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白公路汉阴蒲溪和涧池之间小街的一个丁字口,心血来潮的手把方向盘向左一打,车子拐进了一个村道。这是一条陌生的路,这是一个陌生的村落,可惜的是,回来后我竟忘记了它的名字。半年后拿起笔的这会,又突然冒出来,涧池镇小街村。</p><p class="ql-block"> 车子从两排民房的村道开出后便是一个不大的开阔地。池塘、旱田、溪沟、浅山坡相衬借势又密融构局,自然舒眼。第一次搭眼,印象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稳妥泊车在村口路边的一个阔绰地,步行村道,一路探望。村道很长,与溪涧田地相邻而贯穿整个村落农户,溪左田右,大路居中,行走其间听闻汩汩流水如拨浪鼓音之欢快,观赏山色风光似有了道仪仙步之气息。而这仲秋时间的自然乡野,随处可见那沟溪两边青石崖上舒展的簇簇野菊,就连大路边的坎径幽处,也是酷似一颗颗向日葵的雏菊盛放,让人欢喜迭生。驻足躬身,折一支小野菊于手,还没有靠近鼻前,便是一团清香拂面浸透肺腑,舒服至极。</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子大不大?我不是太知道,也感觉不到。除过村口的一片较集中的房舍外,往后的便可以用星罗棋布这个词形容所遇所见了。我在路边新建的两栋小二楼前停步想了一下,便从两栋房子中间穿过,看见新房子后面的两间旧屋,土墙青瓦,柴垛筛箕,木桶蔬菜,圈鸡栏猪,这种真实的乡村景物会让你马上兴致犹生,很多词句也随之蹦出来。我不大去刨根村址由来,只为朴素的风情而生欢喜。这本是一个真情使然,休闲的时光无须去负重而行。</p><p class="ql-block"> 村道坎下的沟溪的缓流清澈,水声悦耳。一位村妪在溪边洗衣。那天是秋冬交替的季候,如果不是走路,气温不是很暖乎。我站在溪岸边探身问那老妪,“水不冷吗?” 她闻声侧过脸礼貌地笑了一声,迟疑了半分钟后说道:“不太冷,还可以,戴有手套!” 我半信半疑地仔细瞅了瞅,她戴有橡胶手套搓洗衣服的手虽然在动态的状态下,可能不顾及水的秋寒,那浸泡在溪水里双脚虽有橡胶雨鞋护着,让人想着也有刺骨地冰凉感。在继续往纵深探访的路上,我们会遇上一两个行人,一个花白头发的老翁迎面而来,肩上扛着锄头,像是从地里刚干完活路回家。我们虽相视而过,但他给我留下的瞬间的感觉是一个老人的硬朗。转过一个弯,我们的脚步赶上了个头不高的一位老媪,她是清早出门从镇上给一家药铺送野菊花,一个挎篓装着从镇上买回的油盐类的日用,从她家到镇上大约二十多里。每到这中秋前后,她都会上山下沟採掐一些野菊花,几个太阳晾晒后,便送到镇上卖掉,补贴生活零用,据她自己讲每年秋天这一季,她可以换卖百十元钱,如果勤快点,还可以采摘多一些,会卖到二百元左右。我们遇到的这一次是五十多块,说话间,满是一脸的喜样。</p><p class="ql-block"> 又走了一段路,大路边有一个大约一千多平米的池塘,水深几尺估计不来,但时不时地会有鱼冒出水面,游动中会荡起一溜水纹,从水域的状态看,足有几百斤鱼在塘中共生,收益会是一个可观的数据。主人不在,一间红墙青瓦的旧房孤零零蹲在这山野间。我好奇而谨慎地靠近房屋,未进前几步,监控器便发出警示,只好止步转身。在又转过一道路弯时,一片田圃出现在大路的右侧。这正是秋蔬旺盛的时节,地里的萝卜白菜自然不少且长势养眼。还是一位老妪在田间劳作,地头田埂的背篓和她俯身相称出一幅画面,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是田园诗意的美好,而是乡村当下现状的写照。职业习惯的我,很想蹲在地头聊两句。</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两山相加溪涧沟河穿行的地貌,一个水库的大坝横挡在我们前行的面前,水库的名字居然从我的脑海里漂走了,一贯记性不差的自己都不相信会出现失记问题。大坝不算太高,但在一个村落夯筑这样水库也算是一个宏伟之工程。我们拾梯阶而上,在坝堤上随意地转身眺望山野间的枫红水清,俯身看澄黄的野菊盛开的欢喜……水库里有游鱼,山边有纤杆垂丝,在这山峦叠蜒的群山沟涧中,有一世外的荒隅僻静,人一下子松弛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我很想再纵深地顺着山叠山沟窜沟的幽径探些究竟,又恐时间不够而返。原路返回的途中,又遇上那个在菜地劳作的老婆婆也收活回家。身背后装满绿叶叶红杆杆的萝卜英子的竹背篓要比她的身体宽,步履却没有半点蹒跚,节奏轻快,劲头蛮足。我走近问她年龄几何,她口齿清晰而轻快地笑着回答;“七十一二了”。我好奇又似明白地问,你收这么多的萝卜英子回去干啥?喂猪吗?她回答,不!渥酸菜,你们喜欢吃不,一回到屋拿一些。态度很实诚热情。说话间,她的步幅节奏早把我们闲散的脚步撂得老远。望着远去的背影和左右微摆的背笼,便知道这个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女人,骨子里有一种接人待物的俭朴训教,那是一代传一代的习常,不假不腻,不做作,听起来顺耳暖心。</p><p class="ql-block"> 要离开这初次相遇的小山村。归途的感觉,有一种诗画的意境。蜿曲的乡间公路,轻柔的山风微微裹挟,路边水溪的小幽潭忽隐忽现,跌瀑湍流似琴弦互韵,山边的野菊崖壁上的枫红如趣友们写生的画卷,一切都摄人魂魄。</p><p class="ql-block"> 驻足村口,回首向来秋色野,归去,尽是胜境尽是仙。真可寻闲日,再渡小街村的春翠夏绿秋红,可能的冬雪白的四季变幻,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受人间值得。</p><p class="ql-block"><b>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日于清虚书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