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帘,地板上散落着蜡笔和画纸,六七岁的小手正捏着橡皮擦修改小猪的圆鼻子。这或许就是童年最动人的画面——当经典童话跳出书本,在孩子的想象里长出新的翅膀。</p> 播种想象力的种子 <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小猪唏哩呼噜》不仅因为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更因它像一块松软的泥土,恰好适合孩子稚嫩的思想生根发芽。书里那些"唏哩呼噜"的冒险故事,就像特意为一年级孩子准备的: </p><p class="ql-block"> "吧嗒吧嗒"的吃饭声、"咕噜咕噜"的滚泥潭声,象声词化作一个个蹦跳的音符 ………被大灰狼叼走却当成"运小猪",挫折都变成有趣的故事。唏哩呼噜的竹篱笆小院,在孩子笔下可能长出会说话的向日葵。小蛇花花有可能会“七十二变”………</p> 童真笔触的魔法时刻 <p class="ql-block"> 这些些"不合理"的线条里,藏着比技法更珍贵的东西:看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小猪的耳朵画得像两片炸薯条,大灰狼的牙齿参差不齐得像小栅栏……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笔下有成人永远模仿不来的魔法:"我自己来!"这句话比任何画作都珍贵。家长忍住代劳的手,孩子才能长出掌控世界的勇气——他们认真纠结"唏哩呼噜该穿红裤子还是蓝裤子"的样子,分明是在宣告:"这是我的宇宙!"</p> 不完美的完美,坚持的印迹 <p class="ql-block"> 或许故事的逻辑像打翻的积木,或许涂色超出了所有边框,但那些稚嫩的笔触里藏着比"好看"更重要的事:每一天,他们都在成为更勇敢的表达者。就像唏哩呼噜跌跌撞撞却永远向前,这些作品不是终点,而是童年长河里闪亮的小石子,一步一印记,铺成属于自己的星光小路。</p> <p class="ql-block"> 翻开这这些充满蜡笔香气的画作,突然明白:童年从不需要完美的作品,只需要被完整保留的创作冲动。或许二十年后,当孩子翻阅这些歪歪扭扭的小猪,依然能听见当年那个自信的声音:"这次让我自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