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第一镇 - 碛口

pike

<p class="ql-block">碛口位于黄河边,湫水河由西向东在碛口汇入黄河,湫水河与黄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浅滩,叫作"碛",碛口因此而得名。黄河上的这个碛叫大同碛,是黄河上第二大的碛,也称麒麟滩,麒麟滩乱石密布,水急滩险,不可行船,由黄河上游来的船都要在此下货,走旱路运往他地,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碛口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流中心,碛口由此繁荣起来。</p> <p class="ql-block">民间就有这样一个说法 "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可见当年碛口作为物流中转枢纽的繁忙景象,那时碛口平均一天就有150多条船靠码头,再用骡子或骆驼将货物驮运他地,所以有碛口有 "水旱码头小都会" 一说。</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碛口方圆几十里,不少老百姓不是在黄河上行船就是在陆地上赶骡子,牵骆驼,靠货运讨生活,为保平安,老百姓在古镇的最高处建了黑龙寺,供奉龙王爷,以保佑行船和货物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王庙,整个古镇尽收眼底,黄河对岸就是陕西榆林的吴堡县,1948年3月,毛主席一行中央领导从延安到西柏坡东渡黄河就是在对岸吴堡上的船,在碛口上的岸,当年毛主席在渡船上望着吴堡方向说 "陕北是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碛口镇不大,两三个小时就逛完了,而距离碛口两公里路的西湾村却还有点看头,西湾村坐落在湫水河边,建于明末,2003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是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碛口西湾村为陈姓家老祖所建,直到今天西湾村村民大多仍然是陈家后裔,西湾村的起源与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兴起息息相关,陈家老祖是在碛口靠做货运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后来开店经营各种物资发达起来修建了西湾村,当地老百姓说 "西湾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靠青山脚踏川,是个风水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能看出来西湾村民居要比李家山高一个档次,房子基础用条石,上面是青砖,屋顶用的小青瓦,做工较为考究,与赫赫有名王家大院比也差不了多少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现有四五十个院子,由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将这些院落分割开来,而由天桥,隐蔽通道又将这些院落串联起来,做到院院相通,户户相连,对外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p> <p class="ql-block">西湾村的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火防盗,排水泄洪设施安排精妙,这里一个建筑,一砖,一木都体现碛口老百姓的聪明才智,洋溢着浓浓中国传统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个楼依山而建,上下三层,一层主卧,厨房,卫生间,二楼一般不住人,祭拜祖先的祖堂,三层是闺房,闺女十三岁就住进闺房,然后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到十五岁出嫁。有人说西湾村陈家是封建社会的土财主,我觉得有点像。</p> <p class="ql-block">卧室,厨房,卫生间位于一楼</p> <p class="ql-block">二楼祖堂</p> <p class="ql-block">三楼闺房。</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灵石县王家大院王家是做豆腐发的财,西湾村的陈家是靠在碛口下苦力做货运生意而发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物流,无论是做豆腐还是干物流,都是勤劳致富。</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王家大院的老祖卖豆腐赚钱后就送娃读书,学而优则仕,娃读书有成,当了政府官员,光宗耀祖。西湾村陈家走的另外一条路,做货运挣了钱就买地修房子,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家产,更像一个土财主。似乎王家大院所有房子,院子都一模一样,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西湾村依山而建,顺势而为,更接地气,我觉得碛口西湾村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