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至23日,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组织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考察学习。</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在井冈山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至1928年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至顺年间(1330—1333年),析永新州胜业乡第四十五都至第五十二都等地置县,以“长宁之义”定名为永宁,县治设升乡(今古城),隶属于江西行省吉安路。民国三年(1914年),因避国内“永宁”同名地有四,而改县名为宁冈,县属庐陵道。2000年5月,宁冈县和井冈山市(管理局)合并,组建成现在的井冈山市,为江西省辖县级市(由吉安市代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1日至22日,我们考察学习的日程安排是:参观【黄洋界】(哨口、云海、险峰、土炮、战壕、营房、纪念碑等);参观【小井红军医院】【曾志墓】;参观【茨坪革命旧址群】【井冈山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洋界】</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发动群众,凭险抵抗,将敌四个团击溃。毛泽东闻讯后挥笔填词《西江月·井冈山》,歌颂战斗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题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留下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佳句,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工事】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分别控制茨坪通往茅坪、大陇的小路,阻击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的敌人。三个工事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组成黄洋界哨口工事。这段战壕工事是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公路上修筑了木质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后,将碑改建成钢筋混泥土结构,文化大革命中将纪念碑改建为“火炬亭”。1977年底拆除了“火炬亭”,恢复了原来的碑形。碑的正面大理石刊刻的是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刊刻的是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刊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刊刻了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洋界炮台】这是控制从湖南方向上井冈山小路的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也是黄洋界保卫战的主要战场。</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30日,湖南国民党军吴尚部两个团从山下的源头村沿小路向黄洋界发起进攻。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这里复原陈列的是保卫战用过的迫击炮和按照原貌的滚木垒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挑粮小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洋界哨口营房】黄洋界哨口营房原是一家客栈,在1923年倒塌。1928年夏天,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遗址上重新建造营房。</p><p class="ql-block">建造中,毛泽东、朱德曾路过这里,并与建造营房的工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尽快把营房建好。1928年8月,营房建成后,红四军平时有1个排的战士驻守。战士们睡地铺,盖稻草,吃红米饭、南瓜汤,坚守红军哨口。</p><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营房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当时营房楼上还堆放着许多稻谷,这些稻谷是红军挑粮上山时存放在这里的。1963年按原貌修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位于茨坪北面5公里处的小井村。旧址是一栋座北朝南杉皮屋面、全榫木结构的楼房,面积为92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房。</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曾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1928年6月,医院迁至井冈山的大小五井,成立了后方总医院。医院分四个管理所:第一、二管理所设在大井村,第三管理所(院部)设在中井村,第四管理所设在小井村。当时没有病房,伤病员分住在大、小五井的群众家里。为了巩固根据地,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解决伤病员的就医问题,1928年10月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凑集了1000元大洋,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全木质结构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p><p class="ql-block">医院建好后,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錄,党代表是肖光球,后来医院成立了党总支部,曾志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国民党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枪杀了130多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员和医护人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子清烈士】张子清,别名寿山,又名涛,1902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益阳县坂溪乡。1920年毕业于湖南讲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第三营营长。三湾改编时任营长,后任团长、师长、军参谋长等。1930年5月病逝于永新,时年二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女战士曾志】曾志,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名红军女战士。她的一生,都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从15岁进入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驰骋闽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到建设新中国。她为了红军医院建设,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她为了解除伤病员们的痛苦,想尽一切办法,她为了革命事业,割舍亲情,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别人。曾志的一生,出生入死,历尽了种种艰险坎坷,但她却坚定信念,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不仅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还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茨坪革命旧址群】</p><p class="ql-block">茨坪革命旧址群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风景如画的挹翠湖旁,过去这里叫店上村。茨坪,在明代以前叫柴坪,因这里长了许多柿子树,所以亦称柿坪。明朝,这里出了个“探花”,故又称仕坪。1925年后,改称“茨坪”,茨坪这一称谓便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和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红五军一部到井冈山后,都先后在此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写过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茨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最高指挥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部、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军官教导队、军械处、公卖处等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1929年1月,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茨坪遭到大肆烧杀,这里的房屋几乎全部被焚毁,后来当地老乡重返家园修复了一部分房屋。 1960年代,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原貌又修复重建一部分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旧居】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是一栋普通民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卧室兼办公室在堂屋右后间,房内陈设简朴。1928年11月,他就在这里写下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全面地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p><p class="ql-block">堂屋是中共井冈山前委办公室,毛泽东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和部署根据地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夏,王佐任主任,邓允庭任党代表,办公地点设在这幢民房的厅堂内。</p><p class="ql-block">防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召集联防会议,确保根据地内的安全;二是组织军民打土豪筹款子,调配红军物资;三是组织修筑哨口工事,建设医院和挑粮运动;四是建立递步哨,沟通根据地的联络等。它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官教导队】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龙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吕赤任队长。两军会师后,军官教导队改名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1928年8月,军官教导队由茅坪迁到茨坪,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p><p class="ql-block">教导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训练红军下级军官和地方指挥员。教导队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师用木炭条当粉笔,学员在地面铺上沙用木棍学习写字。</p><p class="ql-block">教导队的创办为提高红军和地方指挥员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部旧址(含朱德同志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于1928年5月在宁冈龙市宣布成立,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参谋长王尔琢。红四军军部是边界军事斗争的指挥部,军部先后设在龙市、茅坪等地,7月,从宁冈迁到这里,朱德、陈毅在这里办公和居住。1929年1月,军部在这里召开会议,部署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红五军军部也设在这里,彭德怀和滕代远在这里指挥军民坚持井冈山斗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茨坪红军南路,始建于1958年;2005年9月新馆动工建设,2007年10月竣工开馆。馆有藏品数量8824件/套,有珍贵文物495件/套,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纪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面山垒冰筑阵地】1929年1月底,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八面山哨口的工事全部被敌人轰塌,红军官兵只得用冰雪筑成防线守卫阵地,100多名红军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