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在活动体验中感悟旋转三要素

叩问童心

<p class="ql-block">  一、背景理解</p><p class="ql-block"> “旋转”是人教版5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探究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旋转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他们深度探究形成旋转现象的要素,发现旋转的特征和体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立足于单元整体建构的视角看学情,学生对平面图形运动的三种状态平移、轴对称和旋转都有基于生活现象的理解。同时,他们又对平移和轴对称的构成要素及操作细节都有深度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积淀和思考基础。因此,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三种运动现象的大的背景走进学习。进而,在细数与盘点中逐渐自然聚焦到对旋转现象探究必要性的深度认知。</p><p class="ql-block"> 从知识理解的层面,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平移、轴对称等现象的数学操作再现,以巩固已有学习成果。从而,以此为基点走向对其特征本质的深度思考,这为引导学生走进本单元基于旋转现象探究构成要素和实现操作层面的学以致用具有牵引和导向作用。</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1.对话导入</p><p class="ql-block"> 师: 同学们,你还记得平面图形的几种常见运动方式吗?</p><p class="ql-block"> 生1:平移、轴对称、旋转。 </p><p class="ql-block"> 师:相比而言,你对哪些图形运动了解的更多一些?能详细介绍一下你的理解吗?</p><p class="ql-block"> 生2:我们对平移和轴对称知识了解的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生3: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会画图形的平移。4年级的时候,已经会补充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同时,还发现,平移以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位置。而轴对称图形是以对称轴为标准,图形两部分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同的,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改变,只是存在方向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丰富的知识深度探究旋转现象。【板书:图形的运动(三)---旋转】</p><p class="ql-block"> 2.质疑探究</p><p class="ql-block"> 师:关于图形的旋转你都想了解哪些知识?</p><p class="ql-block"> 生1:旋转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旋转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生2:怎么画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p><p class="ql-block"> 生3:旋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运用?</p><p class="ql-block">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善于根据平移和轴对称学习经验进行迁移思考的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解疑释惑吧!</p><p class="ql-block"> 3.活动体验</p><p class="ql-block"> 教师出示钟表盘简图,再以一支粉笔做表针引导学生台前体验旋转现象。</p><p class="ql-block"> 方法1:一只手按着粉笔的一端使其固定在钟表最中心的位置,另一只手使粉笔贴着黑板顺时针小心旋转。于是,粉笔旋转过的路径就出现了一个扇形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方法2:学生仍按照以上方法和操作步骤旋转,只是改变了方向,使其逆时针。</p><p class="ql-block"> 方法3:学生改变了按住粉笔一端固定不动的位置。也就是让在圆最中心一端粉笔旋转,而另一端固定不动。学生顺时针旋转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与之前不同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方法4:按照方法3的步骤不变,只是逆时针旋转。</p><p class="ql-block"> 方法5:将粉笔充当的指针还原到教师最初呈现的位置,用手按着粉笔的最中间部位,使其两端都可以旋转。旋转一周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圆形的活动轨迹。</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整个尝试体验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专注力集中。当他们看到每一种超出他们预料的旋转现象时,都呈现出脑洞大开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4.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师:看来老师说让同学们演示旋转现象,就出现了这样丰富的画面。可见,同学们都是很善于思考的。无论哪一种旋转的方法,都达到了旋转的目的。假如老师让每一个同学都在桌面上放一个表盘,拿来一支笔来充当表针。怎样做才使我们的旋转整齐划一呢?</p><p class="ql-block"> 师:请同学们4人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给大家定规则?</p><p class="ql-block"> 生:只有规定好按着哪个点不动、确定好方向和旋转到多少度,才能旋转的一样。</p><p class="ql-block"> 师:我们按照这个标准试试看!请你让笔尖的方向对着自己,另一端垂直放正。然后,按着笔尖不动,让笔的另一端顺时针旋转90°。东张西望一样周围的同伴,看看你们的旋转结果是不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生:(略)</p><p class="ql-block"> 师:看来,这样限制是可行的。这些就是形成旋转现象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下面请同桌两人像刚才我们做的游戏那样,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操作。之后,再交换体验,并谈一谈你们的活动感受。</p><p class="ql-block"> 5.发现规律</p><p class="ql-block"> 教师请4人小组观察、交流并记录旋转现象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学生汇报:旋转发生时,方向发生了改变。有时,位置也会发生改变。比如, 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充当指针旋转,当旋转点确定在粉笔的两端时,旋转后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当旋转点固定在粉笔的正中央时,旋转前后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p> <p class="ql-block">  三、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课堂教学实践可知,学生对旋转现象的感知是有丰富的生活认知和活动体验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时候,不能紧扣旋转三要素对标现象或把学生带进单一对旋转本质的理解。而应基于学生对旋转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其在开放和自由的空间自觉捕捉引发旋转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此,他们才自然能体悟到旋转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旋转发生时的核心作用。进而,在走进对探究旋转特征时,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p>