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巍巍宝塔</p><p class="ql-block"> 应县地处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南缘,内长城横亘东西、桑干河奔流南北,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传统文化和时代华章在这里交相辉映,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壮阔的历史舞台,勤劳智慧的应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佛宫寺释迦塔是最杰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冠绝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堪称世界奇塔第一。</p><p class="ql-block"> 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距今有969年的历史。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 塔高 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造型端庄秀美、气度雍容华贵。塔身平面八角,六檐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为九层。内部构造通体内8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联;刚柔相济,建构科学。浴千年风霜雨雪,抗无数雷击地震,乃至箭镞炮击,屹然而立,光华依然。</p><p class="ql-block"> 塔内的壁画和塑像上承中晚唐传统,凝聚有辽一代佛教文化艺术风格。移步登塔,一层一世界,化作佛万千。煌煌牌匾,熠熠楹联,留下了帝王将相的墨宝、文人墨客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1974 年维修木塔,发现大批的辽代密藏,有刻经、写经、杂抄、木刻版套色。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佛教圣物——七珍八宝,佛牙舍利就在其中。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填补了辽代文化有记载无实物的空自,反映了辽代雕版彩印的兴盛,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极具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千古一塔,佛韵流布。古人云,“浮图之丽、甲于宇内”;今朝看,智珠凝结、遗泽后世。</p> <p class="ql-block">辽金文化步行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浮图宝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两根柱子悬空,今天是它们减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层佛像</p><p class="ql-block"> 一层为“过去七佛”世界,释迦牟尼佛端坐龙天宝座之上,高11米,面庞圆阔,慈悲安详;手指修长,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眉如新月,胡须卷翘;双耳丰润,耳环垂肩,是典型的辽代造像风格。其余六佛按顺时针方向图绘于内壁,西侧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是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依次为拘留孙佛、拘留含佛和迦叶佛,是为贤劫三佛,环绕着中央佛陀,为辽代晚期广泛流行的“过去七佛”崇拜。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造型生动、神态不一的八大力士。周围金刚、天王、弟子和供养人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层是华严三圣股戒坛,通过戒关,进入华严——密教境界。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高4.11 米,双手平置腿上,右手触地降魔印。西为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东为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而微妙传神。这尊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堪称绝世珍品。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层为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荼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像高2.80米左右,表情微妙,神态各异: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 (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加中央毗卢遮那佛为五方佛,即五佛。五佛是金刚界曼茶罗的标志,应县木塔三层缺少主佛毗卢遮那,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毗卢遮那佛就是塔本身。四佛座束腰部均有造型生动的神兽,分别为象、马、孔雀、迦楼罗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层佛像</p><p class="ql-block"> 四层是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高达 4 米左右,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为禅定说法印。佛座束腰中,东南西北有神兽四只,造型无一雷同,其中三只瞠目狮吼,唯有大佛背后的呈闭口状,耐人寻味。大佛左右肃立两弟子、两菩萨。阿难造型非常精彩,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优雅高贵。保存最为完好的普贤、文殊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和青毛狮子,它们体态健硕威风凛凛。两位菩萨坐骑前各有一引童。四层群像是全塔中保存最为精彩的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 五层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高约3米,大佛双手结智拳印,表示个别生命与整体生命融合为一,象征悟道最深的手印,据说此印相能消灭无名烦恼,获得佛的智慧。其他8 尊彩塑排列于前后左右,形成三排三列,塑像衣饰、璎珞、手势以及台座各不相同。大佛前后左右塑像均戴佛冠,为佛像,其他四角塑像则皆戴菩萨冠,为菩萨像。8 尊佛像各居其位,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东南方文殊菩萨、西南方普贤菩萨、西北方观音菩萨、东北方弥勒菩萨。八大菩萨(佛)曼荼罗因护国功能而被置于顶层;九尊佛像置五层,成九五至尊之数,均透露出应县木塔拥有的皇家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除供奉在5个明层的塑像外,塔内还留有珍贵的壁画彩绘,其位置及内容都各有特色。现存塔内壁画主要分布在一层内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面积约360 平方米;棋眼壁彩绘分布于副阶和各层的外槽铺作间,约286平方米。根据图案、色彩的不同,应是不同时期绘制的,部分彩绘还保留了辽代建筑彩绘的风格,也有历代修补时重新彩绘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一层释迦牟尼佛周围如来、飞天、金刚、天王、弟子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朴匾联</p><p class="ql-block"> 木塔拔地擎天的雄姿、佛韵流溢的光华,吸引了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目光。登临朝拜之余挥毫泼墨留下匾联,抒发内心的震撼与赞美,与木塔相得益彰,驰名天下。塔上留存的牌匾就有52面(含3面记事),不仅是书法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木塔历代修缮和重要活动的珍贵史料。6 幅楹联状物抒情、文彩激扬,与木塔胜景相辅相成,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 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石垒筑,塔刹生铁所铸。塔身木构,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檐呈八角。每层内槽8柱,外槽 24柱,围成双层柱筒,层层相叠,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联结,刚柔相济,平衡应力,御风抗震,屹立千年。全塔共用斗拱54种 480朵,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斗拱博物馆”,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 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应县佛宫寺除供奉两组七珍八宝(含两枚佛家至宝佛牙舍利)外,还珍藏有国家珍贵文物 90 件,其中辽藏 12卷,刻经35卷,写经8卷,佛像7幅,杂刻杂抄28 件,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其中刻经、写经、木刻版套色、绢质佛画及神农采药图,题材丰富,年代准确,堪称佛教文物的旷世奇珍。《契丹藏》更是中国历史上继北宋《开宝藏》之后第二部完整的大藏经,由于底本优秀、校核精准为后世所称道。此前,辽藏在世间向无传本,被称为“虚幻的大藏经”,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的发现,这一历史至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p><p class="ql-block"> 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件宝:一是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这其中让梁先生称赞不已的两宝都在净土寺。</p><p class="ql-block"> 净土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老城东北隅,与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相距三百米,紧靠城墙,俗称北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家庙,后残破。在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救在原址上建了净土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耸重修。</p><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现存大雄宝殿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尚存金代原貌。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整个大殿外观轮廓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 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顶部木雕天宫楼阁藻井基本为金代原物,梁枋划为九格,分作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九眼藻井形态各异,有八角、六角和菱形,其中明间正中的天宫楼阁式藻井最为繁复精美。整个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33年,营造学社的成员们第一次来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在大同见识过几座辽金巨构之后,梁思成最期</p><p class="ql-block">待的便是那曾在照片上看到过的无与伦比的“应州塔”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座木塔,热衷于古建筑的梁思成早有耳闻,也心心念念着想去一探究竟。妻子林徽因曾记下了他痴心于木塔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吃饭的时候,他会说“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p><p class="ql-block">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如果我能够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他话常常没有说完,也许因为太严重的事怕语言亵渎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时的梁思成甚至连这塔的照片 都没见过。因担心木塔是否还健在,他试探性地写了封信想要获得一张照片,由于不知道当地情况,便直接写上“探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没想到还真收到了回信。应县当时唯一的照相馆宝华斋寄来了木塔的照片。梁思成如获至宝,林徽因则笑着感慨:“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p><p class="ql-block">因为这照片,梁思成将应县木塔正式列入了山西考察的计划。在给林徽因的家信中,梁思成写到:</p><p class="ql-block"> “我进入城垣时天色已黑。塔身如黑色巨人般笼罩全镇。但顶层南侧犹见一丝光亮,自一片漆黑中透出一个亮点。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 overwh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p><p class="ql-block">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建筑史研究故事中一段可爱的小插曲,而故事的主角,让梁林怦然心动的应县木塔,直到今天,也绝对称得上“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的赞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陨石</p><p class="ql-block">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地址发愁时,突然这个陨石从天而降砸在现在宝塔的位置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载释迎塔,万世佛舍利</p><p class="ql-block"> 塞之上,雁之北,有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木塔建成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据今已近千年。千百年来,木塔”雷击不焚、强震不倒、战火不毁”,堪称世界奇塔。更为惊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维修木塔、整修佛像时,先后在塔二层、四层佛像肚内发现了两枚佛牙舍利,从而更加增添了这座奇塔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1974 年,释迦塔佛牙舍利奇迹再现,震惊世界。人们在释迦塔佛像胸中发现秘藏银椁,</p><p class="ql-block"> 里面盛有七珍八宝,而两枚佛牙舍利尽在其中。瞻仰佛牙,舍利子晶莹饱满、圆润剔透、如法如律,色泽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经典记载相一致,经考证的确为释迦牟尼灵牙遗骨。</p><p class="ql-block"> 两枚佛牙舍利,一枚高8.3厘米,重76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部纵沟内有白色舍利子;</p><p class="ql-block"> 一枚高6.3厘米,重49.8克,牙形骨质,色微黄,牙根凹处有赭色舍利子。</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应州人,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过生日时,当时的西</p><p class="ql-block"> 川节度使孟知祥,将唐僖宗请到西川的那枚佛牙奉献给他。不久,僧人智明又给他从西域奉请回一枚佛牙,李嗣源将这两枚佛牙请回老家应州建殿供奉。辽朝时,兴宗皇后萧挞里,也就是萧太后,为了供奉这两枚佛牙,于是在应州建起了这座释迦佛塔。</p><p class="ql-block"> 应县出现的佛牙舍利与大批辽代文物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修复研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79 年7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组成了“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文物组首先认定了应县木塔的一双佛牙舍利。2007年,五台山93岁高龄的梦参高僧前来瞻礼佛牙,欣然题下了”佛牙舍利,应县示现”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见如来舍利,即见佛祖真身。临应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对吁每一位朝圣者来说,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 一</p><p class="ql-block"> 辽清宁二年(1056年),“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木塔三层释迦塔牌匾题记)金明昌五至六年(1194年-1195年),立“释迦塔”匾额,完成增修加固工程。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皇帝硕德八刺赴五台经过应州,登塔,令彰国军节度使妆金诸佛,并赦金城县因徒。</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应州发生大地震,连震七日,塔旁房舍全部倒塌,惟塔屹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朱棣北征经应州,驻跸,为木塔题“峻极神工”匾。</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朱厚照游幸应州,登塔宴赏,题“天下奇观”匾,出帑金令镇守太监周善修塔。</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田蕙重修《应州志》,对木塔建造历史做了考证。</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因年久倾颓,应县知州章弘主持重修释迦塔及寺院。民国15年(1926年),阎锡山晋军与国民军冯玉祥部在应县作战,木塔上下被炮击200余发。</p><p class="ql-block">民国22年(1933年),营造学社梁思成、莫宗江调查测量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民国23年(1934年),佛宫寺主持和尚大行师,误信风水师苏墨提议,拆除塔上所有夹泥墙,改装成隔扇门存留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著名建筑学家陈明达绘制应县木塔1:20实测图。民国37年(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炮弹数十发击中木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二</p><p class="ql-block">1953年,成立应县木塔古迹保养所。</p><p class="ql-block">1961年,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66年,陈明达编著《应县木塔》出版。</p><p class="ql-block">1985年,应县木塔正式向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1999年1月4日,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2001年,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征集应县木塔修缮方案。</p><p class="ql-block">2006年9月5日,应县人民政府举办建塔950周年庆典。</p><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对释迦塔实施了全面的安全监测工作。</p><p class="ql-block">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27日,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26日,《应县木塔志》列入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省旅游景区志》丛书出版计划,于2021年编辑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应县先来一顿当地特色美食:咱妈烀饼</p> <p class="ql-block">咱妈烀饼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