽车都不能进城,一名哨兵表示进去请示领导,让车队在城门口等待。阎长林不好再说什么,回到车上向毛泽东汇报。毛主席说:“不要紧,可以等一等,”……到了住地,周副主席对部队的领导同志说:“这次挡汽车,你们不要批评哨兵,应当表扬他们,因为他们在坚决执行命令,”</p><p class="ql-block"> --阎长林《进京赶考路上》</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4日夜,毛泽东夜宿涿县,同涞涿县县委书记王成俊谈话时指出:百姓关心的,正是我们要办的。工作多,要抓主要的,这就是领导和平建设繁荣经济,没有市场不行,要尽快把市场迁回城里来。</p><p class="ql-block">-中共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涿州人民革命史》</p> <p class="ql-block">1905年10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兴建,1909年10月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清华园车站是其中一个重要站点。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乘专列从涿县出发,于清晨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图为清华园车站旧址。</p><p class="ql-block">从涿州到清华园,共十二个站,约六十余公里,两小时即可到……第一列车开西直门车站下车,然后用卡车将他们直送香山。第二列车直开清华园车站(极少数欢迎人员即在该站迎接)。然后换乘汽车开西郊飞机场匈兵,并与工、农、青、妇及民主人士、学生等见面,第三列车则开前门外东车站,然后乘汽车巡城一周……虽然清华同车站甚小,但适合于警戒。</p><p class="ql-block">-叶剑英、李克农《中央到平沿途交通警戒布置》(1949年3月22日)</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达北平西郊机场,受到各界代表1000多人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在西郊机场阅兵。当天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进驻北平和西苑阅兵的消息。3月27日,《人民日报》刋载了中共中央在西苑机场阅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和前来欢迎的民主人士合影,左起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扺达北平清华园车站,改乘汽车至颐和园小憩后,赴西苑机场阅兵。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赶赴北平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诚心相待,共商国是。图为颐和园益寿堂。</p><p class="ql-block"> 赴宴者关于益寿堂晚宴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车来迓,赴顾和园饭局,共两席,主人外余(柳亚子)与叔老(陈叔通)、鼎堂(郭沫若)、初老(马寅初)、奚若(张奚若)、德珩(许德珩)、东荪(张东荪)、寰老(俞寰澄)、季龙(张志</p><p class="ql-block">让)、任老(黄炎培)、丕老(盛丕华)、乃器(章乃器)、衡老(沈钧儒)、伯钧(章伯钧)、泽老(彭泽</p><p class="ql-block">民)、夷老(马叙伦)、平老(谭平山)、贤初((蔡廷锴)、任潮(李济深)、恩来(周恩来)、罗迈(李维汉),共二十人。饭罢,冯夫人(李德全)来,坐谈至一时半,始乘车归,抵寓已二时许矣。</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著《自传·年谱·日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柳林溪说:“过去的公园是地主资产阶级悠闲人士逛的,劳动人民一是没有钱,二是没有时间逛公园。今后还要建造谁新公园。”</p><p class="ql-block"> —《柳林溪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从此香山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所在地。图为毛泽东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p> <p class="ql-block">香山时期,以毛泽东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决不当李自成”“考个好成绩”的清醒和坚定,书写了令历史和人民满意的“赶考”香山答卷。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办公居住地—来青轩。</p><p class="ql-block">对管理国家,从负责同志到勤务员都要重新学习,在实际中学习,工作人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解放军要注意军容风纪。各部分要注意防空,要保护好.公共财物。</p><p class="ql-block"> —朱德</p><p class="ql-block">在军队里,不但可以推荐干部,而且可以推荐党员,党员在军队里是公开的,我想工厂里党员也应该是公开的。给群众看清楚,谁好谁坏,不要怕被群众看见,如果真的不好,那就由群众来检查。</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p><p class="ql-block">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长期在农村中建立起来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现在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精兵简政,节衣缩食……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旧衣裳还是要穿,不要向剝削阶级造成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看齐,要向我们历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看齐。</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p><p class="ql-block">一切以为革命快要胜利了,可以安闲起来,或者以为已经艰苦奋斗了几十年,已经为人民尽了力、出了汗,流了血,现在可以享受一下了,这些想法应当认为都是不健康的……要认识在全国获得胜利之后,还必须以同过去一样的努力,保持那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作风,要准备节省每一个铜板去为新社会经济的建设而积累一分力量。</p><p class="ql-block"> —任弼时</p> <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1949年新年献词,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指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战役后全国各大城市相继解放。1949年9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各前线军民致祝捷电。</p> <p class="ql-block">为了向全国人民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捧东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息。图为毛泽东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手稿。</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p><p class="ql-block">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导下,获得解放的地区迅速对旧的基层政权进行彻底改造,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召开各界代表会议,选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图为1949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迅速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会议给各中央局、分局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图为会议现场。</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7日,会议一致通过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等决议案。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使用公元纪年、《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全场起立鼓掌。</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的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图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欢呼新中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社论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理想业已成为伟大的现实,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已经产生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空前强有力的政府……它就必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唯一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唯一能够真正统一全中国、唯一能够担负新中国艰巨的建设任务的、最廉洁、最有效率和最强有力的政府。</p> <p class="ql-block">在院内参观完《进京“赶考”—纪念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驻香山图片展》,步出双清别墅西北门,缓坡向上过香山寺天王殿,仅2分钟就到了来青轩。</p> <p class="ql-block">来青轩始建于明代,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熊希龄在遗址上改建公寓,成为香山“甘露旅馆”。1926年3月香山慈幼院部分学生迁居此处,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后,来青轩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办公居住地。这里离双清别墅很近,领导人平时碰头开会也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来青轩位于香山寺北侧,距双清别墅只有百余米,坐北朝南,建在依崖叠石之上。原建筑为斋室五楹,因自轩中远眺,千顷稻田尽收眼底,青翠万状,草木芬芳扑面而来,故名来青。匾额为原明代有“一代书宗”之称的姜立纲书写。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朱翊钧游览香山时,见此匾额字迹过小,便御题了“来青轩”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皇帝在轩内又御题“普照乾坤”匾及楹联一幅。乾隆皇帝曾多次游幸此地,称这里“远眺绝旷,尽挹山川之秀,故为西山最著名处,重题“来青轩”匾额,钦定其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并御制《来青轩》诗。</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到青轩办公居住。</p><p class="ql-block">来青轩建议参观路线设计的非常科学便捷,按照院内导引我们依次参观了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周恩来的办公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办公居住地在来青轩东部平房。办公居住地由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厅、卫生间等组成,共计6间。</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入住香山后,刘少奇同志主抓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在香山召开财政经济工作会议。4月至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天津进行调研,指导经济建设工作。6月至8月,率团秘密访问苏联。9月,迁居中南海西楼。</p> <p class="ql-block">秘书办公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朱德同志办公居住地在来青轩北房,由办公室、会客室、卧室、工作人员住房、餐厅、卫生间等组成,共计6间。</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入住香山后,朱德同志同毛泽东同志共同指挥了渡江战役,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6月15日起,朱德同志在香山、中南海两地办公,9月入住中南海含和堂。</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办公居住地在来青轩西房,由办公室、会客室、卧室、工作人员住房、餐厅、卫生间等组成,共计6间。</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入住香山后,任弼时同志在此指导筹备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4月18日,任弼时同志因身体原因,经中央书记处决定,离开香山,前往玉泉山疗养。</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同志办公居住地在来青轩西部平房,由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工作人员住房、餐厅、卫生间等组成,共计8间</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5日入住香山后,周恩来同志指导筹备国共和谈,在香山会见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为便于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等相关工作,5月周恩来同志入住中南海。之后,因工作需要,往返于香山和中南海办公。10月初,正式入住中南海西花厅。</p> <p class="ql-block"> 双清别墅东侧平房旧址为清代静宜园上鹿园。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央警卫处和司机班办公居住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香山革命纪念地的第3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图为警卫办公居住用房,墙上挂着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与警卫战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央警卫处院内最大的看点是威利斯吉普车。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同志乘坐威利斯吉普车在西苑机场阅兵,阅兵结束后乘车进驻香山双清别墅。此车为2019年征集的同款车型。</p> <p class="ql-block">沿着明晰的地标指引,向香山饭店、小白楼、丽瞩搂等革命旧址前进。</p> <p class="ql-block">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 、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办公地</p><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原为清代康熙皇帝香山行宫,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扩建,命名“虚朗斋”,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修建女校。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办公居住地。1979年,经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拆除原建筑及遗址,新建香山饭店,于1982年10月竣工开业。</p> <p class="ql-block">小白楼原为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绿云舫,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修建图书馆,俗称“小白楼”。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图书馆,归中共中央宣传部管辖,1951年改称“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小白楼外观,下图为小白楼内部组图。</p> <p class="ql-block">从小白楼侧后方拾阶而上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居住地—思亲舍。熊希龄将每年7月7日定为慈幼院毕业生的“回家节”,思亲舍为香山慈幼院返校校友住房。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香山后,此处为中宣部办公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思亲舍修繕复原陈列的共有9个房间,面积195平方。当时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陈伯达、徐特立、廖承志、胡乔木,秘书长丁华等都曾在这里居住办公。</p> <p class="ql-block">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办公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副部长徐特立和廖承志的办公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副部长胡乔木办公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除中宣部的领导外,当时中宣部的七个小组中的编审组、党内教育组、普通教育组、翻译组、出版组和文艺组等也都在思亲舍居住办公。</p> <p class="ql-block">多云亭位于思亲舍之上不远处,该亭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景观之一,曾是一座两层重檐八角红色亭阁。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1935年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改建为单层亭,与思亲舍为一组建筑,寓意“白云亲舍”。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多云亭面积为68平方米,是香山面积最大的亭子,但作为办公用地并不算大。亭内装有透明门窗,几排方形桌椅整齐排列,桌上摆放着办公用品及白色大瓷杯。这些家具多按当年的样式复原、购置,主要为红色调,与多云亭整体色调一致。</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共有三点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因为当年慈幼院留下了3000多间屋子可以使用。但要容纳如此多的机构与人员还远远不够,因此就连这么一个68平方米的普通亭子都被用于中宣部办公,可见当时办公条件非常艰苦。。</p> <p class="ql-block">多云亭东坡下,香山饭店路北,正对面是丽瞩楼的南门,院内正在举办《红色电波中的领袖风范—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 丽瞩楼—香山专用电话局</p><p class="ql-block">丽瞩楼原为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修建理化馆(化学实验室)。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专用电话局。电话局共有9间房,包括机房、办公用房和工作人员居住用房。</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丽瞩楼东门。</p> <p class="ql-block">丽瞩楼原为一座双层五间楼宇,这里背西面东,依山而建,是极目远眺的好地点。院内还有一处建筑,名为清寄轩,是乾隆皇帝之圣母皇太后游览香山时的寝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诗曰:“触目感相关,云轩廿载间。惟深增痛志,那复侍愉颜,飒飒阶松籁,依依坡鹿斑。向年祝厘景,挥泪对苍山。”现在的建筑是在被毁的废墟上重建的慈幼院理化馆。</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当中共中央准备迁往北平时,为保证党中央通信需要,北平市军管会电信接管部在大力组织恢复通讯的同时,把做好迎接中央首脑机关进驻北平的通讯组织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列入日程。经过实地踏勘,最终选定了这处曾经作为慈幼院理化馆的院落修建香山专用电话局。3月23日,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第一个专用电话局正式投入运行。</p><p class="ql-block">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抵达北平。毛泽东主席、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进驻香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随后视察了香山专用电话局,并对使用自动电话提出了意见,认为自动拨号电话不适于中央首长直接使用,应改为人工电话。</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15日,新建的中南海专用电话局开通,香山专用电话局成为支局。直到1954年后,随着中央机关全部撤离香山,香山专用电话局改为民用电话局,光荣的完成了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图为电话局工作人员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1949 年3月25 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在这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导国共和谈,指挥解放全中国,擘画新中国政权建设、经济恢复,捍卫了国家独立自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双清别墅夙夜在公、笔耕不辍,通过一封封电报,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些电报字里行间,既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矢志,又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又有细致入微的敏锐洞察。展览集中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在香山时期发布的电报手稿,生动解读了全国解放前夕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战役、重要人物与香山的渊源,再现了中共中央在香山“为新中国奠基”的伟大历程,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的伟人风范。</p> <p class="ql-block">电报格式解读,在解放战争时期,用地支代月代时和韵目代日是替代电报日期的普遍方法(即用地支代替月份和小时,用韵目代替日期)。一方面提高了电报的时效性,让内容更为精练,减少发电报成本: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电报日期和电文内时间、序号之间的相互混淆。</p> <p class="ql-block">一、发报纸:一般由发(往)、等级、批发、NO.(序号)、附注、内容、电文、发出时间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二、电报等级:A电报:为平报,限三天以内到达对方;AA电报:为急报,限两天以内到达对方:AAA电报为加急报,限一天以内到达对方:AAAA电报:为特急报,要求6小时内到达对方。为确保电报内容之准确,需特别校对的重要电报,在各等级之后加“B”,如AAAB,意为6小时内到达,并需特别校对;需抄送各部门之电,在各等级之后加“C”。</p><p class="ql-block">三、“发后即退回”:一般为紧急电报,要求先行发出,然后再分发传阅的电报。</p><p class="ql-block">四、NO.(序号):一般用来标注发电日期或电台号。</p><p class="ql-block">五、附注:一般为电报需要抄送的中央领导的姓氏或者代号。阅顺序从右至左,不得越圈。</p><p class="ql-block">六、内容:一般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工作人员根据电报内容拟写电报主题,也有中央领导亲自拟定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七、电文:主要包括抬头、电报内容、落款。</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按照“高瞻远瞩 革命到底的政治远见”“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军事韬略”“革故鼎新 独立自主的世界眼光”“立党为公 从严治党的领袖品格”“执政为民 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殷殷关切 情深意长的伟人风范”6个部分、17个专题依次展开。</p><p class="ql-block">展览以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的202封珍贵电报手稿为主要载体,选取反映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决策的电报手稿,加之珍贵文物62件(套)、历史照片50余张等,为观众讲述国共和谈、捍卫国家主权、工作作风优良、领袖崇高风范等专题故事,展现“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关键抉择与“建设新中国”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展览最后以《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总体情况》表的形式作了统计规纳。并在备注中指出:1.本表依据《毛泽东年谱·下卷》《毛泽东文集》等权威书籍进行整理统计所得,共202封。</p><p class="ql-block">2.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香山期间所发电报文稿内容,大体分为五大类。其中,解放全中国占57.47%;统一战线占10.35%;人民民主专政占12.26%;对外关系占9.58%;党的建设占10.35%。从分布数量情况看,涉及指挥解放全中国的内容最多。</p><p class="ql-block">3、本表所指的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是根据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管辖若干省市、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因东北地区已全境解放,故只列五大行政区情况;渡江战役涉及面广,故单独核算。</p><p class="ql-block">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香山红色电波犹如胜利的冲锋号角,引领着人民解放军一路披荆斩棘,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香山红色电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凝心聚力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艰辛探索,彰显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p> <p class="ql-block">出丽瞩楼西门左拐,进致远斋南门,穿过致远斋出北门,右行约二三十米,路北即是本次香山公园红之旅的最后一站,香山革命纪念地第八处旧址—镇芳楼 镇南房。</p> <p class="ql-block">镇芳楼原为香山慈幼院董事会、院务会办公地。镇南房原为香山慈幼院男校教室。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办公居住地。依山就势,大门洞开的镇芳楼、镇南房要下行数十级台阶才能得以参观。</p> <p class="ql-block">镇芳楼外景和内景—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镇南房外景及内部走廊</p> <p class="ql-block">镇南房内景—机要处办公用房和机要处工作人员居住用房</p> <p class="ql-block">机要密码是党和国家的“命门”“命脉”,机要密码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一项特殊重要事业。九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机要密码工作从无到有,从草创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逐步发展壮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保障了党中央指示政令的安全畅通,充分发挥了生命线、保障线、指挥线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镇南房南侧走廊内布置有机要密码工作图片展,看后受益匪浅。下图将中央机要处驻地平面图在香山公园平面图中加以放大展示,对人们了解机要处整体布局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跟随党中央进驻香山的特殊队伍--中央机要处。</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央机关要处跟随党中央从河北西柏坡进驻香山。</p><p class="ql-block">香山时期,经历了革命战争血与火严酷考验的党的机要事业迅速发展壮大,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崭新局面。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机要干部大量增加,中央机要处人员达1000多人。密码电报量急剧增加,最忙时值班员一天收发电报达一两万字,工作近20个小时。在这里,机要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渡江战役、组建中央政府,建立新中国外交、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党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密码通信保障,而且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央机要处干部从香山来到天安门广场,与30万军民一道,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机要工作会议在香山召开,朱德、杨尚昆、李克农等领导同志到会讲话。3月12日,刚从莫斯科访问归来的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会议代表。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机要工作要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开启了机要密码工作的一个崭新阶段。</p><p class="ql-block">1952年4月,中央机要局正式成立。同年8月,中央机要局搬离香山。</p> <p class="ql-block">香山时期的中央机要处,处长李质忠、总支书记廖苏华、副处长李子唐彬照片。中央机要处驻地对外称“劳动大学”,在上图当时的进门证章。</p><p class="ql-block">展览还集中了中央机要处原址旧照、业务科机械股原址·姊妹楼、机要处同志们在香山的老照片和90年代机要处大食堂、蒙养园(原男生宿舍)等的珍贵照片加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香山期间从中央机要处发出的部分电报(1-6为毛泽东、周恩来亲笔起草的密码电报)。</p><p class="ql-block">在香山期间,机要工作保障党中央指挥渡江战役、剿匪、抗美援朝、建立新中国外交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任务。</p><p class="ql-block">下右图为1950年10月,志愿军司令部机要处长卫继烈、科长唐本在香山接受中机向志司机要处赠旗;左图为1953年7月27日,杨复沛等机要人员参加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仪式。</p> <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机要工作会议在香山召开。3月,朱德、杨尚昆、李克农与出常第二次全国机要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会影(上图)。</p><p class="ql-block">1952年夏,开启机要工作机械化拓荒之旅的机械科的同志在离开香山时合影留念(中图)。</p><p class="ql-block">1952年4月,成立中央机要局,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题词祝贺(下图)。</p> <p class="ql-block"> 砥砺奋进新时代 再展宏图谱新篇</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机要密码工作已经走过90多年光辉历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机要密码干部忠诚奉献的闪光足迹。展望未来,新时代赋予机要密码工作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机要密码工作者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机要密码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香山,是机要密码工作跟随党中央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节点,是新中国机要密码工作的出发点,是机要密码工作者永远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从①双清别墅(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到②来青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居住地)、③双清别墅东侧平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④小白楼(中共中央图书馆)、⑤思亲舍(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⑥多云亭(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⑦丽瞩楼(香山专用电话局)到⑧镇芳楼、镇南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等八处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走马观花共用了约3个多小时。又经12天闲暇时间的加工整理,草就美篇《香山公园红之旅》,因内容太多篇幅很长能力有限,内中疏误肯定会有,诚请朋友们斧正,以便修改。</p><p class="ql-block">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到香山走一走看一看,必定大有裨益。无法前往的亦可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进行“红色香山线上游,聆听讲解观展览”,其中包括香山革命纪念地17项内容,值得收看收听。</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作者:黄和建,上世纪70年代曾任政治教员,专授中共党史课;80-90年代先后担任铁道部党校图书馆副馆长、馆长;本世纪初担任铁路干部教育研究室主任,负责全路干部教育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