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寻幽探秘之星】,再访19叁Ⅲ老场坊

新上海人

<p class="ql-block">摄 影:新上海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33453</p>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春满园。趁着沪上气温回暖,我再次来到了被高楼大厦包围着的1933老场坊。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花红柳绿的色彩,却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沉淀,我尤为喜欢这里的安静场景。</p> <p class="ql-block">  ↓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溧阳路611号,是由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由工部局出资兴建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走进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建筑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个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的老场坊,给人的感觉除了神奇就是古朴和厚重。整个建筑采用的是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空间布局奇特,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而外圆内方的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  ↓伞形柱是老场坊建筑的特色之一。整个场坊看不到一根木头,那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似有擎天之力,均匀分布在这幢雄伟的建筑之中,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平衡。</p> <p class="ql-block">  ↓牛道是老场坊建筑的另一大特色。为了便于动物行走,牛道进行了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凹凸不平,并与多个人畜分离的廊桥相连接。行走其上,仿佛能感受到近百年前那些将被宰杀的老牛那无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廊桥,将整座楼宇连接在一起。这种建筑设计,对整幢楼宇的稳定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实用性,更蕴含着设计师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在这狭窄的牛道上,我似乎感觉到了将被宰杀的老牛瞪着血红的牛眼,艰难地向前爬行。因为它们嗅到了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儿,听到了同伴们被宰杀时发出的求救式的哀嚎声。但它们根本无法转身和后退,无法逃脱被宰杀的凄惨命运。</p> <p class="ql-block">  ↓纵横交错的旋梯,使人产生了很强的空间感,并似乎走进了迷宫,有一种迷路的感觉。人都有这种感觉,那么老牛呢?这些旋梯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它在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楼内专门关病牛的“禁闭室”,可见当年对携带传染性疾病的病牛也是要采取隔离措施的。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当时管理的严谨,更反映了对公共卫生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老场坊各楼层都有供游客休息的场所,既可以让你停下脚步取景拍照,又能让人坐下来思考问题,缓解疲劳。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人有机会细细品味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的“无梁楼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站在廊道或旋梯上,可仰望到湛蓝的天空。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让人感受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这个繁花似锦的国际大都市,1933老场坊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它虽然不及南京路、外滩、东方明珠那般耀眼,但历经百年沧桑,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震撼和打动着人们。如今老场坊已成为时尚创意新地标,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已有很多商铺入驻,是大型会议及演出的极佳场所,并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和建筑设计爱好者。有机会就去1933老场坊看看吧,它会让你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只要去了,一定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