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戏,宛如一颗镶嵌在荆楚大地民间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它的起源有着深厚的历史脉络。它萌生于明清时期。那时,随着江汉平原地区经济的逐步繁荣,百姓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皮影戏便在这样的土壤中悄然生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起源之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江汉平原与长江、洪湖水域的交汇地带,水路交通极其便利,商贸往来频繁,各地的文化艺术在这里交融汇聚,为皮影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民间艺人们结合本地的渔鼓调、薅草歌等本土音乐元素,以及江汉平原流行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创作出了独具洪湖特色的皮影戏。</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洪湖皮影戏,多在乡村晒场、庙宇等地表演,简单的布帘一挂,灯火一亮,艺人们就在幕后通过灵巧的双手操纵着皮影人物,演绎着世间百态,成为洪湖百姓农闲时节重要的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据《傅氏宗谱》载:“万历五年,户部尚书傅颐病,上特发帑五十两,命道官建醮三日夜,唱皮影戏献供,先祖上疏谢,病寻愈。”可见,明朝中期皮影戏就已盛行。</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曹市皮家横堤的渔鼓艺人(首创者)皮世金、皮世银(民间流行称二人为皮思金、皮思银是口误)两兄弟,把渔鼓引进皮影戏,发展成为“渔鼓皮影”。</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乡镇成立俱乐部,都有皮影队,很受群众欢迎。后来还组建了省、县级演出队,上演的剧目有《活捉张辉瓒》、《段德昌战张联华》、《水上挺进队》等反映红军胜利的新作。</p><p class="ql-block"> 洪湖县建县后,于1956年成立了“洪湖县皮影队”,他们改节目,改人物、改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当时演出了《夺印》、《三碗黄豆》、《荆江分洪》、《社会主义好》等新节目。当然也演出传统的节目,如《王佐断臂》、《包公铡庞玉》、《白蛇传》等。而且还吸收了一批女演员。</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县皮影队解散。直到1979年后,皮影戏才复兴。乡镇茶馆均请艺人演唱。当时,新堤镇就有三家。演出剧本多为《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西游记》等。</p> <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传承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洪湖皮影戏的传承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却始终坚韧不拔地延续着。传承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艺人手中传递。</p><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今洪湖市曹市镇皮家横堤,皮世金、皮世银兄弟开创了皮影戏之先河。皮氏兄弟不仅是洪湖皮影的创始人,也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开山鼻祖。</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又名影戏或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皮刻制戏曲“影人”,加上布景、道具的总称。表演时,用白布做屏幕,燃灯作为光照效果,表演者手持操纵杆,隐身于灯前幕后作表演,将物像映于屏幕上,而且边说边唱,配以音乐,而观众则坐在幕前观看。</p><p class="ql-block"> 影子制作:</p><p class="ql-block"> 皮氏兄弟所创的“皮格”皮影,其影子的制作,开始因经济困窘,只能用布鞋壳仿制外地皮影。不过制作细腻,影子正反如一,呈现剪纸风格。这为洪湖皮影戏后来的雕镂艺术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后来,改用牛皮雕刻各种图案,并且将生角、小生、丑角、旦角等形像逐渐完善。</p><p class="ql-block"> 他们选用优质牛皮,经浸泡、刮削、打磨处理,让牛皮变得薄而透亮,这样制作的影子栩栩如生。人物造型依据角色身份、性格精心设计:武将高大威猛,盔缨、甲胄细节丰富,线条刚劲有力,突显其英武之气;旦角则身姿婀娜,面部刻画细腻,眉眼含情。服饰花纹精细复杂,尽显温婉秀美。</p><p class="ql-block"> 表演操控:</p><p class="ql-block"> 兄弟俩堪称幕后的神奇魔法师。他们双手默契配合,手指灵动如飞,通过竹棍操纵皮影行走、举手、投足、点头、哈腰,各种动作运用自如,仿若真人在幕布上行动。</p><p class="ql-block"> 道白唱腔:</p><p class="ql-block"> 道白、唱腔是皮影戏的灵魂所在。它深深扎根于江汉平原的民间音乐土壤,以本地广为流传的渔鼓调为主要唱腔。其旋律悠扬婉转,韵味十足,且带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悲腔悠长,如泣如诉;平腔、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有的高亢豪放,有的活泼欢快。</p><p class="ql-block"> 演唱时,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传情达意,十分动听。而且唱腔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咬字发音极具本土方言韵味。尤其是“女悲腔”,酷似洪湖乡村妇女的哭声,也像花鼓戏的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道白往往风趣幽默,纯粹的湖乡方言,让观众尤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演唱时唯一的伴奏乐器,就是渔鼓筒和简板。</p><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戏一脉相传,渊源颇深。</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即皮影戏的开山鼻祖是今洪湖市曹市镇皮家横堤人士皮世金、皮世银兄弟。出生于清道光年间。皮世金1820年出生,皮世银1822年出生。兄弟俩从小就家境贫寒,没有上过一天学。1835年,他俩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好的记性,把生活中的苦难,贫穷生活编成渔鼓词,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唱出来。同时,把竹筒一端蒙上黑鱼皮,做成渔鼓。演唱时,左手抱渔鼓筒,右手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击鼓,边拍边唱。后来又用南竹做成竹板,将两块竹板一头钻眼,用麻绳穿上,敲打节奏。这两样东西,就是他们发明的渔鼓和云板(俗称简板),成为最初的乐器。那些年,洪湖地域连年水灾。兄弟俩被迫无奈,随着大人们离开了皮家横堤,四处逃荒。不过他俩多了一门乞讨的手艺。他们一边拍打渔鼓,一边唱:</p><p class="ql-block"> 沙湖沔阳州,</p><p class="ql-block"> 十年九不收。</p><p class="ql-block"> 穷人要想来活命,</p><p class="ql-block"> 拖儿带女他乡走。</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俩把渔鼓引进皮影戏,发展成为“渔鼓皮影”。在他俩的努力下,丰富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广招门徒,传授技艺。因而推动了皮影戏在江汉平原的传播与发展,对后世艺人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张原华,仙桃张沟人,1860年出生。在皮氏两位师傅的悉心栽培下,迅速成长。他们师徒将皮影戏进入茶馆坐唱。接着,师徒三人将皮影戏堂而皇之地走进集镇,还从其它剧种引进大戏唱本,丰富了演唱内容。影子的制作也更精细,唱腔更优美,把楚文化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至,深受观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肖四发。洪湖万全破岭村人,1904年出生。</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鄂中大水,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含今洪湖市)、潜江皆为重灾区。渔鼓皮影艺人避荒纷纷进入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地。他们在大茶社坐唱。</p><p class="ql-block"> 肖四发十几岁便拜在张原华师傅门下学唱皮影戏。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十多岁的张师傅带着十几岁的徒弟肖四发走南闯北,在大城市里讨生活。他们在茶馆坐唱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好奇和关注。由于他们的皮影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且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和赞许。在实践中,他们把皮影戏的唱腔尝试融入汉剧、楚剧唱腔,这样使皮影戏的曲调更加婉转悠扬。</p><p class="ql-block"> 第四代:郭家山。仙桃杨林尾人,出生于1945年。在肖四发师傅的精心培养下,郭家山演唱时,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尤其是唱“女悲腔”,酷似洪湖妇女哭声。他还把花鼓戏中的悲腔融入皮影戏的悲腔中。每唱到动情处,催人泪下,观者无不动容。特别是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一唱众和的帮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在长达十多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哀婉,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十分悦耳动听。为此,观众久听不厌,“痴迷”到无以复加!</p><p class="ql-block"> 1980年,洪湖市峰口镇塘脑村的郑军因家庭困难,在他13岁时,便放弃了学业,拜仙桃杨林尾郭家山师傅为师,学习皮影戏。</p><p class="ql-block"> 时年66岁的肖四发老师傅和已35岁的郭家山师傅非常器重郑军。13岁的郑军头脑灵活,记忆力超群,接受能力强,且嗓音宏亮。特别是他对民间传统艺术执着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郑军在初学皮影戏时,他把师傅送给的几个皮影子带回家中,每天晚上都在自家唱给乡亲们听,深受乡亲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湖皮影戏第五代传人:郑军。洪湖峰口人,出生于1965年。13岁拜郭家山师傅为师。</p><p class="ql-block"> 皮影戏最重要的是掌影子和唱腔。郑军在学徒期间,十分勤奋,刻苦钻研。几年后,他完全掌握了皮影的各种操作和不同角色的演唱。不管是文场面或武场面,郑军都能将角色分得清清楚楚,唱腔高亢,吐词清楚,一旦投入戏中,便“人影合一,操作一流”,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尤其是他的临场水词(水词,就是即兴作词,临场发挥)的技艺,远远超过其他艺人。</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他和师傅四处演出,唱遍各地,红遍一时。</p><p class="ql-block"> 1987年,他又到仙桃市皮影队拜武义志为参师,在演出中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 1996年,他带领汪昆平、陈二姑、周保成组建了第一个皮影戏表演队。这时,他的演技日臻成熟。表演队到洪湖各地演出。他在演唱时,与众不同,从不看剧本。因为所有的台词和唱词都铭记于心。这样,他才能在演唱时,做到“人影合一,操作一流”。他在表演时,总是全身心投入。有时沉浸在戏中,身子不由自主地扭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他又回到仙桃,和几位师傅组队在仙桃各地演出。</p><p class="ql-block"> 2009年,他代表仙桃市杨林尾镇汇演皮影戏《十三款》,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荣获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 2013年,在仙桃通海口镇演出时收郑国萍为徒。他在授徒时,先为郑国萍写台词,后教唱腔,再教影子操作。这样能使徒弟先熟悉脉口台词,逐步到唱水词。师徒多次配合,演出效果极佳。后来,他又收洪湖新堤新闸村的段雨琴为徒和文家新嘴的文习姣为徒。组建起洪湖皮影戏演出队。这样,洪湖皮影戏终于有了女演员参加演出了。他一边带徒弟,一边巡回演出。</p> <p class="ql-block"> 文习姣、段雨琴、郑国萍便是洪湖皮影戏的第六代传人。</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他开始从事剧本的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2017年他创编了《状员孝母》、《双槐树》、《清官断子》等剧本。</p><p class="ql-block"> 2021年他代表洪湖曲艺家协会参加江陵汇演。他创编了《赞荆州·洪湖》二人唱,得到了领导好评。</p><p class="ql-block"> 2022年,他受市文旅局之邀,市群艺馆之托,在城区龙街展演《皮影过大年》。他自创、自导、自演,共唱了五天。这次公益活动,让城区居民一饱眼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皮影戏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2023年,他受市司法局之托,编创了洪湖道情剧《学法守法民安康》。</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受峰口镇政府之托,到福利院慰问演出。他演的洪湖道情,是即兴编词,临场发挥,唱得老人们热泪盈眶,交口称赞。同时,也获得院领导的嘉奖。</p><p class="ql-block"> 郑军从艺四十余年,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凭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天生的聪慧,加上勤奋努力,尤其是在各地领导的支持下,现在已成洪湖市非遗项目“皮影戏”的主要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他戏路广,不仅皮影戏唱得好,还常客串洪湖市花鼓剧团,主工生角。他唱道情亦是如鱼得水。他自创、自导、自演,游刃有余。他擅长即兴表演,现场作词,现场唱,才华横溢。最近几年,他还在家中创办皮影培训基地,免费传授中青年皮影戏爱好者技艺。</p> <p class="ql-block"> 总之,郑军的表演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他擅长运用夸张动作与表情塑造角色,以增强效果,让观众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光影盛宴,沉浸在洪湖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p><p class="ql-block"> 看牛皮(指皮影戏),</p><p class="ql-block"> 熬眼皮(打瞌睡),</p><p class="ql-block"> 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p><p class="ql-block"> 捏闷脾(批评)</p><p class="ql-block"> 老婆挨眉(批评)。</p><p class="ql-block"> 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感力。</p><p class="ql-block"> 光影交织,岁月流转,洪湖皮影戏以一方幕布为天地,以几尺皮影为乾坤,在光影的变幻中演绎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愿这束光影之火,永远照亮我们的文化之路。</p><p class="ql-block"> (2025.4.21.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p><p class="ql-block">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