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梦里桃花源藏在祁门桃源村</p><p class="ql-block"> 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会漫长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描摹对完美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很多桃源村,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与众不同。始建于南宋淳祐六年,桃源村有着近800年的历史,“一村九祠”独一无二。作为祁门红茶的发祥地之一,桃源村是“万里茶道”生产路段的重要一环,茶香氤氲,杯盏浮生,千古心事都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桃源村自古是陈氏聚居之地,800年瓜瓞绵绵,开枝散叶,繁衍兴盛。或考取功名,或富甲一方,桃源子弟在家乡修建了多座祠堂,分别是叙五祠、大经堂、持敬堂、保极堂、慎徽堂、经正堂、永思堂、太和堂、大本堂,号称“一村九祠”。如今叙五祠、大经堂、持敬堂、保极堂、慎徽堂尚存,均为省级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进村不远就是“大经堂”。大经堂是桃源陈氏五甲祠,建于公元1361年,一院两天井三厅堂,兼有学堂功能。</p><p class="ql-block"> “古徽州自古崇文重教,可以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陈光辉是桃源村的老支书,也是土生土长的桃源村人。卸任后他经营民宿,同时兼职义务讲解,为游客讲述桃源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近800年前,桃源的徽商陈继科出银10万两修建了“大经堂”。修建时特意在后厅修建了书院,供学子读经,取名“大经”也体现了“诗书”桃源的本意。后来,桃源村重教之风愈来愈盛,数百年来,培养出4个进士,6个举人,可谓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经堂成了桃源村的“村史馆”。正厅一侧是“桃源家风家训”,展现的是桃源古人“以德治族、以和治家”的良好家风。</p><p class="ql-block"> 如果世上真有“世外桃源”,应是桃源村的样子。村口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青山绿树。大经堂后不远是一片古树林,树下是民宅和菜地。夏日的晌午,大树遮天蔽日,投下浓厚的绿荫,有村民在田间耕种,缕缕炊烟正升腾起来。</p><p class="ql-block"> 桃源村像这样的古树众多。村里最为出名的古树是“五门樟”,距今已有800年历史。相传桃源村始迁祖陈万七与其子陈仁四这里栽下几棵樟树存活后,这棵樟树长出了五根枝桠,发为五支,巧合的是,陈仁四也生了五个儿子,故称此樟为“五门樟”。</p><p class="ql-block"> 祁门红茶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1915年,苏州府参议院参议、义成茶叶出口公司总经理陈世英选送忠信昌祁门红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一举获得金奖,祁门红茶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旅程。忠信昌祁门红茶来自桃源村,陈世英也是桃源人。</p><p class="ql-block"> 桃源村持敬堂建于1292年,门廊右侧遗有“永和祥红茶庄”字样,见证了桃源村的红茶制作历史。闪里桃源村的徽商在历史上先后设立了14家茶号,分别在上海、汉口等地经营祁门红茶。“桃源村是祁门红茶享誉世界的出发地,也是近代祁门红茶参与万里茶道贸易的重要物质实证。</p><p class="ql-block"> 保极堂是桃源村保存最为完好的祠堂,始建于1296年,建筑面积838平方米。国家级非遗项目祭祖习俗(徽州祠祭)每年春节都会在此举办,陈敦和老人还是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1952年,9岁的陈敦和作为祭祖队伍中最小的“童生”参加了陈氏家族举行的“春祭”,自此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祠祭仪式,多年来他一直在家族祠祭活动中担任主持角色,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整理和研究徽州祠祭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参加一场完整的祠祭,但那些复杂的流程和祭词已经深深刻印在陈敦和的心里。在他看来,徽州祠祭不仅是对已逝先人的追忆、思念和感恩,也带人们追根溯源,更深入了解世代生活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