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游之三:古德寺及晴川阁

哈哈笑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去古德寺,晴川阁。二个景点都在汉阳。</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是汉传佛教唯一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与印、缅阿难陀寺、印度帕那瓦建筑风格于一身的独特寺院,全国仅有,世界无双,具有极重要的佛教文化、文物、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古德"二字来自"心性好古、普度以德"的修持以轨。</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大门是一座非常简陋的钢管门楼。</p><p class="ql-block"> 古德寺一直是免费参观的,但从今年4月开始,收门票13元,但70岁以上老人与小孩免费的。</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游人甚多,而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拍建筑物都被游人占住,用A1消除了游人,才能看到全貌。</p><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原貌是坐东朝西而建,寺院整体配套设施有古树、楠竹林、紫竹林、花园、果园、菜园、古井、一片湖泊连着正北面一条放生小溪环绕着寺院,湖泊上有一座古朴的吊桥。山门傍西南,为单孔三开间牌楼式样,因古德寺与孙中山、黎元洪等名人有着特殊的缘分,古德寺获得了黎元洪总统亲自提写竖匾“古德寺”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  寺内建筑殿堂设施(圆通宝殿、天王殿及其它配殿等)齐全,环境优美,香火鼎盛,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景仰和朝拜。据抗战前的《武汉指南》一书记载:“古德寺为全镇各寺之冠,供奉香火,每届佛期,善男信女多往祈祷,盛极一时。”且在辛亥革命时,古德寺周边从黄埔路到丹水池方圆4公里的范围是“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亦称武汉保卫战)”的第一个战场,当时古德寺僧众以佛的无畏大慈悲精神,不畏艰难险阻,自发参与救护伤员并还在寺后掩葬了三千多具烈士遗体。</p><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后(1912年4月13日)以孙中山先生专门带领专员来古德寺凭吊烈士,古德寺因此受到了民国政府的表彰和资助。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女儿甘地等一行9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古德寺,对圆通宝殿别致独特的造型而赞誉不绝。</p><p class="ql-block"> 在1931年的洪涝中,古德寺倾尽全力捐助大量古树木,用来抗洪抢险,修桥铺路。现今,古德寺内百年老树已所存不多,唯有井旁几棵无人知晓年龄的古树静静伫立,默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土改时,古德寺拥护国家土地改革,政府留有3万余平方米的土地给僧人维持正常的宗教生活。在时代变迁中,原有的土地面积和建筑原貌已沧海桑田,辉煌的旧貌已显沧桑。2008年,在政府支持下又收回寺院原有部分土地。如今,在各级政府领导、善男信女及古德寺法师的共同努力下,古德寺正在逐渐恢复旧貌。</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圆通宝殿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印度的阿难陀寺。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摩羯陀国的阿难陀寺是当时政治、商业、文化及佛教的中心,时值唐朝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在阿难陀寺学习佛法多年。后印度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在缅甸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因阿难陀寺建筑精美,独树一帜,缅甸于是依照阿难陀寺建起一座阿难陀塔。后来,随着缅甸与中国的佛教、经济、文化交流中,阿难陀寺的建筑风格也传入了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风格上,古德寺内的“圆通宝殿”仿印、缅阿难陀寺建造但又不是照搬照抄,它除了神似阿难陀寺,更多的则创造了自身的特点。大殿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12塔为西式攒尖亭,尖顶为十字形,横向为禅仗。从地面上任何一个角度观看,总有两座佛塔是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殿顶高低错落的佛塔共九座(象征五佛四菩萨),佛塔为西式攒尖亭,尖顶为十字形,横向为禅仗。从地面上任何一个角度观看,总有两座佛塔是看不见的,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现二隐的说法暗合。</p> <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供奉着释迦弁尼,阿弥陀佛,药师佛。</p><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左殿前有座中国佛教式的大钟静静地站立着,觉得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  延寿堂。</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供奉着观音菩萨。从两侧的扶梯上二楼,高大的欧式回廊,圆形拱券,许多游客在这里打卡拍照驻足。走到走廊尽头,对面的圆通宝殿赫然登场,非常振憾。</p> <p class="ql-block">  A1消除游人及观音殿后的高楼图。</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与圆通宝殿的风格迴异,两座建筑放在一起场面相当违和。这是一座徵派建筑,方方正正的造型,显得十分简陋。</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供佛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分别两侧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古德寺香炉。</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还供奉着一尊从泰国请来的四面佛,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公正;八手分别持令旗、佛经、法螺、明轮、权杖、、水壶、念珠和手印等,在阳光照耀下,鲜明夺目,望之俨然,十分壮观。可以说,古刹丰富的内涵,呈现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佛法精神,无一不艺术,无一不庄严。</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春,原清济寺的演顺老法师带领40余比丘尼入住古德寺,久违的晨钟暮鼓,磬鱼梵呗又回响在古德寺殿堂……</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请年间(1522-1566),因唐代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阁楼依山面水,景观奇特,誉为“楚国睛川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晴川阁景区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为全国首家专题研究大禹文化的历史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与附属古建群,以及毗邻长江边的大禹神话园,构成了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丰瞻的人文历史与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奇特难识的禹碑、古朴沧桑的禹功矶、山高水长、荆楚雄风碑、诗词楹联匾额等文化遗存,述说这里的古风逸史。《九州禹踪》展陈,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远古时期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挂牌;2013年“禹稷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禹,姓姒,名文命,称夏后氏,是诸夏部族有崇氏人。据《史记》记载,为黄希的四世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妇孺皆知,传诵千古。</p><p class="ql-block">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禹奉舜命治理洪水。他走遍全国,爬山越川,观察地势水情,研究治水方略,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铸九鼎,划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染州、梁州、雍州),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夏代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千精神、 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开创基业的创新精神、九州一家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大禹的崇高精神、优良作风被继承发扬,并不断丰富和深化。数千年来,华夏人民在大禹足迹所到之处,过后建起了许多纪念性的建筑,以寄托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并岁时祭祀,缅怀先贤,逐渐形成了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文化。</p> <p class="ql-block">  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已历一千八百年。唐以前是军事要塞,唐以后成为商贸通道。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铁门关遗址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199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荆楚雄风碑 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荊南观察使者李拨所书。碑文意为赞扬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原名禹王庙,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改为现名。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现建筑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楚波亭 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今亭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禹碑亭。</p> <p class="ql-block">  登上晴川阁,放眼四面景色。</p> <p class="ql-block">  晴川阁上展示了不少名人墨客赞美晴川阁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晴川阁三楼, 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昌蛇山与汉阳龟山连接。</p><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p><p class="ql-block">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大桥连接起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阳的龟山及电视塔。</p><p class="ql-block"> 龟蛇对望长虹色,茫茫人海任逍遥。</p> <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月,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此图是网络图。至今武汉有长江大桥10座,全国长江上的大桥有100座。</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笫一桥是一定要留下倩影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回到宾馆,漫步走到附近的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刷身份证免费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去武汉天地晚歺。</p> <p class="ql-block">  精武</p> <p class="ql-block">  这次武汉四天游,使我对武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或许原来只知黄鹤楼的诗意,武汉长江大桥的壮阔,热干面的喜爱。武汉不仅是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武汉九省通衢,不仅是地理上的交通枢纽,是文化历史与现代文化交织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武汉博物馆楚文化的魅力,一件件文物讲述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东湖之美,在于宁静与广阔,湖水清沏,远处山岚叠障,微风吹来一丝丝清凉,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户部巷,穿越时空的随道,一头连接古代繁华,另一头现代化的喧嚣,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烟火器交融,生动的视觉画面。热干面芝麻香浓不腻,豆皮的蔬菜和糯米软糯完美融合,味觉的极致;</p><p class="ql-block"> 长江与汉江在这里交汇,给了城市独特的生命力。长江大桥连接南北的通道,是武汉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总之,武昌的繁华、汉阳的宁静、汉口的典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