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千年古邑南京挹江门外,热河路广场中心的“渡江战役纪念碑”是一座帆船形建筑。它有着紫绛色的船体和高耸的白色双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坐落在一个正方形平台上,边长24米,座高0.8米,东西向各有5级踏步台阶伸至座面,除平台外,分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碑呈帆船形,花岗石刻制,由船体及船帆组成,高23.4 米,长17米,宽12米。碑身为两片弧形帆状,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青铜质渡江纪念章。碑顶背面有凸字“1949.4.21”,即渡江的日期。碑座为紫绛色船体,为船形台基,船帆作“八”字形,和船底“一”字形石碑构成“八一”两个大字。纪念碑正面船体船头为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携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船体两侧为赭色大理石浮雕,一侧为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情景,一侧为浩荡队伍解放南京及南京人民载歌载舞迎接大军的壮丽而欢跃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在双方和谈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原先隐蔽在内河的船只翻坝入江,江岸炮火齐鸣,江面万船竞发,百万雄师乘着木帆船,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勇向长江南岸冲击。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此次战役是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p><p class="ql-block"> 为永久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军区兴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于1979年1月开工建设,同年4月23日正式落成。1984年4月,在挹江门城楼建成渡江胜利纪念馆并对外开放。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之滨、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2020年9月,纪念馆进行整体修缮改造,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同时,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建成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渡江胜利纪念馆主展馆的外饰部分全部采用了红色石材,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永恒,展馆分两层,远看像一艘木船,寓意为“驶向胜利之船”。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纪念广场上矗立着大型“千帆竞渡”群雕。群雕共分为6组,呈红色直线柱体形式,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423 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p><p class="ql-block"> 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书写的伟大革命的恢弘史诗,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缅怀历史,不忘初心,发扬传统,奋勇向前,这便是历史赋予我们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畔碑馆立浩茫,忆昔烽火映苍黄。</p><p class="ql-block">雄师百万破天堑,舸舰千艘向曙光。</p><p class="ql-block">弹雨枪林驱旧制,丹心碧血铸新章。</p><p class="ql-block">今朝瞻仰怀先烈,江水滔滔颂国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