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怪事与秦速亡探析

一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始皇赢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秦末怪事与秦速亡探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国和秦朝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欲探秦朝骤亡之谜,需先明辨秦国与秦朝之异。历史上秦国出现时间要早,存在时间较长,如从从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止,约有690年。秦朝从公元前221年赢政称始皇帝算起,到公元前207年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止,仅存15年时间,宛如天空的一颗流星光辉而过,虽然时间短,但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一生审时度世,功绩卓著,顺应历史潮流,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中华大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但只强盛一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不得不引人深思,难道真的象古人所言,是秦末三大怪事造成的吗?答案非然也。下面试从三大怪事由来及大秦衰败原因,逐一简要分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三大怪事解密</b></p> <p class="ql-block"> 秦末第一件怪事,荧惑守心说:当时讲得神乎其神,几乎水深莫测。其实荧惑是指火星,心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天蝎座。荧惑守心就是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附近并停留一段时间。古代星占学认为,天蝎座中间最亮的星代表皇帝,旁边两颗分别代表太子和庶子,而火星是死亡的象征,所以荧惑守心被视为天子失位或皇帝死亡的凶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出现了这一天象,当时对其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自然天文现象,但古人不解,并对其赋予的特殊含义,完全基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迷信观念,与始皇死和秦朝灭亡无因果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末第二件怪事,天外来石说:据《史记·天官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秦国东郡出现一颗坠星,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预示秦始皇将死,秦国土地将被分割。秦始皇得知后,十分恼火,派人严加调查,待追查无果后,将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石头也被烧毁。今天从科学角度讲,秦始皇实在荒唐,陨石坠落是宇宙自然现象,一切物质都在运动,天体坠落是常有事。但石头上刻字却未见有之,估计一定是人为刻上,对秦统治不满,发泄对秦始皇的诅咒。可想当时秦朝统一不久,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能有人借用陨石坠地这一自然现象,刻字于石上制造舆论,动摇秦始皇的统治,以发泄对秦朝统治的不满,或者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此事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人感应的信仰,认为自然现象与人间事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典型的天人感应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末第三件怪事,神秘玉璧说:时间还是秦始皇三十六年,秦一使者经过华阴县时,被一个神秘人拦住,神秘人让使者其把一块玉璧送给滈池君,并说“今年祖龙死”五个字,然后扬长远去。待使者镇定后,不知其然,拿着玉璧回去汇报,秦始皇得知调查后发现,这块玉璧正是他在几年前巡游时祭江用的那块玉璧,这让秦始皇感到十分惊恐,还故做镇静,说祖龙不是指的他。拿来今天分析,这有什么奇怪?倘惹真是秦始皇几年前沉江玉壁,被流动江水冲到下游,让人捡到利用,不是没可能,再编造神秘事件来传达对秦始皇不利的信息,以达到扰乱人心的目的。还可能做案者就在秦始皇身边,是反对秦朝统治的人,为了制造恐慌气氛而精心策划的天感应事件,但决不是天意是人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之,综合以上秦末三大怪事,被古人视为神秘诡异的现象,但用现代科学思维,都可以从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等方面找到相对合理的解释,但古人是办不到的。它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秦始皇统治的不同态度,不是吗?就连权威史书《史记》对荧惑守心和天坠殒石也有祥细记载,看后你能完全相信吗?火星运行和陨石坠地是自然规律,是天文现象客观存在一点没错,但赋于其特殊含意决不能与作者等同而论,更不能因信史一味照搬。须知,固然《史记》作者司马迁写史是严肃认真的,但他是西汉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受科学和时代的局限性,有天人感应思想可以理解,但今人读史,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唯物谈论天象,这是我们每个史学者的应有责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速亡原因剖析</b></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言,秦末怪事并不奇怪,根源在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本质源于当时社会矛盾的纷乱复杂,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体现。但怪事的出现也要一分为二,客观讲,虽是迷信,但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官民反秦的气氛,加速了秦朝灭亡的里程,让人知道,反秦的方式不只是陈胜吴广起义,舆论反秦也是战场之一。那么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是大秦社会矛盾激化和运动的结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小议:</p><p class="ql-block"> 一、苛政导致民怨鼎沸:秦朝赋税沉重,百姓要将大部分收入上缴国家。《汉书·食货志》载秦征“泰半之税”。同时徭役繁多,大量壮劳动力被征调去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据《史记》载,仅修秦陵一项就役使人工七十余万,按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余万计算,已是3.5%被长期调用,致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田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由此不断积累并激化。</p><p class="ql-block"> 二、法律严苛缺少弹性:秦朝建立以法家思想为统治理念,法律条文细密严苛,对犯罪的惩处极为严酷。司马迁《陈涉世家》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至使900余人挺而走险,揭杆而起。史实足以证明秦朝法律缺乏灵活性一味紧绷,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使得秦民百姓动辄得咎,民众对法律产生恐惧和反感,进而对秦朝统治心生不满。</p><p class="ql-block"> 三、政治体制缺陷:秦朝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一人手中。这种体制虽在短期内能有效推行政策,但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一旦皇帝决策失误,如秦始皇后期的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尤其是始皇帝的接班人选用胡亥,其一意孤行,昏庸无道,很快导致国家迅速走向衰亡。</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融合不畅:秦统一六国后,未能妥善处理好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以法家文化为主导,试图强行统一思想文化。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诸侯国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冲击。如焚诗书坑方士等行为破坏了传统文化积淀,导致士人阶层的反感。同时,强迫性的思想统一未能获得民众的真实认同,如在江东一带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流行。总之,春秋战国以来,各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区,如秦文化区、楚文化区、三晋文化区和齐鲁燕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在风俗、习惯和信仰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统一后各地区民众一时难以融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削弱了秦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和社会认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 五、六国旧贵族势力复辟:秦朝统一后,六国旧贵族仍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他们对秦朝的统治心怀不满,时刻企图复辟。秦始皇在世时,凭借强大的中央集权尚可压制,但秦二世时期统治出现危机,旧贵族趁机起兵反秦,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力量。据《秦汉之际力量对比研究》一书统计,秦末全国众多反秦力量的60%是六国残余贵族,如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反秦只占30%。如楚国贵族项梁,楚大将项燕之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项梁是秦末反秦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他在会稽郡起兵,迅速壮大势力,成为反秦起义军中的核心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秦亡历史启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秦朝寿命短暂,似隋朝但又超越隋朝,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大一统江山仅有十五年,但这十五年的盛况,后人并没有忘记,它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有许多开创性措施,令人回味和思念。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大秦的历史有似流星闪过,既短暂又光辉。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经济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建长城,修驰道,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鼎盛时期之一,至今大秦有许多措施仍被后人仿制和变相沿用。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蓝本。但也令人低头反思,大秦的历史为什么这么短暂?除上述简谈迅速崩溃的五大原因外,再表明自己的深层反思,大秦的历史之所以短,或许是中央集权制第一次登台失败的尝试,你看接之而来两汉史,与秦的寿命形成强大的反差,两汉时间加起来共405年,太悬殊了。史书上可是说“汉承秦制”,既然一样的体制为什么两样结局呢?可见汉朝继承的秦制是改良后的秦制。历史上真正的汉制决不是简单机械承袭,汉制中有继承有改良,有摒弃有创新,有发展有完善,中央集制是个逐步成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秦朝短命本质是制度创新与历史阶段适配性的失衡。其开创的中央集权模式如同未经调试的精密机械,零件设计超前,但动力系统(社会基础)、润滑剂(文化认同)、操作手册(政策弹性)均未配套。这种“早熟”的集权实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失败样本,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要勇气,更需懂得剥壳的技巧。”而汉代正是通过改良这些技巧,使集权制度最终成为中国延续两千年的政治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