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繁华的东北二环内,隐匿着一座神秘而又驰名的雍和宫。因这里出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而被誉为“潜龙邸”。因历史作用和现代使命,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各国各界交往交流,人民群众心灵向往的胜地。它承载着“弘扬佛法,利乐众生”的宗教信仰,为民族团结、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当时叫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改为行宫,始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将此改造为藏传佛教寺院,使其成为清政府掌控蒙古、西藏等地宗教事务的核心纽带,并实施了金瓶掣签制度,消除了以往活佛转世中的弊端。此后,金奔巴瓶掣定了众多的蒙古、青海、甘肃、辽宁等地区的活佛转世灵童认定。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亲撰《喇嘛说》,揭碑立石于雍和宫,宣说“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大政方针。自1644年4月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到巩固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统治,明清两代王朝推崇藏传佛教,促进万民和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的宗教,体现了“以教固地”的政治智慧。匾额中的满、汉、藏、蒙“四文平列”,凸显多民族文化相融共生的大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占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三座鎏金牌坊与七进大院构成南北中轴线,15座大殿飞檐斗拱,藏着清宫顶级工艺,同时融入藏传佛教的鎏金瓦顶、唐卡壁画,成为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一进昭泰门,开始心灵朝圣之旅。这是一座高出宫墙的歇山顶式琉璃门楼,给人一种端庄祥和的感觉。二进雍和门,求开心快乐。正中供奉着大肚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和韦驮护法像。三进雍和宫殿,求顺心如意。这里供奉的是三世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两侧山墙的十八罗汉。四进永佑殿,祛邪消灾。这里供奉着无量寿佛,西药师佛,东狮吼佛。五进法轮殿,求事业顺遂。正中供奉着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与其平行左右的是班禅楼和戒台楼。六进万福阁,求转运平安。供奉着25米高的迈达拉佛,仅用一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而成,仿佛俯瞰世间万物,庇护着芸芸众生。七进绥中楼,求吉祥如意。这是雍和宫的最后一个楼阁。主要供奉的大白伞盖佛,一世、五世、六世班禅,一世、七世达赖。</p><p class="ql-block">盛世垂照,宝刹重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昔日的皇家寺院破烂不堪。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雍和宫。毛主席对管家喇嘛说:“雍和宫已经修缮一新,你们要很好地保护,不要被人破坏了。”新时代,新使命。重兴的雍和宫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将爱国情怀、报国之志融入佛事活动中,续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p><p class="ql-block">北京雍和宫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民族宗教政策的独特性,也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促成了政治策略、礼制传统和宗教需求的结合。雍和宫的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传统,以其自身的“小视角”审视“大历史”、折射“大情怀”,进一步提高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也展示了宗教政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寻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